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雷
蒋勋,是著名诗人、小说家、画家,更被尊称为“美的领路人”。他在美学领域的经典著作《美的沉思》,被誉为“台湾版《美的历程》”,自1986年在台湾第一版发行以来,畅销二十多年,将“美学”这样一个在很多人看来高不可攀、雅不可及的“冷门”话题,普及成为人们日常的心灵功课。这次,增录图片、年表、索引,全新修订后的彩色珍藏版在大陆出版,实为爱“美”之人的幸事。
蒋勋从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毕业后苦心思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结果他发现:在中国近一百年混乱而彷徨的历史处境里,要静下心来,思考有关古老中国曾信守过的、坚持过的生命的理想、美的规则,有时,连自己也要不禁怀疑起来。然而,那些玉石、陶器、青铜、竹简、帛画、石雕、敦煌、山水画……犹历历在目,它们何尝不是通过了烽火战乱的年代,从那最暗郁的历史底层,努力地仰望着,仰望着那永恒不息的美的光华。
从《雄狮美术》月刊主编转到台湾大学任教,角色的转变也未能改变蒋勋对美学的思考。在课堂上,他就中国历史上那些被“美”层层包裹着的艺术作品的真正的时空价值和所承载的历史意义跟学生切磋,于是便有了后来这本《美的沉思》,也有了他对“美”的最终认识:“人类终极的自由,便是审美上的自由。审美的自由,是一种心灵的自由。经济上困窘,政治上被限制,思想上受禁锢,但仍然可能有心灵上审美的自由。一个人必须得到了审美的自由,才能称得上是个独立和完整的生命。”
“美”并不只是技术,“美”是历史中漫长的心灵传递。西方人强调科学范式,“美”在于焦点透视,集大成者是建筑,即使是绘画,也拘泥于二比三规格的硬框形式。中国则不一样,强调自由,“美”在于移动视点,集大成者就是绘画与书法,绘画往往又坚持忠于自然,卷轴成为中国绘画特有的形式。西方的硬框式绘画,呈现的是一个规定的完整的空间。中国卷轴式绘画,则展现一种延续展开、无限流动的时空观念,左手展开画卷,右手却又收起起始部分,留给观赏者的,是正在移动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中國重“水墨”,西方重“油彩”。“水”使“墨”散开,“油”使“彩”凝聚。唐朝五代,“油彩”逐步从中国绘画上褪淡消失;南宋以后,卷轴取代画框,思维与构图都更加自由,经由身心合一的禅宗画派,泼洒自由的水墨成为主流。宋末元初,战乱纷飞,苍凉、寂寞,荒苦、萧散,文人便不得不用竹、兰、菊、梅来比喻自己的清高、气节、操守,“水墨”则成了表达内心自由的最好形式。
你的存在就是唯一,你是任何人都不能取代的,“美”是做回自己,一去比较 ,你就已经输了, 只有认同自己,才能发现自身的美。所以,蒋勋认为,每一个民族,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方式,尊重他人的审美情怀,尊重不同民族的审美,万物并育,才是一个社会长久深厚的福气。当然,他也就不认可“美的领路人”这一尊称了,“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美,没有“领路人”,走到自然终,天宽地阔,月光、水声,松风,潮汐,才是真正的“领路人”。
时光终将流失,然而,美的记忆长存。“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而我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蒋勋《美的沉思》,在艺术与历史之间漫步,是心灵的洗涤,是智慧的旅程,为我们开启的,不只是心中的一扇门窗,而是文化与历史长河中所有的悲喜真相,传达给我们的是一种生机勃勃的大美。“美”,是一种心中的坚持;“人”才是美的核心价值;因为“美”,我们便可以继续前行。
编辑 钟健 124976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