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济民
当下,中国画创作已进入花样翻新,异彩纷呈的时代。画家们在穷尽了题材后,又将目光和心思转向了求变、求新上,以期个人面貌、形式语言及艺术风格的突破。一时间多种新技法、新观念层出不穷。不少人在这种风潮中打着“创新”旗号肆意妄为,出现了严重的失控。但也有不少画家不为时风所动,坚持写意花鸟、山水画以传统笔墨造型状物手段为基础,又适当吸收、借鉴西方艺术的某些表现形式,融会贯通,化他法为己法,形成了既有传统意味又富现代意识的个人艺术风貌。张光海便是这样的一位画家。
张光海1947年生于四川成都,少年时师从陈仲年先生学习工笔花鸟画。他在经历数年苦修后,经陈先生引荐,转投刘既明先生门下。此后的十多年中,张光海在刘先生的引领下,一面临摹历代名画,对石涛、八大、虚谷下的功夫最多;一面向刘先生讨教精幽深邃之画理,自何谓之“境界”、何谓之“气格”,至“应目会心”、“灵心自悟”、“直至师心”等等,诸多画理,均悟得其妙。
张光海的传统绘画功夫相当扎实。然而对于传统,他并不墨守成规,而是善于承中求变,融会中外。在其花鸟、山水、走兽等各类作品中,从文化取向到笔墨、章法、色彩、构图,都综合了两种传统:一种是借古开今的造境传统,另一种是融合中西的写实传统。在两种传统的结合中,他十分注意以新的眼光斟酌取舍和通权达变,故而其作品既有传统水墨画的共性,又极富现代意识。
张光海诸种作品中艺术成就最高的当数泼墨泼彩山水。他的泼墨泼彩山水画成功地结合了东西方艺术传统,引用后期印象派的技法入画,大笔泼洒,大胆涂抹,色墨交融,五色六彩强烈、幻化,笔触生辣,幻彩辉煌。张光海的泼墨泼彩与当代泼墨泼彩的先行者、蜀中前辈张大千不同。张大千由于对北宗青绿山水有很深造诣,又兼取石涛的文人画技法,故其泼墨泼彩山水具有北宗山水的恢弘格局,并以水墨和青绿相融胜出。张光海的泼墨泼彩具有强烈的光色效果。他对后期印象派塞尚、梵高、莫奈乃至野兽派马蒂斯等西方画家的绘画成分都有所吸收,用到泼墨泼彩上来,用色大胆泼辣,创造出斑驳陆离、绮丽幽深的光色效果。在审美倾向上,张光海特别注重阳刚大美的境象表达,突出强调色彩的厚度、画面的张力和视觉冲击力,强调笔法的雄健挺拔,从而形成深沉雄大、璀璨壮丽的绘画风貌,呈现出雄阔壮奇的审美效果。
张光海的泼墨泼彩山水画虽然能将西画的长处融化到中国画里,但却不留丝毫西画的外貌,看起来完全是中国画的神韵。从技法上讲,他的泼墨泼彩不仅有强烈的光色效果,更有高度写意化的笔墨语言。他始终注重意境和笔墨的高质要求,注重骨法用笔与随类赋彩的两面融合,把用线造型与泼墨泼彩的表现性因素结合起来,构线为骨,泼墨泼彩。这当然首先出于他与生俱来的民族个性,也源于他在半个世纪的苦心探索中从历代大师处吸取的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养分。无论是《童年的梦》《夕照》还是《三昧》,画面如火、如水、如天、如地,扑朔迷离却又静谧祥和,如入道家的天人合一、超脱忘我的精神境界。即便是近乎抽象画的作品如《根》《化蝶》之类,也清晰地反映了中国人看宇宙万物的观点,其中的遥远和朦胧反映出默念的精神,而非默念的具体事物——仿佛是和着原始天地还未分开的一元混沌世界的节奏,和宇宙对话,和自然对话,和生命对话。
人们常说,远看西洋画,近看中国画,是因为西方绘画近建筑性,着眼于上墙后的远距离效果;而中国传统绘画则从笔墨运转或就绢或宣纸的质地特点创造了宜近看的机理。张光海是当代画家中把东方艺术的细腻与西方绘画的浓烈融汇得最成功的画家之一。他的泼墨泼彩山水画既有远观时极强的视觉冲击力,也有宜近视耐看的丰富内涵。你想从他的画里数清有多少构成因素吗?不容易。其中如苍穹变幻、方圆互让,有疾风骤雨,也有光怪陆离,但也还是可以找到许多不知名状的形象的姻亲的:王蒙的披麻、板桥的兰竹、石涛的苔点、范宽的山影……诚如古人所言,欲知其妙,初观莫测,久视弥珍。
我赞同画家这种中西艺术契合的实验,因为人类的审美意识无论因怎样的原由而千差万别,但人类对美的追求都始终有共性。这种共性不仅由西方美学家肯定,也由我们的先贤孟子在两千多年前所总结:“口之于味也,有同耆(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孟子·告子上》)现代信息社会,先进的科技手段加速了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相互渗透与融合,目前已很难找到所谓中国画的“纯种”。文明和文化本质上的可交流性打破了僵化而在冲突中趋同。张光海的绘画正是在寻觅着中西艺术契合点上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当今的中国画正在走向世界,不必担心它失去中国特色;因为画家在艺术实践的过程中,本国的历史、人文、环境等本体文化基因会自然切入其中。这些与生俱来的烙印,除非刻意摒弃,是永远不会消失的。
作者: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
原副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