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培养做事井井有条的孩子

2015-09-10 22:20刘律廷
妇女生活 2015年10期
关键词:条理性淘淘分区

刘律廷

主持人语:

中国教育科学院近期发布的《中小学生家庭教育状态调查》显示:做家务的孩子,成绩优秀率为86.92%,不做家务的孩子优秀率只有3.71%。其中,会收拾、爱整洁、生活井井有条的孩子,学习效率更高,更易发展出自我管理的好品格和自力更生的好秉性。在学前阶段,许多家长以孩子年纪小为由,事事代办,不知不觉中错过了培养孩子做事有条理及生活自理能力的最佳时机。其实,幼儿教育就是生活教育,细节教育。从玩具的有序摆放到时间的合理安排、从卧室的分区整理到旧物的打包编号……家长们要让孩子感受到井然有序的好处,也感受到丢三落四的坏处,然后通过示范来训练孩子自己动手。这样,“物品有条理、生活有秩序”才能成为伴随孩子一生的好习惯。

教孩子“分区”和“归位”

(智女士,34岁,全职主妇)

我和老公都爱干净、好收拾,做事也有条理。所以,儿子淘淘从小讲卫生,他不喜欢两手黏糊糊、床上乱糟糟,更不喜欢异味。一学会走路,淘淘就在我们收拾房间时积极参与,虽然大多是“瞎捣乱”,但我们对他总是欢迎加鼓励。

两岁时的一天,淘淘将所有的玩具倒在地上,“大海捞针”一般想找到一个绿色的悠悠球。当他一阵乱翻却没能找到悠悠球时,急得大哭。我帮他把乱糟糟的玩具依次收进整理盒,地上堆的玩具越来越少,悠悠球最终自己出现了。因为这件事,淘淘对整理盒和物品归类摆放产生了兴趣。

我家的儿童房只有10平方米,随着淘淘的物品越来越多,小小的空间里也越来越拥挤,于是我着手帮他将房间分区,对他的物品进行归类。我用带花纹的胶带纸在地板上醒目地标识出三个区域,粗分为睡觉区(衣柜、鞋柜等)、学习区(书桌、书架等)、玩具区,颇似停车场里的车位,让淘淘很容易判断某件物品是否在它应该在的区域内。

每晚睡觉之前,我们都会一起玩“开末班车”的游戏。我扮演末班车司机,推着小推车到处走。儿子跟在后面,把“位置错乱”的物品收进小推车,玩具区的衣服、帽子,书桌上的电动火车,玩具柜里的零散蜡笔,洗手间里的小玩具等,所有“擅离岗位”的“调皮蛋”都必须“归位”。上幼儿园后,这个每晚例行的游戏由淘淘一个人搞定,我只负责监督检查。

后来,我们又对“睡觉区、学习区、玩具区”的分区进一步细化。玩具区分为交通工具类、乐高积木类、运动器材类、过时玩具类和已损坏待处理玩具类。前三类玩具放在玩具架的整理盒中,后两类玩具打包后捐赠、丢弃或搁置于地下室。

睡觉区最难整理的是衣柜。淘淘的小衣柜只放当季的衣服。我们将衣服分为春秋、夏装、冬装。换季的时候我帮他把非当季的衣服暂存于主卧的储藏室中。淘淘从5岁起,学习折叠和收纳衣服,按上衣、下装、内裤、袜子来区分,分别放入不同的衣柜隔层里。

因为年龄小,儿子学习区的东西还不多。我们粗分为“电子产品”(儿童电脑、各种光碟、点读机等)和“非电子产品”(以书籍、文具为主)两大类。书籍的分区遵守同样的原则,选几本常读的书放在书桌上,其余的书按形状、大小依次排列在书架上。“幼升小”那年暑假,我又买了一个新书架。淘淘兴奋地说:“这次我来贴标签吧。这层放课本,这层放书包,这个格子放新文具……”

当然,以上的分区并非绝对。在遵守归类原则的情况下,允许淘淘合理调整。比如有几个玩具特别“受宠”,就可以待在淘淘的书桌上,但数量不能超过五个。再比如,我常在餐桌、沙发或阳台上放些绘本,让淘淘随时能拿起来阅读。

无论多么合理的分区,没有归位和整理都形同虚设。所以,我非常注重训练淘淘对物品“定位”,并定期进行检查和整理。刚开始时,这件事花了我很多时间和精力。比如,我在周末将家里整理得井井有条,不出三天,又会变得杂乱无章。于是我在每周三晚上对自己房间搞卫生,让儿子给我打分,说说整理前后的改变。儿子渐渐也养成了一周两次收拾自己卧室的习惯,一直坚持至今。

为了让分区和归位不至于枯燥,我们发明了好多游戏,比如有个游戏叫“停电了”:蒙住眼睛,用手摸的方式来判断出某样东西。我们还玩“我说你找,你说我找”的游戏,让儿子对自己的物品位置“心中有数”。有时候,我故意让他找一些被打入冷宫的玩具或是乱放的物品,训练他的观察力。

