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文
2014年年底,微信用户在全球突破10亿。作为时下最热门的社交平台,微信已占据了很多人的工作和生活空间。相对于QQ、微博等,微信的最大魅力是“有人情味、信任感、私密性”,就如一个小家庭般温馨。
但是,随着微信的风靡,人们在享受这份高效便捷的交往和交流方式的同时,也遭遇了不少人情烦恼和陷阱,有的甚至长期被微信群里的人情世故“绑架”、“异化”、“奴役”,越来越多的人感叹,微信群里的“厚黑学”比现实中还难掌控。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黄震,就曾在微信里发出一条百余字的消息,称其已被微信人情“绑架”,因此宣布永久退出微信群……
更多的人却因为沉溺微信中,或者过于依赖朋友圈中的人情,反而导致自己在实际生活中人际交往能力的退化和衰弱,以及对家庭和亲情的淡漠,甚至上当受骗。
要想不被“绑架”或“俘虏”,必须化被动为主动,多一些内省和内观,提高自我支配和自我调节的自控能力,主动掌握自身的心理与行为。有了良好的认知,便能获得平和的心态。微信朋友圈始终只是一个工具,在这个信息严重过剩的时代,信息碎片可能会以偏概全,可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所以要理性掌控,擦亮慧眼,有所取舍、有所甄别、适度“屏蔽”。
你的生活,被微信时代的人情“绑架”了吗?欢迎关注莫愁微信公共平台,参与“微信时代的人情‘绑架’”微话题讨论,留下你的观点,赢取丰富奖品。如果你的观点够独到,够有趣,还将刊登在杂志上。
1.添加《莫愁》微信公众号:mochouzazhi 2.扫描二维码
吐了一下槽,引发职场官司
在北京开了几家美容公司的唐老板,这两年生意持续萧条,他心情一直很郁闷,平时难免会对员工大吼小叫。
2013年6月的一天深夜,唐老板正在公司加班寫“突围”方案,为了寻找灵感,他点开微信翻看朋友圈,没想到第一条消息就让他特别生气——“躺在床上,扪心自问,自认坚强,不知还能坚持多久,也许快了,泪流满面。无愧良心和天地,此时窗外雷声不断,老天为我在流泪。人在做,天在看!”
这是公司女员工李娟一分钟前发在朋友圈里的。唐老板看到后以为李娟是由于工作原因抱怨,因为当天下午他开会时批评了李娟等中层管理人员。于是,他立马在李娟的消息下面评论道:“如果一份工作让人如此悲伤,不做也罢!”
写完后,唐老板又想到别的员工肯定看到了李娟的抱怨,这样会严重影响公司氛围——半年前,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团队感情,他特意和所有中层管理人员互相加为微信好友,并建立了公司微信群和公众号。可现在,李娟竟在深夜发出这样的牢骚!越想越生气的他又在后面加了一句评论:“你把我置于何地?周扒皮,刽子手?这是公众平台,请所有员工自律!”
李娟发完消息后,就去洗漱间做了个面膜,等回来点开微信,发现老板的评论后,急得直跺脚,她赶紧在微信里向老板解释:“唐总,我一直非常尊重您,我说的和您说的不是一回事……”原来,李娟那段文字根本不是指工作上的事情,她因家庭琐事与老公发生矛盾后,便在微信朋友圈发了这么一段文字。
而唐老板评论完李娟的消息后,就生气地关机开车回家了。第二天一大早,他就来到公司召集开会,由于并未看到李娟在微信上的解释,他在会上的第一句话就是:“现在,是公司最艰难之际,但有的员工偏在这个时候散播负能量,如果谁不想干,就请私下辞职走人,不要公开煽风点火!”
