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新渝
科技创新是一项艰巨且需付出大量劳动的工作。在TRIZ理论产生以前,许多科技创新由于缺乏正确的创新理念以及科学的理论方法的指导,致使创新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与随机性。
1946年由前苏联专家阿奇舒勒(Altshuller)创立的创新问题解决理论(Theocrac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TRIZ)是一种全新的创新性问题解决方法指导性理论。TRIZ解决了创新这一问题过程中存在的思维障碍,同时,使实现创新有规可循。
发展历程
TRIZ理论的发展主要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1946-1980年,Altshuller创建了TRIZ的理论基础,并建立了TRIZ一些基本概念和分析工具。第二阶段1980-1986年,TRIZ研究队伍不断扩大,学术研讨会频繁召开,很多TRIZ学校得以建立。同时,TRIZ开始了在非技术领域的应用探索。第三阶段1986-1991年,伴随着TRIZ应用实践的不断丰富,也暴露出很多不足和缺陷,对TRIZ的改进和提高开始活跃。第四阶段,1991年原苏联解体以后,随着部分TRIZ专家移居到欧美等国,世界范围内的TRIZ研究迅速兴起。
2004年,TRIZ国际认证进入中国,中国开始在教育领域应用探索。
核心理念
TRIZ认为创新并不是灵感的闪现和随机的探索,它存在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这些规律和原则可以告诉人们按照什么样的方法和过程去进行创新并对结果具有预测性和可控性。
通过对大量专利的研究比较,Altshuller发现仅有1%的解决方案具有原创性,其余都是对已知方案或概念在新领域的应用。在此基础上,Altshuller总结出了古典TRIZ的四大理论基础:创新问题定义、创新模式、创新等级划分和技术系统演化模式。
相较于传统方法,TRIZ也具有独特的优势:
首先,TRIZ总结出创新的规律性,使得创新过程效率提高。运用TRIZ,使得解决创新问题过程变得不再盲目,有效避免了反复探索工作,研究者能够根据这些规律,从各领域创新实践中产生问题解决方案,使创新过程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其次,TRIZ帮助打破思维定势和知识领域界限。在创新性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中,人们的思维惯性和有限的知识领域,严重地阻碍了创新过程。TRIZ理论中提供了诸如九屏幕法、尺寸-时间-成本(STC)算法、小矮人法等一系列科学方法,帮助人们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打破思维定势,激发创新灵感,从更广的视角看待问题。第三,TRIZ能帮助预测产品的技术发展趋势。如何预测下一代产品的技术发展趋势的问题,是一个具有战略决策意义的问题,这用传统创新方法根本无法解决。而TRIZ理论总结出了技术系统的八大进化规律,这些规律对于产品的开发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让决策者清晰地了解到在什么阶段该采用什么样的技术发展自己的产品,有效地取得产品的竞争优势。最后,TRIZ具有良好的可推广性和普适性。与通常的创新方法比较,TRIZ是可传授的,可以用语言以及文字的方式来解决表达它的作用,是可以作为一门学科向众人推广的。同时,TRIZ在不同领域问题的解决往往遵循共同的规律,同一创新规律往往在不同科学和工程领域反复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