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隶书的书法艺术技巧及特点浅析

2015-09-10 07:22孙新
决策探索 2015年20期
关键词:张迁碑曹全碑汉隶

孙新

汉代书法上接秦朝以前的大篆、小篆,下启草书、行书、楷书的萌芽和发展。隶书作为两汉时期主流文化和正体文字,在中国书法史和汉字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汉字虽然早在商代就已构成体系,但长久以来并没有专门的体称,先秦文献,没有对汉字字体或书体的专用名称,最早出现字体和书体之名的是《汉书·艺文志》和《说文解字》序。这两部东汉文献使用了一系列有独特指称意义的字体和书体,标志着汉字字体演变和书体演变。

班固《汉书·艺文志》记载秦始皇时始造隶书,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于徒隶。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隶书在战国时代就已有萌芽,并在秦朝广泛运用。署书亦称“榜书”。隶书体自战国后期出现后,虽在汉代文献中已被称作“隶”,但还有“佐书”“八分”“古隶”“今隶”等称谓。

什么是八分书?指什么书体?自晋初期书论中出现这一概念以来,至今尚无定论,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说法:一是指字体的大小;二是指楷法、楷书;三是指笔势有如八字两个笔画相背之意。

魏晋至元明从总体上说隶书退出了主流书体的舞台,近1500年间盛行行书、楷书、草书三大书体,隶书在人们的心中已成为了古体字。当然在魏、晋、隋、唐、宋、元、明、清时期也有一些隶书碑刻和书法名家,在金石学和复古书风的推动之下,隶书一息尚存,并未消亡。

清至近现代,隶书进入了复兴时期。在众多书家努力之下,清代金石学、考据学、文字学等文化的滋养,一些汉学家、朴学家以其深厚的学术修养,提笔书隶具有学者风范,而今天的书法家们特别又受到秦汉简牍的启发在取法汉碑外另辟蹊径,再现了隶书这一古老书体的艺术魅力。

下面对汉代隶书碑刻中较为常见的几种做一些介绍和笔法浅析。

一、汉礼器碑

汉礼器碑全称《汉鲁相韩勑造孔庙礼器碑》(以下简称《礼器碑》),金石录记载的名称是《韩明府孔子庙碑》,汉永寿二年刻。高234厘米,宽105厘米。藏山东曲阜孔庙。碑阳十六行,每行三十六字。

此碑自宋至今著录最多,是一件书法艺术性很高的作品,历来被推为隶书极致。书风劲健、端庄,方整秀丽。碑之后半部及碑阴是其最精彩部分。艺术价值极高,一向被认为是汉碑中经典之作。

明郭宗昌在《金石史》评云:“汉隶当以《孔庙礼器碑》为第一。”清王澍在(《虚舟题跋》中评此碑说:“隶法以汉为极,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而此碑最为奇绝,瘦劲如铁,变化若龙,一字一奇,不可端倪。”

《礼器碑》的线条质感,与东汉时期的其他隶书碑刻有着一定的差异。它属于平正端庄、俊挺宽博一路。碑文中有的字笔画细如发丝,铁画银钩,坚挺有力;有的粗如刷帚,却又韵格灵动,不显呆板。尽管线条起伏变化,但通篇看来又不失和谐,在力量感的表现上非常成功。因此,临习《礼器碑》可选择弹性较强的兼毫笔,着重练习笔力。

此碑分四面,有碑阳、碑阴之分。碑阳部分结字端庄,章法排列也较为规律,堪为《礼器碑》风格的代表,故入手应从碑阳始。但从艺术角度讲,碑阴亦有其独特的价值。其用笔奔放飘逸,自然成趣,字的大小不甚统一,横列的法则也被打破,抒情性极强,在整个书意上倾注了书法家更多的主体精神与气质,因而碑阴也是临习中不可忽视的。

《礼器碑》的碑阳部分,章法处理是字距宽,行距密。这种章法充分展现了和谐、端庄、秀美的整体特征。而碑阴部分往往是纵有序、横无列,行与行之间有一定间距,字距参差不齐,富于流动感,通篇自然灵动,富有生气。