李娟一听,人都懵了。因为一大早到公司时,所有人都知道了她昨晚发的那条消息,她还跟同事们说,她已向老板解释,可哪想老板根本没看到。于是,她站起来在会上再次解释,但是唐老板不想在下属面前失去面子,便毅然严肃道:“我不管你是什么原因,通过微信发这样的消息就是不对……”
无比憋屈的李娟,认为老板是在赶她走。两天后,她没去上班。随后,李娟提出仲裁申请,要求唐老板对其进行各类福利及违法解除劳动关系的赔偿共计约十万余元,但唐老板不服仲裁,双方一直无法和解。
于是,李娟将唐老板告上了法庭。2014年4月28日,北京海淀法院审理了此案。由于双方意见不一,此案至今仍在调解中。
李娟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只是在朋友圈吐了一下槽,就丢掉了工作。而唐老板也没料到,仅仅给下属的微信写了两条评论,就惹来一场官司,给自己原本沉重的生活带来更多烦恼。
朋友圈的假象,被同学害苦了
“哎呀,今天真高兴,二十年没见,终于找到组织了!”2013年1月,家住广州的魏礼成在网上联系到了初中同学鲁靖,然后通过鲁靖,加入了初中同学微信群。
在所有同学中,魏礼成最羡慕的是鲁靖,因为他听说鲁靖在深圳开电子厂,是个大老板。平时,他在朋友圈关注得最多的也是鲁靖。
2013年5月,魏礼成到深圳出差,鲁靖听说后开车到酒店接他去坐坐,他到鲁靖公司看了看,确实挺大的,鲁靖在总经理办公室还指着旁边的一间厂房说:“那也是我的。”
无论是朋友圈的消息,还是那次亲眼目睹,都让魏礼成相信了鲁靖的实力。但是,2013年9月的一天,鲁靖突然在微信上对魏礼成说:“兄弟,我现在接了个两百多万的订单,但是资金周转上有点困难,能不能借我十几万应下急?下个月我就出货了,保证还你……”魏礼成有些为难,称自己没那么多钱,可鲁靖又打电话跟他说了几分钟,要他无论如何也得帮忙。
第二天,魏礼成上班时,鲁靖又在微信上提借钱的事,他只好说:“我真没那么多,一两万还能帮一下。”他本以为一两万对于鲁靖来说,可能不值一提,不料鲁靖立马催道:“两万也行吧,你赶紧转到我账户,我急着用,谢谢兄弟了!”他彻底没辙了,犹豫了很久,还是通过微信支付借了两万元给鲁靖——那两万元是他存了几年的私房钱,为了免遭妻子骂,他还删除了微信记录。
借钱后,魏礼成发现鲁靖很少在微信群里露面,朋友圈也不见更新。一个月很快过去,鲁靖却没提还钱的事,他便想鲁靖可能还有困难,时间这么短,他也不好意思问。
2014年7月,魏礼成的父亲在老家住院,急需钱花。一天,魏礼成在微信里催鲁靖还钱时,不慎被妻子发现,结果被妻子痛骂了一顿。更让他郁闷的是,10月的一天,一个在老家的初中女同学突然打电话问他,鲁靖是不是遇到什么问题了。原来,鲁靖至今还在用同样的方式跟那个女同学借钱。魏礼成一打听才知道,这两年鲁靖的公司很不景气,一年多来,鲁靖已向十几个同学借了四五十万元,大家虽然在同一个微信群,但为了维护那份纯美的同学情,彼此都没说出来。大家这才知道,都被鲁靖骗了……
你被“绑架”了吗?
生活中,因为微信给自己带来烦恼和痛苦的例子有很多。有媒体调查显示,47.3%的人认为微信模糊了工作和生活的界限,其中32%的人甚至觉得微信让人失去了个人空间:微信好友过多过杂,朋友圈资讯鱼龙混杂,朋友圈的人情陷阱越来越多,有被“绑架”的感觉……
据了解,在白领群体中,有90%的人赞成在微信朋友圈里屏蔽领导,或者在朋友圈外吐槽。为此,有人用手机刷机的借口删掉领导,之后领导再发好友申请时就当没看见,有人干脆把领导拉入黑名单。还有人更“圆滑”,就是为所有好友设置分组,每发一条消息,都选择可见的范围。让领导看得到你,但看不透你。相比“拉黑”,这是一种留有余地的客气拒绝。
长沙一家广告公司的创意总监抱怨称,他一共加了七个微信工作群,不同群依据不同的工作项目建立,参与的人员也各有不同,如果项目正在进行中,工作群里就会有很频繁的信息发布。由于每天要通过微信关注太多的工作信息,而且经常半夜了,还要和领导沟通,使他感到十分疲惫,哪还有灵感搞创意?他认为,微信让人没有了私密空间,比如晚上正在休息,突然微信响了,一看又是领导,看似是轻松的交流,其实就是分配工作,由于太容易被联系到,所以很难找借口推掉。
对于80后、90后乃至00后来说,父母也是人情“绑架”者,因此也是微信朋友圈里被屏蔽最多的一类人。尽管很多父母是子女的微信“好友”,但他们看不到子女在朋友圈的分享。有些年轻人,看到父母“点赞”会感到莫名发毛。这也属正常,因为父母跟子女的关系,毕竟不能跟朋友关系等同,朋友圈“圈”不尽血缘和亲属关系的复杂性。父母对子女的关爱、期望与担忧,需要特定时间和特定场合来展现,如果总是通过微信交流,对子女来说,恐怕还真是一种“绑架”。比如父母点赞,反而可能成了“盯梢”,尤其是那些刚脱离父母管束不久的年轻人,谁愿意再徒增不必要的“羁绊”或者情感负担呢?况且,现在的年轻人在感情和伴侣关系上较之前辈有更多的选择,若平时缺乏铺垫,父母看孩子平时老老实实的,在朋友圈里却十分“豪放”,肯定受不了;子女们大概难以解释,也不想解释。