持之以恒的训练和每位家人的身体力行,让淘淘一直给人以整洁勤快、井井有条、善于管理的印象。

上小学后,老师常给他的课桌贴“最干净桌面”小贴纸以示鼓励。爸爸也教淘淘将“分区归位”背后的“归纳法”应用到时间管理、成绩管理、金钱管理等方面。淘淘做家庭作业又快又好,学习成绩一直优秀。在小队活动时,同学们信任地将经费交给他管理。他将活动经费分成交通费、零食饮料费、打印费和其他费用四部分,再进行合理规划。在上学期的班干部选举中,淘淘以高票当选生活委员。

“邋遢大王”不邋遢

(乔先生,30岁,自由职业者)

我儿子是被爷爷奶奶带大的,事事代办的老人不重视培养孩子的秩序感和条理性。儿子5岁半时,我们接他到身边,送入幼小衔接的学前班。与小学一年级颇为类似的学前班,让他在幼儿园阶段隐藏的问题完全暴露。

儿子的书包里乱七八糟,新书过手两三天就破烂不堪,作业本常有掉页,没有封皮。他每周都要添文具,课本经常补买。老师说,他翻书很慢,粗心大意、丢三落四,动不动忘带作业。他却说:“我爷爷说成绩好就能赚大钱,这些小事都让保姆做!”

一次,儿子将肉包子放入课桌抽屉后忘记了,直到发臭了才被老师发现。当众出丑后,同学们给他起绰号“邋遢大王”,嘲笑他整天都在找东西。

我们一方面告诉儿子他不是“邋遢大王”,他可以变成“整洁大王”,一方面也抓紧纠正他的错误观念,培养他做事的条理性。这时,离正式上小学还有大半年,我们像要求小学生一样训练他检查书包、削铅笔、收拾床、周末打扫卧室……他手忙脚乱、顾此失彼,经常一边喊某某东西去哪儿了一边乱发脾气。我和妻子狠心让他“迟到”了几次、“找不到书”几次、被老师“骂”几次。吃苦头之后,儿子意识到了邋遢的危害,愿意有所改变,我们又从3个方面耐心教他。

首先,“为明天准备”和“为事情编号”。每天睡觉前,妈妈带他检查书包和书桌,看有没有落下作业和课本。上床前,我们让他将从头到脚的衣服放在床头柜上,将干净袜子放在第二天要穿的鞋上。早晨起来,儿子像没头苍蝇一样在房间里乱窜,妈妈就提醒他:“一厕所,二卧室,三客厅。”儿子知道,自己应该先如厕洗漱,再去卧室叠被子并带着书包、校服到客厅,吃饭后去上学……多次练习后,儿子从起床到出门的时间缩短了,出门后也不折回来拿东西了。

其次,“简单化”和“便条化”。儿子常说整理工作太难、太麻烦,于是我们简化事情,让他有能力做到。比如儿子的抽屉和书包里,总有零食碎屑、断笔芯、食品包装袋等小东西。从前,儿子一点一点往外捡,没捡几下就会失去耐心。妈妈就教他在地上铺张报纸,把所有的东西全倒出来,拣出有用的东西,剩下的直接扔掉。儿子惊叹:“哇!这么简单的办法,我怎么想不到呢?”

再比如,老师布置“明天带某书”“把书皮包好”等口头作业,儿子很难记清,我就让他画下来。妈妈带他外出办事,会让他看自己如何列清单,如何办完一项后在清单上将对应的事项划掉,儿子由此学会了购物之前先“画”个清单。为改变他粗心大意的毛病,妈妈常用“漫画便条”提醒他——她在文具盒上贴一张“带我回家”的便条、在儿子乱丢袜子的沙发上贴一张“洗衣机”的便条、在水壶上贴一张“盖盖子”的便条、在拉开的抽屉上画一张“关上门”的便条。说来很神奇,一张小便条可以达到唠叨所达不到的效果,儿子虚心接受便条上的建议,并像珍藏宝贝一样将便条精心保管。

再次,招待小朋友,学做大管家。儿子渴望友谊,又被同学孤立。为此,我们鼓励他邀小朋友到家里玩。在小朋友上门之前,我和他讨论——招待客人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在我的引导下,儿子意识到小主人要做“说‘欢迎’、端茶点、拿玩具、送客人”四件事。客人来时,我训练他一一做好。我还让他在请客之前收拾房间,陪妈妈去买水果零食。这个过程中,妈妈教他先整理什么再整理什么,先买什么再买什么,如何统筹利用好时间等。

在最快乐的“请客”一事中,儿子学会了做事之前有所计划。当家里有亲友来访时,他都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事,该按什么顺序做。

现在,儿子已升入小学一年级。我们前半年的陪伴与训练,让他不再丢三落四、不再乱放东西,也跟小区的许多男孩子交了朋友。他逐渐适应了省城大都市的环境,适应了小学阶段更有纪律、更有条理的生活。连爷爷奶奶都承认:他们的孙子变得整洁文明、更有礼貌了。

