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民心的大禹精神

2015-09-10 07:22冯广宏
文史杂志 2015年1期
关键词:大禹

冯广宏

科学精神

大禹在中华历史上最大功勋是平治水土,所有古文献上一条声。但这件事是不是神话?如果文献里所记内容科学合理,就没有理由怀疑那是神话。

治水必须以数据来表示地形和水情,不能简单地到现场观察一番了事,因此细致地衡量地势高低,里程长短,做出具体策划,这是从古到今一贯的规则,否则治水就不能成功。《尚书·皋陶谟》载大禹言“予乘四载,随山刊木”,“四载”就是利用四种交通工具,“随山”意味着测量地形,“刊木”应该是记录数据,包括为山川命名。《史记·夏本纪》记大禹“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左准绳,右规矩。”“准”是测水平的仪器,“绳”是量长度的软尺,“规”和“矩”是绘图的器具;一开始就采取了科学手段。

先秦的《周髀算经》,载有远古数学家商高的话:“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数之所生也。”其认为中国的数学萌芽于大禹时代,因为治水才需要数学运算。东汉赵君卿《周髀算经注》说:“禹治洪水,决疏江河,望山川之形,定高下之势,除滔天之灾,使东注海,无浸溺之患,此勾股之繇生也”,认为用矩尺的勾股原理来测量距离、水平和高程,是在大禹治水时所萌生的。“矩”是现在木工仍在使用的曲尺。《算经》中介绍了“用矩之道”的六个方面:“平矩以正绳,偃矩以望高,覆矩以测深,卧矩以知远。环矩以为圆,合矩以为方。”其中“平矩”是以吊着重物的线绳为准,使曲尺的长边严格垂直,则另一短边就达到了水平状态,以衡量建筑物正不正、平不平。“偃矩”是把曲尺的长边保持垂直状态,短边居下,从短边的一端仰望高处目标,看落在长边的哪个刻度上,然后按照相似形原理,便可以换算出高度来。“覆矩”是把曲尺颠倒过来,短边朝上,从它的一端俯视低处目标,看落在长边的哪个刻度上,仍然按照相似形原理,同样可以换算出深度。“卧矩”指整个曲尺安置成水平状态,从短边一端瞄准远方目标,读出长边上的刻度,然后换算出到远方目标的水平距离。“环矩以为圆,合矩以为方”是利用曲尺来绘图,可以直接在地上画,也可以在沙上画,与今天的三角板和圆规非常相似。现代航海员手上拿着的“六分仪”,构造原理与当年大禹“用矩之道”完全相同。

粗略地测量地物之间的距离,最简单的办法是步测,《考工记》谓之“野度以步”。成年人平地上正常行走,左脚跨一步,右脚再跨一步,长度大致是1.5米,旧时一亩面积约合240平方步,所以一亩四方田的两边应该是16步和15步,于是有个测量口诀:“长十六,宽十五,不多不少正一亩。”《山海经·海外东经》有一段话,说禹命令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要求他步测距离。可是“竖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这位名“亥”的青年测量员并不采取步测,而是右手拿着计算器,左手伸指测量,似乎用“平矩”的办法来推算距离,只不过用手指手臂代替曲尺而已。现今侦察员在野外草测勾绘地形,也往往如此。《大戴礼记·五帝德》说禹“声为律,身为度”,即书中《王言》所谓“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孔子家语》称为“斯不远之则也”。在没有尺子的情况下,今人往往用一个拳头的宽度作为10厘米,以展开手掌时拇指到中指的跨度作为15厘米,来估计长度,就是大禹以身为度的最好说明。远古一尺的长度,大概是一个拳头宽加一掌的跨度。

测量得到的数据,必须及时记录,否则就等于白费蜡。《海外东经》记有竖亥的步测成果是“五亿十选九千八百步”,“亿”是十万,“选”是一万,因《吕氏春秋·有始览》所记“凡四极之内,东西五亿有九万七千里,南北亦五亿有九万七千里”;故“十选”应当是“九选”,否则直接可说“六亿”就行了,但所记的“里”字应为“步”字之误,否则数字过大。古代一里相当于300步,599800步大致是2000里,合1000公里,等于在北纬30度的纬线上,从东到西走了10个纬度的路程,相当于现在中国版图东西跨度的1/5弱,非常了不起。但《后汉书·郡国志》刘昭注引《山海经》称:“禹使太章步自东极至于西垂,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一步;又使竖亥步南极北尽于北垂,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三国魏时张揖《广雅·释天》:“天圜广南北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东西短,减四步。”与这个结果一致;《淮南子·地形训》里所记太章自东极至西极,竖亥自北极至南极,都是“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由于赤道周长才8万里,23万多里这个数字大得惊人,可能中间多了一个“里”字,应当删除。古代注家也怀疑过,上亿的里数怎么会有畸零的几十步记录?可见应该以“步”为单位,决不是“里”。233575步相当于778里,即389公里,又比《海外东经》少了六成,可能是另一来源的数据。今人认为四极的测量结果,应该是以圭表观测经纬度推算而成,虽然十分粗糙,但很可贵。

