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严欢
当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列奥尼德·柯岗两位大师相继辞世后,人们开始期待能够肩负与发扬“俄罗斯小提琴学派”伟大传统的青年演奏人才的出现。正当这时,年仅十一岁、刚在波兰卢布林举行的维尼亚夫斯基国际青少年小提琴比赛中折冠的瓦汀·列宾(Vadim Repin),进入了公众的视线。此后数十年间,这位小提琴家没有辜负公众寄予他的厚望,也以自己的不断努力验证了这份成功绝非偶然。如今四十开外的他,早已成为这一时代琴坛的佼佼者。在2015年的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列宾将于10月17日第三次登台上海音乐厅,与老搭档、有着丰富室内乐演奏经验的钢琴家伊塔马·戈兰(Itamar Golan)合作上演一台曲目风格多元的独奏音乐会。
1971年,列宾出生于新西伯利亚。五岁时,他第一次拿起小提琴,仅过半年就以“神童”的姿态公开亮相了。这次公演也引来了那时在新西伯利亚音乐学院附中执教的名师扎哈·布朗的关注,布朗很快将他收入门下,悉心栽培。布朗曾师从大卫·奥伊斯特拉赫之子伊戈尔·奥伊斯特拉赫,可谓是老奥开创的教学传统的嫡系传人。他的教学非常细致,强调系统性,能够照顾到所有的演奏层面。他不会让学生在自己的技巧能力范围内停留太久,主张让他们不断演奏越来越难的东西,从而尽可能拓宽自己的能力范围。如此严谨的治学风格,在一开始就为列宾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也逐步建立起他对音乐的高标准和高品位。老师的因材施教,加之双手得天独厚的机能优势,使列宾在掌握乐器的能力及音乐修养等方面皆突飞猛进,几年后即成为了维尼亚夫斯基比赛中最年幼的夺冠者。
苏联小提琴界向来有一个优秀的传统:不让神童过早“出笼”。这应当也是该教育体系缘何在过去一个世纪中向世界源源不断地输送杰出演奏人才的重要原因。只是当1986年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大赛开赛在即时,向来坚持这一原则的苏联人,面对列宾(还有他的师弟、年仅十二岁的马克西姆·文格洛夫)这样的可塑之才,实在兴奋难捺,决定借比赛开幕式之机向世人“献宝”。但凡欣赏过列宾那次音乐会实况录音的听众,无不为之震惊!
那时的列宾,仅就硬技巧而言已步入随心所欲之境。他手下的《流浪者之歌》热情奔放、挥洒自如,一些快速片段几近速度的极限,且音量大、音色佳、音准好,揉弦速度和色彩变化均很丰富。难得的是,他并未因炫耀手指技巧而牺牲美好的声音。再听他演奏另一首小提琴技巧的“试金石”——拉威尔的《茨冈舞曲》,可谓声声珠玑,哪怕是在G弦的高把位上,音色仍显光滑,双音、换指八度等不仅音准无懈可击,更能随和声而变化,需知这可是不经任何剪辑的音乐会实况啊!他演奏的伊萨伊《D小调第三无伴奏奏鸣曲》同样是干净精确、明快豪爽,只是发音不及大卫·奥伊斯特拉赫这位祖师爷浓郁。另一部肖松的《音诗》,他的琴声虽较之法国风格所特有的纤细和清秀尚存在一定距离,但却不失为一次充满青春朝气、流露着自然感情的演奏。如此技惊四座且具有一定个人风格的演释,出自一名少年之手,怎不叫人感叹!
1989年5月,又一届比利时伊丽莎白皇后国际小提琴比赛在布鲁塞尔举行。自奥伊斯特拉赫在1937年的首届比赛中拨得头筹以来(当时还叫“伊萨伊国际小提琴比赛”,来自苏联的音乐家们几乎包揽那一届的全部奖项),俄罗斯学派的小提琴家们以其全面优势始终在该赛事中保持着傲人的成绩。1951年,柯冈在战后恢复的首次比赛中再度夺魁,之后尤利安·西特科维茨基、阿尔伯特·马科夫、吉东·克莱默等纷纷捧回奖杯。如今,轮到意气风发的列宾,他自然也不甘落后,期待载誉而归,何况那时这一比赛仍保持着最高的规格,是一场真正属于那些素质全面、天赋过人的高手们的角逐。信心十足的列宾,在一轮紧接着一轮的比赛中,以对莫扎特、勃拉姆斯、柴科夫斯基、拉威尔、伊萨伊等作曲家笔下不同风格作品的完美诠释,成为整个比赛的焦点。无论是那些苛刻的评委,还是见多识广的观众,都对这个年轻人所表现出的无懈可击的技巧和如火般热情的风格赞叹不已。
如今,我们依然能透过录音聆听到列宾在决赛时演奏的柴科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这是一位处于技术顶峰的青年音乐家在展示他的力量、情感和自信。从第一乐章的一开始,他即显示出极好的曲式感,演奏华彩时又以辉煌的技术巧妙地克服了大量技术难点(以至该乐章结束后听众席间就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在音乐会中都属罕见,何况是在比赛现场)。他对“小坎佐纳”的处理建立在抒情的基础之上,有着强烈的内在感情。他为听众们带来了一个欢快、明亮、充满活力的终乐章,除了几个抒情乐句外,整个乐章的演奏始终轻骑疾驰,很好地保持了音乐的内在律动。像大多俄罗斯学派的演奏家一样,列宾在演奏这部作品时也未加删节,但却丝毫不让人感觉乏味、冗长。这一切都给大家留下了激动人心的印象,也让他毫无悬念地成为该比赛历史上最年轻的桂冠得主,就此牢牢地确立了自己作为世界第一流小提琴家的地位。