临习《礼器碑》,在用墨的处理上可讲究一点儿变化。一般在书写方笔时,墨色宜润泽,不宜枯燥。要注意线条的相互关系:粗线条所占的地位较为重要,是整个字的主笔,力量也较为集中,用墨较重;而细线条处于辅助地位,用墨也轻。如果我们临习时要写一根方笔入纸的线条,而恰在此时笔端乏墨,不妨可改用圆笔入纸来临摹这一根线条。临习娇《礼器碑》,应首先着眼于由粗细线条组成的有机整体,保持字的力度不散。

《礼器碑》的用笔,以方笔为主,要求每一点画做到笔笔送到,强调用腕力书写,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笔势开张,万毫齐力。

下面,笔者分析此碑点画的写法:

一是横画。如“元”“天”“王”“造”上部的两横画,均为平画。写平画时,落笔是藏锋逆入,然后把笔锋转向右行,笔心在笔画中行笔,收笔时提锋回收。礼器碑中,横画一般都写得很瘦劲挺直,纯用笔尖竖锋行笔,且落笔和收笔都很干净。

二是竖画。竖画写法与平画相同,只是方向由水平改为垂直。如“中”“陵”“京”“华”中的竖画,起笔藏锋逆入,收笔时笔锋自然上提回收。

三是折法。折画的写法是先作横画,到转折处提笔换锋再下按行笔。横画到折画处微微提笔向下再写竖画。注意折的转角运笔一定要提起来,调整好笔锋然后下行,不能直接转笔扭锋而下。

四是波磔的写法。礼器碑中,字的波磔用笔起落十分明显。如“二”“百”“乐”“世”字。这些字中的波磔,逆锋入笔,向左下方斜落,再提笔向右运行,笔锋逐渐按下,到波尾处迅速向右上方提锋收笔,笔势雄强而沉着。

五是撇法。礼器碑中的撇画,有的出锋,有的不出锋,但基本用笔方法并不复杂,落笔仍是藏锋逆入,但略取侧势,行笔取中锋逆势。不出锋者,收笔时微微停顿后向上提笔回收;出锋的,在撇笔后向外转笔挑出。

六是捺法。捺的写法在《礼器碑》中一般都用笔较重,是字的主要笔画。如“不”“以”“心”“道”字的捺,沉着有力,力贯笔尖,由轻至重。当笔锋到位时,提出来笔上挑,顺势捺出。娇《礼器碑》中,往往由于这一捺画的突出安排,使整个字平中有奇,奇中稳健。

七是弯钩。弯钩的用笔方法与撇画的写法基本相同,应是一笔写成,如“污”“孔”“敬”“抒”字。竖画下行接近转角处渐渐下按,然后转笔挑出,保持中锋。如遇不出锋者,要提笔回收,使钩的主体保持圆浑的状态。

八是转笔。转笔的写法与折笔写法相似。如“孔”“元”“宅”“纪”,其转角的写法都是在竖画写到转角处笔锋换向,顺势连写,须保持笔画饱满自然。

九是临习《礼器碑》时,要注意点的变化,虽然点在整个字中所占的比重不大,但切不可轻率。下笔时均须茂锋逆入,提笔逆锋上行,出锋方向根据各种点画的姿态而有所变化。

《礼器碑》结体严谨,字法规范,笔画虽然以方为主,却又不是全为方笔,有时略带圆意。它能将笔画的粗细、方圆,笔势的动静、向背完美地统一在一起,庄重典雅,高古且充满逸趣,可谓集汉隶之大成。

由于隶书的波磔是向左右分开的,所以粗看大部分字呈扁方形。但是,隶书上承篆书,有些字横画较多,往往字形又写成竖长方形。这就要求我们要因字立形,灵活处理。对《礼器碑》中—些独具特色的字,要逐个仔细琢磨。

《礼器碑》在结构处理上,无论是上下结构、左右结构,还是包围结构,都能取势顾盼,体态优美,形成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有机整体,毫无矫揉造作之嫌。同时,线条的粗细及所分割出来的空间形成了黑与白、轻与重的强烈反差,从而给人以鲜明的节奏感。