《山海经·中次十二经》跋语称“禹曰”,强调那是大禹的话。总结出的数据是:“天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出水之山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十。此天地之所分壤树谷也,戈矛之所发也,刀铩之所起也,能者有余,拙者不足。”大概是综合了许多材料的大杂烩,见于《管子》《吕氏春秋》诸书。

除了数据以外,大禹治水还留下大量地理材料。《论衡·谈天》指出:“禹、益并治洪水。禹主治水,益主记异物,海外山表,无远不至,以所见闻,作《山海经》。”现在《山海经》仍存,但书里的地名,晋代地理学家郭璞注解时三分之二弄不清楚;相反《春秋》和诸子书中地名,弄不清的仅不到十分之一,可见《山海经》材料出自远古。要证明《山海经》确是远古地理调查档案,可将书中许多古怪的邦国名称,与商周文献对照,看有没有沿袭关系。如春秋时《周书·王会解》里,记有许多西周初年仍然存在的远邦前来进贡,大部分邦国名称就与《山海经》记录相合,有些邦国直到秦汉还没有改名。举例言之——

《王会》“青丘:狐九尾”——《南山经》青丘之山则谓“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

《王会》“白民:乘黄。乘黄者,似骐,背有两角”——《海外西经》则载“白民之国,有乘黄,其状如狐,其背上有角”;

《王会》“犬戎:文马。文马赤鬣缟身,目若黄金,名吉黄之乘”——《海内北经》亦有“犬封国曰犬戎国,状如犬”,“有文马,缟身朱鬣,目若黄金,名曰吉量”。

这几个材料,可从侧面证实《山海经》里许多记载,都是大禹时代实际考察的结果。《左传·宣公三年》言及各地把地理资料送到中央,同时进贡一些金属;大禹则利用那些金属铸成九鼎,把地理材料刻在上面,供民众使用。如果大禹没有采取图文记录措施,对勘的邦国情况就不可能流传至今。

大禹着手治理长江黄河这样的万里巨流,必须有充分的科技准备,那就是适时的环境观测,至少要观测气象。晋崔豹《古今注》记有一种自动记录里程的小车,称为记里车,又称“大章车”,取禹时测量员的名字:“车上有二层,皆有木人,行一里,下层击鼓;行十里,上层击镯。”还提到风向标:“伺风鸟,夏禹所作也。”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所载相同,但大禹所创测雨、雪、云、雷、湿度、温度等器具,记载缺失,估计必然存在。

禹时历法称为“夏历”,是中国最古老的“六历”之一,以地支记月,采用冬至所在之月为岁首,建子,又称“冬月”,以朔日(月亮不见)为每月的初一;下月则称“腊月”,再下月为“正月”,正好建寅,成为夏历最显着的特征。因按月相划分12月的天数少于回归年的天数,故在缺少二十四节气的“中气”之月置闰。现存于《大戴礼记》中的《夏小正》,是一种古朴的十二月物候历,供民众使用非常方便。由于《史记·夏本纪》言:“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今人即以此篇经过孔门弟子所整理,因文辞简奥难读,多相信是夏殷文献。有人以篇中物候与《礼记·月令》《吕氏春秋·十二纪》《淮南子·时则训》对比,发现所述时代多较后者为早;其中反映的农业生产内容包括谷物、蚕桑、染料、园艺、畜牧、采集、渔猎、养马等,但无一字提到百工之事,也表明是社会分工还不发达的反映。用以指时的标准星象,都是容易看到的亮星,如北斗、参、昴、南门、织女、辰(水星)等。天文家按黄昏时刻见到的天象推断,大都与公元前20世纪情况合拍。