而不少家长又诉苦,现在很多学校有了公众号,每个老师都要家长加微信,有些老师不是领导,却胜似领导。江苏徐州某知名小学的一名学生家长说,只要班主任在微信里发个“鸡汤”文,下面至少会有几十个赞。许多家长干脆把名字改成“孩子名字+爸爸或妈妈”,点赞的次数越多,自家孩子名字出现的机会就越多。该家长哭笑不得地称:“如此关注微信,让人情何以堪……”
微信,只能微微相信
(李伟民,北京市伟博律师事务所主任)
微信看似是一个很轻松、充满人情味的交流工具,但由于受众比较广泛,发布者和评论者都存在一个身份问题,也存在法律关系和风险。
通过微信表达自己的生活态度时,一定要注意分寸,否则说不定会引起法律纠纷。同样,在评价或处理别人的信息时,也要意识到后果,因为虚拟平台承载的信息,往往是片面的,甚至是假象。老板如果认为有不合适的地方,也应先询问员工,然后利用员工援助计划等方式帮助员工解决问题,让员工获得工作上的快乐与成就感。而员工虽然主观目的不是传播负能量,但是不可避免会有同事、客户看到这样的信息,网络环境也是个相对商务的圈子,这一行为有可能对企业造成负面影响。所以,这是双方误解的结果。
法律讲究的是证据,微信朋友圈等新媒体的互动记录和短信记录,由于电子证据存在被删除和修改的可能,如果在网络上遇到分歧或纠纷,当事人一定要有对证据做保全的意识。就目前来说,很多单位的规章制度当中,并没有把“员工在上班期间,在朋友圈发布信息,对单位产生不利影响”列入“严重违反”单位规章制度的规定中,因此如果李娟仅仅是因为发微信而被辞退,是可以索要合理补偿的。
微信如今已不仅仅只是一种感情的交流平台,随着商业气息渐浓,朋友圈里的人情味和天然信任关系,正被一点点地亵渎。而不少重情义的人们,往往碍于“朋友”面子频频掉入陷阱,并且只能自吞苦水,陷入维权困境。
所以,微信里同样有风险,我们只要微微相信就行了,不能全信。
放松点,其实也没那么可怕
(马健文,广东爱家心理研究所理事长)
微信作为新型社交通信工具,因满足了“被关注”、“被称赞”、“被认可”的内心诉求,确实使许多人爱不释手、无法自拔,有的人甚至形同“被绑架”。
其实,没有谁能真正绑架谁的生活,只是自己的心和思想在作祟罢了。微信朋友圈属于熟人圈,因此很多人喜欢“狂刷”与“滥晒”,这主要源于人们对安全感、归属感的需要,对被关注、自我价值和成就感的渴望。
现代人工作压力大,朋友少,微信朋友圈能給人带来放松、缓解心理压力、暂时逃避现实社会的心理体验。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总是害怕孤独,尤其现代社会造成的隔阂,减少了人们之间的交流,忙碌的生活让人“孤独”的时间越来越多。而微信营造了一个活跃而熟悉的群体,“孤独”会促使人一遍一遍地刷,就是想看看微信朋友圈里的“朋友们”在干什么,将自己置身于微信的环境中,并且在点赞和评论的过程中,与朋友产生互动和链接,让自己与朋友和熟人更加贴近,使人找到了“组织”,找到了寄托,找到了平衡,以驱散自身的孤独感。
由此可见,微信朋友圈绝大多数时候是有积极意义的。当然,如果总是沉溺其中,或者过于依赖朋友圈中的人情,反而会导致自己在实际生活中人际交往能力的退化和衰弱,以及对家庭和亲情的淡漠,甚至上当受骗。
要想不被“绑架”或“俘虏”,必须化被动为主动,提高自我支配和自我调节的自控能力,主动掌握自身的心理与行为。有了良好的认知,便能获得平和的心态。
此外,要想使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充满阳光和正能量,必须经营好现实中的朋友圈。平时常出去走走,清空自己,多运动,多交朋友,重拾人与人面对面的情感沟通。只有先在生活中将朋友圈“过滤”一下,才能真正了解哪些朋友该交,哪些该舍,进而避免每天被微信朋友圈的一些“垃圾信息”所困扰。
微信朋友圈中的人情,是现实社会的映射。生活中,由于价值观、性格、知识背景等不同,很多人并不想了解朋友们的隐私,也不愿看没有营养的段子。但是,所谓有用与“垃圾”是相对的。有些信息对我们没用,但对他人可能有用。每个人对世界的理解基于以往的记忆、经历、知识,从而非常主观地构建起精神世界。我们永远看不到全部的现实。自身认识角度有问题,就容易以偏概全,缺乏包容心,产生不良情绪。所以,放松一点,豁达一点,理性一点,微信朋友圈依然是值得参与并充满人情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