二、曹全碑

曹全碑全称始《郃阳令曹全碑》。刻于东汉中平二年,明万历初年出土。出土后移存邰阳县孔庙。1965年移置陕西省西安碑林。

此碑高273厘米,宽95厘米,共20行,每行45字。碑文记载了东汉末年曹全镇压黄巾起义的事件,也记载了张角领导农民起义波及陕西的情况,反映了当时农民军的声势和郃阳县民郭家起义等情况,为研究东汉末年农民起义战争史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此碑文字清晰,结构舒展,字体秀美飞动,充分展显了汉隶的成熟与风格。此碑碑石精细,碑身完整,实为汉碑、汉隶之精品。也是目前我国汉代石碑中保存比较完整、字体比较清晰的少数作品之一。

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明拓《曹全碑》是“悉”字未损本。此部拓本是清朱彝尊、翁方刚等旧藏本。

三、张迁碑

张迁碑篆额题《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亦称《张迁表颂》,有碑阴题名,刻于东汉中平三年,于明代出土。张迁碑现存于山东泰安岱庙。《张迁碑》和《曹全碑》都为汉末名碑。碑中字体大量渗入篆体结构,字型方正,用笔棱角分明,具有齐、直、方、平的特点。

张迁碑碑文记载了张迁的政绩,是张迁故居韦荫等为表扬他而刻立的。书体以方笔为主,结构严整、端正朴茂。张迁碑高314厘米,宽106厘米。书法朴厚劲秀,方整多变,碑阴尤为酣畅。明代王世贞在《弇州山人四部稿》中评张迁碑:“书法不能工,而典雅饶古意,终非永嘉以后所可及也。”张迁碑出土较晚,保存完好。其书法以方笔为主,笔划严谨丰腴不失于板刻,朴厚灵动,古今书家对此碑都给予高度评价。

此碑用笔以方为主,碑阳之字端正中见揖让错综,灵活变化,殊多生趣。碑阴之字稍见纵肆。

四、石门颂

石门颂全称《汉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又称《杨孟文颂》。东汉建和二年十一月刻,摩崖隶书。高327厘米,宽254厘米。镌刻在古褒斜道的南端,在今天的陕西省汉中市褒城镇东北褒斜谷古石门隧道的西壁上。内容为汉中太守王升表彰杨孟文等开凿石门通道的功绩。此摩崖刻字书写较随便,不刻意求工而流露出恣肆奔放、天真自然的情趣,为后世书家所珍爱。

《石门颂》的艺术成就,历来评价很高。其结字极为放纵舒展,体势瘦劲开张,意态飘逸自然。多用圆笔,起笔逆锋,收笔回锋,中间运笔道劲沉着,笔画含蓄而富有弹性。通篇看来,字随石势,参差错落,纵横开阖,洒脱自如,意趣横生。

《石门颂》为汉隶中奇纵恣肆一路的代表,素有“隶中草书”之称。文中“命”“升”“诵”等字垂笔特长,亦为汉隶刻石中所罕见。石门颂对后世影响很大。

清张祖翼跋此碑云:“然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也。”杨守敬《平碑记》云:“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

汉代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中位置重要,特征明显。对汉字的演变和书写起到了应有的作用。汉碑中具有代表性的刻石像《礼器碑》《曹全碑》《张迁碑》《石门颂》等刻石的特点,包括了汉代隶书的笔法,常见到的章法。总之,熟悉汉代碑刻,了解它们的起源和发展,对于书法爱好者们去临写益处多多。

猜你喜欢
张迁碑曹全碑汉隶
浑厚方正 拙然天成—《张迁碑》《衡方碑》临创融合研究
张健书法作品
古代隶书硬笔临摹字帖(一)
《张迁碑集句》
怎样临习《张迁碑》
汉碑档案
文徵明、祝允明辑《汉隶韵要》考论
对临《曹全碑》之二
对临《曹全碑》之一
《汉张迁碑》的刻工与拙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