大禹时期有很多新的建树,从一些零星材料中可以看出来。近年银雀山出土的汉代竹简《孙膑兵法·十问》提到“禹作舟车,以变象之”,就是对旧有的交通工具进行改造。《博物志》说大禹“作三城:强者攻;弱者守;敌者战。城郭盖禹始也”。设想有三种敌对势力,一种比我弱,就采取进攻的形式;一种比我强,就采取守御的形式;一种与我同等,就采取备战的形式。三种城郭的构造也不一样。这种思维无疑非常科学。1996年在成都平原发现4000多年前的7座古城址,包括新津宝墩、温江鱼凫村、郫县古城、都江堰芒城、崇州双河以及紫竹等处,面积在11万~60万平方米不等。其中岷江东岸的城墙坡度十分平缓,可能处于攻势;西岸则有回字形的内城外郭,城墙比较直立,可能处于守势。《世本》说“鲧作城郭”,实际上大禹做了很大改进。

《博物志》还叙述了大禹熟悉创伤药物的传说,那时社会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开始兴起酿酒业。当时人的服饰也有改善,《中华古今注》记妇女头髻的钗笄,“沿至夏后,以铜为笄,于两旁约发也,为之发笄”。武士头上则有一种红色绢制的“军容袜额”。

这一切记载都证实大禹治水带来了科学技术的进步。这些记载多半是实事求是的文献记录。

思想遗产

根据大禹所留下的言论得知,他虚心听取意见,广泛选拔人才;其治国理念的核心,则是知人和安民。文献记载大禹帮手很多,而且大都是杰出人才,其中皋陶、益、稷,是最出名的几位。《大戴礼记·五帝德》说:大禹“明耳目,治天下,举皋陶与益以赞其身,举干戈以征不享、不庭、无道之民;四海之内,舟车所至,莫不宾服。”《太平御览》卷八十二、五百七十五均引《鬻子》,说禹以五种乐器的声音来听政。来提意见和建议的人,可以选择敲击鼓、钟、铎、磬,区别所提内容,分属道、义、事、忧,这是非常科学的方式。《孟子·公孙丑》说:“禹闻善言则拜”;《吕氏春秋·谨听》说:“昔者禹一沐而三捉发,一食而三起,以礼有道之士”。

大禹在治水理念上的升华,其核心是老子所谓的“道”。《孟子·离娄下》提到“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如智者亦行其所无事,则智亦大矣”,行所无事,是治水的最高境界。《吕氏春秋·贵因》认为禹疏三江五湖,将积水排入东海,是“因水之力也”。《淮南子·原道训》也说:“禹之决渎也,因水以为师”,完全采取顺应自然的方针。

大禹留下的最宝贵遗产,可能就是大一统理念。所谓“大一统”,始见于《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西汉王吉提出了一个非常恰当的定义,见于《汉书·王贡两龚鲍传》:“《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华夏版图广大,氏族众多,需要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形成一种向心力,趋向统一,不能四方各自为政,分散割据;唯有全国一统的体制,才能上情下达,强国富民,进而慑服四海,天下安定。《皋陶谟》里大禹所说“光天之下,至于海隅苍生,万邦黎献,共惟帝臣”;“外薄四海,咸建五长,各迪有功”,就是这个意思。

中国人很早就有“四海”的概念,在宇宙论上认为大地的四周皆被海水环绕。因此,与“四海”相对立的必然有一个中心,这一中心便是华夏中原。由于横贯中国的黄河、长江两大水系,基本上都自西向东流,大的山脉走向也多半是东西格局,大的气候区也是高处干寒、低处温湿;因此,唯有在西与东、高与低、上与下的中间,才能享受“中和”的结果。这就使位于“四海”中心的中原区域,天然形成社会能量集聚的焦点,然后再向四周辐射。可以说,这就是大一统理念的地理基础。

有些专家觉得,中国人对“中”有一种偏爱,甚至崇拜。因为中原地区处在北纬30度到40度之间,能够明显看到北斗星的绕极星旋转一周。这种天象给古代中国人的启示是,要在大地上建立一种四方环绕中央的社会结构。这种“天人合一”观念也启发着大一统理念的巩固。

