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少华
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效果的综合体现,语文学科教学的综合能力最终体现在学生的作文水平上。然而,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老大难的问题。学生十分惧怕作文,尽管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口干舌燥,也难以提起学生对写作的兴趣,面对作文课时依然如临大敌,写出来的东西毫无情感,往往为赋新词强说愁,甚至出现为作文而作文的情况,作文课堂教学效果低下。
作文作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必修内容,如何让学生学得快乐、教师教得轻松,一直是语文教学探讨的话题。笔者认为,作文教学应该从娃娃抓起,从低年级甚至可以从学前班开始,按照《语文课程教学标准》,即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写作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象中的事物,写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进而为中高年级的作文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又有一个问题摆在教师的面前,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怎样才能科学有效地贯彻落实到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课堂中去呢?这便需要低年级语文教学能够对低年级的作文起步教学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和认识,根据学校实际和教学需要,寻求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使这一教学理念贯彻到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下面,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向大家做一些介绍,以就教于方家。
一、结合拼音教学,激发学生说话兴趣
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在幼儿园或是在学前班已经接受了一定的口语训练,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拼音教学内容,很多知识他们已经学习过。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效果灵活安排学生进行“口头作文”,即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说话能力,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句子的概念,进而指导他们尽量表达出一个句子。笔者在进行一年级拼音教学时,就尝试采用这种方法,坚持让学生每天都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进行听说一句话训练。比如,我爱家乡,我爱我的爸爸妈妈,我学会了拼音等。当学生学习完拼音以后,教师就要尝试鼓励学生将自己每日想说的一句或是几句话写出来,然后让学生自己读读看,哪里有不通的地方,鼓励学生自己修改。经过一学期的训练,在一年级下学期便能引导学生主动去“作文”了,让学生尝试写出一段话,这段话可长可短。这样的教学方法,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话的兴趣。在教学中遵循低起点、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学生能够自然流利地说出一句话的时候,引导学生记下来,进而慢慢提高要求,引导学生由写一句话到写由几句话组成的一段话,为中高年级的作文教学打下坚实牢固的基础。
二、紧扣教学文本,引导学生仿文写话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技巧。”因此,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教材的教学内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在文本教学中渗透作文指导,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模仿或是创造性地运用句子,从而用活教材。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优美的儿歌——《家》时,教师在让学生明白课文内容后,引导学生尝试填词练笔:( )是小鸟的家,小鸟在( )地放声歌唱。
这样的练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理解文本教学内容,强化文本教学内容的实际运用。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荷叶进行仿写。于是学生便写出了这样的句子:荷叶是小莲蓬的家,小莲蓬在荷叶中间轻轻地摇晃着身体;荷叶是小朋友的伞,小朋友把荷叶高高地举到头上,感受到夏天的清凉。
三、注重口语交际,使学生爱说会说
小学语文教学应该从学生年龄、年级特点出发,笔者认为,在小学一年级尝试进行作文起步教学,应将重点放在培养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上,从说出完整的句子开始,到他们说出完整的通顺的句子,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能够正确运用所学过的词语进行造句。最终实现学生想说、爱说、会说的教学效果,对作文产生兴趣,为中高年级作文教学打下基础。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几个词语,让他们尝试组成一句完整、通顺的话,在不断的练习中,鼓励他们将句子写下来,背熟悉,达到强化语言训练与巩固教学内容的双赢,进而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认知和口语表达能力。
如在教学完一年级《识字1》中的教学内容后,可以给学生一组词串:春天、春风、春雨;小草、嫩芽,柳树;燕子、蜜蜂、布谷;梨树、杏树、桃树。然后教师将课后的读读背背中的词补充进来,如:百花盛开,花香阵阵等。引导学生在学完后尝试任意选择几个词语写出几句完整通顺的句子。
生1:春天来了,春风吹绿了柳树,吹开了杏花,桃花红了,梨花白了,花香阵阵飘过来。嗡嗡嗡,蜜蜂在花丛里忙着采花蜜。我喜欢这美丽的春天。
生2:春天真美啊!看,春风轻轻吹,春雨像细线一样慢慢飘落,小草冒出嫩芽,柳树抽出枝条,百花盛开,散发出浓郁的花香。
在进行文本内容教学的时候,教师能够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说话练习,能够丰富学生的词汇,同时能够减轻学生写作的难度。
(作者单位: 福建省诏安县圆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