在欣赏青少年时期的列宾演奏塔尔蒂尼《魔鬼的颤音》、勃拉姆斯《D小调奏鸣曲》、普罗科菲耶夫《D大调协奏曲》、柴科夫斯基的协奏曲、《沉思》和《诙谐圆舞曲》等作品时,从他对乐曲的处理和发音的概念、揉弦的运用等方面皆可觉察到奥伊斯特拉赫的影子,而他那敦实的外形和憨厚的笑容,也让人将之与老奥产生些许联想,视其为“小奥伊斯特拉赫”。尽管如此,列宾却有着自己最佩服的偶像,那就是耶胡迪·梅纽因。如果说布朗是列宾在掌握小提琴技巧的关键时刻遇到的一位良师,那么当他成为一位职业演奏家后,与梅纽因建立起的深厚友谊更是影响了他的终生。当这位前辈听了列宾的演奏后,欣喜地称这是自己“所见最棒的小提琴家”,此后更给予他不遗余力的提携。在梅纽因人生的最后七年中,这对“忘年交”常在一起讨论音乐。他们曾深入探讨勃拉姆斯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花了大量时间研究演奏这部作品时对于指法和弓法的运用。列宾也不放过任何一次聆听这位前辈演奏的机会,因为他总能从中“听到几句终身难忘的神来之笔”。当列宾准备为华纳唱片公司录制莫扎特的三部小提琴协奏曲时,梅纽因又当仁不让地拿起指挥棒,为他保驾护航。
如今,作为一位当红的独奏家,列宾频频登上世界各地重要的音乐舞台,与布列兹、马祖尔、马里纳、多南伊、小泽征尔、梅塔、迪图瓦、津曼、雅尔维、泰米尔卡诺夫、埃森巴赫、穆蒂、列文、杨松斯、夏伊、杰吉耶夫、莱托、蒂勒曼等名家棒下的柏林爱乐、皇家音乐厅管弦、波士顿交响、芝加哥交响、克里夫兰管弦、费城管弦、纽约爱乐、洛杉矶爱乐、旧金山交响、北德广播、巴黎管弦、伦敦交响、圣彼得堡爱乐、以色列爱乐等一流乐团保持着密切的合作。
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列宾就与华纳公司签约,录制了包括协奏曲、奏鸣曲、炫技小品与三重奏在内的十余张唱片,其中多张在各类唱片奖项中屡获殊荣。2007年,他转投实力更为雄厚的DG唱片公司。初到DG的列宾雄心勃勃,接连录下贝多芬与勃拉姆斯笔下两部伟大的“D大调”协奏曲。于他而言,贝多芬的“D大调”就像一面镜子,“将你的内在素质、你的精神境界展露无遗”。他对这部协奏曲的解读,既严谨又具有热情,尤其注重音乐中情感的分量,流露出十分自然的想象力和诗意。“小广板”被他处理得泰然自若,恬静中透着些许冥想的色彩。“回旋曲”的演奏优美愉快,富有灵感。与很多提琴家一样,列宾在此也挑选了小提琴大师克莱斯勒所作的华彩,因为他觉得“克莱斯勒的华彩本身就是一首杰作,是贝多芬本人也难以超越的”。此后一年录制的勃拉姆斯“D大调”在列宾眼中又是如此“纯朴与美丽”,于是我们听到了一个非常自然、理性的演释。他手下的这部作品,并没有那么复杂的感情,听者只需静静聆听小提琴与乐队的对话,便可感受到诗一般的话语和思念的感情。他与夏伊指挥的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的合作格外默契,呈现出独奏者与乐队,甚至每个独立乐器间的精彩互动和对话。
年少成名的列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保持着一年演出逾两百场的记录,他曾说自己很享受站上舞台的滋味,“这种感觉好像药物上瘾一般,戒都戒不掉”。只是近几年他渐渐意识到了太过密集的演出有时也会造成自己在情感上的疲劳,因此有意放慢了脚步,让行程不再如起初那么繁忙。或许他需要在远离舞台时重新审视自己的演奏与生活,以保持良好的演奏状态和对音乐的新鲜感。不过每天必要的练习对他而言仍必不可少,他尤其重视音阶练习,无论再忙,每天都会抽出近一小时专注于此,“这就好像是每天早上起来一定要刷牙一样,已经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与此同时,他也会透过对乐谱不间断的研究,在那些熟悉的曲目中找寻新的观点,并于演奏时做出尝试。
时隔三年重回上海,在10月17日的独奏会中,列宾将与戈兰一起带来一套在技术和音乐表现上均对演奏者颇具挑战且变化丰富的曲目,包括巴托克《第一狂想曲》、德彪西《G小调奏鸣曲》、斯特拉文斯基《嬉游曲》及柴科夫斯基、拉威尔等人的作品。与列宾同龄的戈兰,曾在波士顿的新英格兰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和室内乐专业。作为一位独奏家,他曾与梅塔指挥的以色列爱乐及柏林爱乐合作。但近年来,他更多地以室内乐演奏家的身份为人所知,常作为列宾、文格洛夫、敏茨、伊达·亨德尔、朱里安·拉赫林、珍妮·简森、塔贝亚·齐默尔曼、麦斯基、海默维茨等人的合作者一同出现在世界各地的音乐厅及萨尔茨堡、爱丁堡、琉森、维尔比耶、坦格坞、拉维尼亚等音乐节中,目前他还是巴黎音乐学院的室内乐教授。想来两位演奏家间相当的实力,也将让他们在这场音乐会中碰撞出更多灵感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