古人有着强烈的祖先崇拜意识,各个氏族都有认祖归根的情结,特别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比如尧舜禹的共祖就是黄帝;曾经相互斗争的炎黄二帝,也同为少典氏之子,诚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大禹利用上述天地人三方面的积极因素,首先在治水行动上采取大一统方针;而征服人心的手段,则依靠神道设教,强调崇拜祖先的观念。《论语·泰伯》有孔子赞美大禹的话:“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把祭祀敬神放在衣食生活的前面,把宫殿建设放在水利建设的后面,这无疑是一种深得民心的路线。《尚书大传·洪范五行传》云:“惟王后元祀,帝令大禹步于上帝。”汉代郑玄解释“王后”指禹,“帝”指舜,“步”就是推步,“令禹推衍天道,五事象五行,则王极象天也”。可见大禹借巫教信仰号召各部族民众,听从指挥,有如顺水推舟。

神道设教属于一种软实力,还须有硬实力配合,才收全效。治水时大禹发号施令,以武力为后盾,实际上征伐了不少违命的部族。《墨子·非攻下》言“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使用武力也不离开神道。此外,大禹最早提出法规概念,加强法律的约束力。相传大禹定有刑法,《尚书大传》称“夏刑三千条”,“大辟二百,膑辟三百,宫辟五百,劓墨各千”;又说“夏后不杀、不刑,罚有罪而民不轻犯”;“夏后氏不杀、不刑,死罪罚二千馔”。据说,一馔是六两米,基本上是以罚代刑。

在物质条件方面,要形成大一统,还须有畅达的交通线,广泛的驿站群,以促进物资交易和文化交流,这些硬件在《禹贡》中说得特别清楚。四方通向中心的贡道,就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因此此书与《山海经》上这才有空前丰富的物产记录。《列子·汤问》言“大禹行而知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坚闻而志之”。这种调查档案的存在,象征着中央政权的巩固。很可能,当时已经有固定的资讯呈报制度。

在交通建设基础上,促进了经济交流,就有必要统一度量衡,或者提出一些交易方面的约定,体现货物的价格。当时是否有了贝币,有待新的考古发现。同时,物资交流也会促进文化交流,各地方言直接统一到官方的标准语上来,以便于进行贸易。语言的标准化,也推动了文字的使用。夏代文字虽然没有正式发现,但相当于这一时期的原始记录符号,近年考古中已出土不少,而且在《山海经》里已表明当时在使用图画文字。这些方面,充分说明语言文字的大量活跃,也奠定了大一统的文化前提。

大一统的形成,主要表现在政制上,不按行政界域划分的“九州”,就是最具体的表现;而《禹贡》所规定的五服制度,更能说明对远方异国、异族的怀柔。这种由近及远的吸纳政策,有利于形成一个大中华文化圈。这种大一统政制,让中华民族从分散归结为凝聚。

大禹治水形成的大一统局面,为中国政制提供了光明的前景,为此后秦始皇统一天下推行郡县制度所继承;但夏商周三代却没有接过此棒,其中有很多历史原因。主要问题可能还在于制度方面。大禹当时对各个地区的联系政策,自上而下是巡守制,自下而上是贡赋制,缺乏有效的约束力来维护中央权威,保持一统政局。不过,既然大一统在大禹时代已经有了成功的实践,星星之火自然可以燎原。

艰苦作风

大禹工作与生活上的艰苦作风,古今有口皆碑,最醒目的一条是“过门不入”,这是很多人所做不到的。《尚书·皋陶谟》有禹的自述,说“娶于涂山,辛壬癸甲”,结婚只在家住了四天。很长时间南方人结婚,还专门选择辛、壬、癸、甲这四个天干的日子,作为对大禹的一种纪念。大禹还说“启呱呱而泣,予弗子”,生下儿子启的时候,根本不在家,没有照顾过一天,甚至启哭着喊他,也没有留下。《孟子·滕文公上》说:“禹八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史记·夏本纪》据此叙述大禹:“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治水劳动对体力消耗很大,《庄子·天下》概括墨家的语言:“禹亲操橐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橐是装土的袋子,耜是松土的工具。墨家认为禹是大圣,为了解民困、安天下,弄得大腿没有肉,小腿没有毛,以暴雨洗头,以狂风梳发——后世的墨者必须继承这种艰苦卓绝的作风,强调“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谓墨”。

