张慧
情感是人们发展和维持认知活动的一种动力,是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没有情感的人是没有理智的。情感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促使学生的情感领域发生积极变化一项活动,语文学科是一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学科,也是培养学生情感的学科,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说:“教育没有情感就不能称之为教育。”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语文教材中入选的文章大多情感丰富,有对人民的忠诚,有对祖国的爱,有对事业的追求,有对信念的执著,因此,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一项重要任务,下面是我的看法。
一、情感教育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初中阶段的学生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认识过程还没有脱离情感,认知结构还没有固定,思维水平还停留于感性阶段。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学生带入作品的特定情景中,让学生与主人公产生情感共勉,以便深刻理解作品艺术形象,进而得到性情陶冶、灵魂净化。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的机会,让他们处于对问题的探索中,使他们的求知欲望得以增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创设问题情境时,还要加强情感教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上要加强情感教育,还要积极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了解文章主旨,融入作品中,让学生与主人公产生情感共鸣。
因此,在学习《松鼠》这一文章时,我们可以通过对文章的描述,重新认识松鼠,在看到松鼠的可爱之处的同时,不轻易伤害小动物,但是在文章结尾提到松鼠肉、皮、毛的经济价值时知道松鼠的珍贵,肯定会有人捕猎,所以一定要保护小动物。在教学这一文章时,除了要培养学生的爱心外,而且要让学生认识到文章当做到语言准确生动,要在细致的观察和精心的选择中提高能力,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二、情感教育有利于师生双向互动
长期以来,课堂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威严,学生呆板,究其原因是教师缺乏情感,学生缺乏情感,师生之间没有交流,没有互动。殊不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表现出来的信任、尊重、关心和理解,可以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对老师尊敬和依赖,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油然而生,这样的积极情绪,会让学生增强求知欲,提高学习积极性,教师当然也会在学生的感染下积极投入教学状态,给予学生更多指导和关爱,这样的双向互动、双向互动定有很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学习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时,我总是充分尊重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自己全身心的爱倾注在学生身上,用自己的情感拨动学生情感之弦,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一课时,我这样对学生说:当我们提到春,眼前就会出现一幅春风浩荡、阳光明媚、花开满地的景象;当我们与、提到春,我们就会有无穷的力量,就会感到无限的生机。从古到今,有多少文人墨客用自己的彩笔描绘着春天的迷人景色,像那“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像那“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正是老师的激情感染了学生,他们也自觉不自觉地朗诵赞美春天的诗词,整个课堂平等和谐、互动民主。
三、情感教育有利于教学效果的优化
新课标提出,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转变观念,进行角色转换,主动地建立一种新的师生关系。大多数教学工作者懂得,学生如果喜欢、崇拜老师时,就会对老师的课产生兴趣,有兴趣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师要用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受益。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学到知识的同时,还要通过自身的行为、活动感染学生,对学生起到榜样作用,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促其健全人格的形成。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读课外小说《花季雨季》时,谈出自己的感受,“十六岁,如花的年龄,十七岁是雨季,无论花季还是雨季,它也是最美好、最活泼的,这是我们曾经的灿烂时光。读这篇小说也使老师想起了自己的学生时代,每个人都有过青春。”学生也会喜欢上《花季雨季》,这样的讲解,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丰富了情感体验,学生能够主动与老师讨论,这样的讨论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读书兴趣,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总之,没有情感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师应该清楚地明白这一点,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充分认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才能真正塑造学生灵魂,净化学生情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重视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情感教育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袁玉华.论“情境活动”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4).
[2]张焕霞.浅议如何加强初中语文教育中的人文关怀[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1(8).
[3]申继亮,王凯荣.论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