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陈教授,儿童心理学专家)

从零岁开始,幼儿就有一种吸收环境的强烈本能。他(她)能够迅速而不加辨别地吸收环境中所有的因素,努力与环境融为一体,形成自己的人格状态。这就是家长为什么要重视家庭的环境建设,让孩子的房间井然有序、各归其类、富有美感,以及为孩子择园时为什么要注意幼儿园的景观与美化,让欣欣向荣的花草树木、充满艺术感的图画、匠心独具的手工和雕塑随时出现在孩子视线中的重要原因。

婴幼儿向环境的这种无意识的强烈学习,一般持续到6岁结束。因此,学龄前是培养孩子卫生习惯和做事条理性的最佳时期。在上文的两个案例中,家长们培养孩子条理性的方法都非常具体可行。家长要抓住孩子对环境和秩序的敏感期,给他们提供足够的分类容器,让他们探索着给物品分类。然后,再逐渐引申到做事有条理、时间有规划、资源有管理等方面。

今天,我重点谈一谈在培养幼儿条理性方面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家长要理解幼儿的基本概念是通过“感觉”而非“说教”得到的。我们不要空讲整洁有序、井井有条等概念,而要让孩子充分体验和感觉这种美好的感觉,激发他们内心对维持整洁与条理的渴望。当儿童房在大人和孩子的一起努力下变得窗明几净、温馨整洁时,家长可以动情地说:“太美了,真舒服!我喜欢这里一直这样!”而不是死板地说:“收拾得这么辛苦,你必须给我保持干净!”

有一位家长带孩子参观其他小朋友的卧室,让孩子感受到“某某家的床好干净”“某某家的玩具放得好整齐”,然后再鼓励孩子收拾自己的卧室。这种做法就比单纯说教要好。有一位家长,经常带孩子去环境优雅的咖啡馆吃饭,去星级酒店免费的大堂里坐坐。年幼的孩子也会被优美整洁的环境吸引,产生“希望我的房间也像这里一样”的想法。还有一位家长,每次带孩子住宾馆时都启发他思考——为什么这里更舒服?一尘不染的白床单给你什么感觉?整洁有序的洗漱台给你什么感觉?

其次,不给孩子“贴标签”,也不认同别人贴的标签。许多幼儿(以男孩居多),在学龄前因为缺乏动手能力的训练,而表现得邋里邋遢、丢三落四。当老师、亲戚或同龄人用“邋遢大王”“糊涂蛋”“丐帮帮主”等外号嘲笑孩子时,家长应像案例中的乔先生,不让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打击。乔先生的经验,颇值得借鉴。最可贵的是,当他儿子继续在整洁度、条理性方面表现得差强人意时,他没有事事代办,而是态度温柔而坚定地不断训练。

所以,家长们要反思——是不是我剥夺了他(她)动手的机会?是不是我替孩子做得太多?是不是我从潜意识中认定他做不好、长不大?当我们敢于质疑并改变此前的观念时,就会有勇气和智慧来做得更好。我们可以不因孩子哭泣、胡闹、求助,而心里焦躁并丧失原则;我们敢于以温和的态度“袖手旁观”,让孩子体会一下无序混乱的痛苦,激发出孩子自我改善的内在动力。

再次,尊重幼儿对空间的概念。儿童对空间的理解较之成人更为灵活、更有弹性。所以,家长们不要强行要求孩子按图索骥、一成不变;而要鼓励他们改变卧室布局与物品摆放,与自我的心理发展特征相吻合。

案例中智女士为孩子“粗分“空间是可行的,但不要分得太细太死,以免幼儿产生逆反心理。以衣橱分类为例,虽然按照季节分类最实用,但有些孩子就喜欢以颜色或款式分区。这时,家长要尊重他们,不要强迫改变。如果分区实在不方便,家长可在孩子找东西失败,或是感觉不舒服的时候,给他们一些建议。如果孩子不喜欢“生活区、学习区、服饰区”等名词,不妨称为“苹果区”“樱桃小丸子区”“蜘蛛侠区”……

有些孩子的柜子、桌面杂乱不堪,但在他(她)眼中却是有条理的,每样东西都能顺利拿到。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不要粗暴干涉,而要尊重他这种独特的布局方式。总之,我们要培养的,是有条不紊却又有张有弛的“创造性人才”,而不是培养缺乏创造力,只会按程序办事的“整洁机器人”。

〔编辑:冯士军〕

猜你喜欢
条理性淘淘分区
上海实施“分区封控”
乐淘淘
另辟蹊径使用Linux备份和还原Windows系统
写文章要有条理
乐淘淘 草木皆兵
大型数据库分区表研究
初夏到 乐淘淘
大学数学课堂:老师可以做得更好
三“三”两“两”通“航天”
乐淘淘分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