禹的生活过于艰苦,所以外形很差劲。《太平御览》卷八十二引《尸子》逸文:“禹长颈鸟喙,面貌亦恶,天下从而贤之。”由于长期营养不良,痩得像鸟;《文子·自然》有“禹胼胝”之说,手足都长了茧疤。《庄子·盗跖》提到“禹偏枯”;《列子·杨朱》也说“大禹不以一身自利,一体偏枯”;《吕氏春秋·行论》称禹“颜色黎黑,步不相过,窍气不通”;关节炎非常严重,手指握不起来,脚步跨不出去。正如《韩非子·五蠹》所说:“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锸,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形容禹的劳累就如同当了奴隶一样。

《淮南子·修务训》指出:“禹耳参漏,是为大通。”王符《潜夫论·五德志》也说“其耳参漏”,意思说两耳各有三个穿孔。或认为此是少数民族一种穿耳的习俗;但落实在大禹身上,似乎不能这样理解。估计大禹很可能得了中耳炎,鼓膜穿孔。古代名人的病态往往被美化为“异相”,如大禹的步不相过,董仲舒《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就说禹“形体长,长足,肵疾,行先左,随以右,劳左佚右也”,解释大禹的腿长,先跨左脚,然后右脚跟上,停顿一下,叫做“劳左佚右”,在采取劳逸结合的方式。这种特殊的“禹步”,分明是关节病人特有的步态。为了纪念大禹,“禹步”后来成为道士作法时的神圣步伐——凡登坛捉妖,拜星礼斗,都要走它。《太平御览》卷四十引《尸子》说,禹“十年不窥其家,手不爪,胫不生毛,生偏枯之病,步不相过,人曰‘禹步’”。

道教“禹步”的走法,葛洪《抱朴子》之《登涉》《仙药》都有记载:首先站立,采取右脚在左脚前面的姿势;然后将左脚移到与右脚相平,再将左脚向前跨步,接着将右脚向前跨过左脚,再将左脚挨拢右脚相并,作为一禹步,实际上留下4个步迹,迈出1.5步的距离。下面再将右脚向前跨步,左脚跨到前面去,然后右脚与左脚并拢,作为又一禹步,实际上留下3个步迹,迈出1步的距离。再下面是将右脚向前跨步,随后左脚与之并拢,作为又一禹步,留下两个步迹,迈出半步距离。这三部曲描写大禹开头走两步,休息一下;再走一步,又休息一下;再走半步,还要休息一下。他完全是咬着牙勉强向前,一共留下9迹,走出晋代二丈一尺的长度,约合4.5米。如此艰苦的步伐,铭刻为通神的“禹步”,一点也不过分。

牙齿碎缺习称禹齿,今人称为龋齿,表明大禹牙也不好。有几种带有“禹”字的自然物,都有“禹余粮”之名,意思是当年大禹的食物。一是称为禹韭的野菜,又名禹葭,今名麦门冬,也称禹余粮,《本草图经》:“麦门冬,今所在有之。叶青似莎草,长及尺余,四季不凋,根黄白色,有须根,作连珠形,四月开淡红花,如红蓼花,实碧而圆如珠。”那是大禹在野外常吃的充饥物。二是称为禹哀的野菜,又称太一余粮或太乙禹余粮,《神农本草经》说它生于山谷,“甘,无毒”。三是禹孙,即中药泽泻,《本草新编》:“味甘、酸、微咸,气寒,沉而降,阴中微阳,无毒。”四是谷类禹余粮,称为草,晋张华《博物志》卷六载:“海上有草焉,名,其实食之如大麦,七月稔熟,名曰自然谷,或曰禹余粮。”五是矿物禹余粮,又名禹粮石,属于一种褐铁矿,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甘、寒,无毒。”“禹余粮乃石中黄粉,生于池泽。”这些植物或矿物都有“禹余粮”的外号,定非偶然。当时大禹就以这些无毒的野菜、野果和石头来代替粮食,牙齿当然咬得碎烂。

书中记载的艰苦,只是几句抽象话而已,而民间留下的种种说法,要生动得多,尤其是提到这些有关实物,大禹的形象便活灵活现了。

铭刻在人民心中的大禹精神,体现了炎黄子孙的自强不息、勤劳勇敢和百折不挠谋发展的追求,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灵魂的象征。

作者: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

猜你喜欢
大禹
大禹节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大禹节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水利工程优质(大禹)奖获奖工程
中国水利工程优质(大禹)奖获奖工程
中国水利工程优质(大禹)奖获奖工程
大禹节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大禹除去水怪无支祁
大禹网络:这家MCN机构,捧出无数网红
“小大禹”来治水
大禹节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