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者:我们需要的孵化器不是这样

2015-09-10 07:22刘稚亚于佳乐
经济 2015年12期
关键词:孵化器创客创业者

刘稚亚 于佳乐

1987年中国诞生了第一家孵化器——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1999年中国诞生了第一家民营孵化器——南京民营创业中心。直到今天,全国范围已有两三千家大大小小的或国营或民营的孵化器企业。那么对初创企业来说,孵化器意味着什么?是为企业诊断问题,为企业规划财务,为企业设计资本结构和资本道路,还是为企业导入可靠的早期投资机构?在2015年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而诞生的大批量孵化器,是否完成了它的使命?

创业者心声一:与我们需求不匹配

根据《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十二五”发展规划》,我国在2015年孵化器数量将达1500家(实际已有两三千家),孵化场地达5000平方米以上,孵化资金总额在50亿元以上,在孵企业10万家以上。

PPLive创始人姚欣曾经说过,全世界每年有上千万家创业企业诞生,但3年后仍健在的比例不超过10%,一直能坚持下去直到上市的,“约等于走在路上被雷劈中的概率”。创业可以说是成功率最低的一个“行业”。而在2015年借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春风,四处出动,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孵化器大楼和创客空间似乎想要推翻姚欣的这一说法。

今年4月份入孵瀚海置业投资管理集团企业创始人汪先生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级的科技孵化器相对比较靠谱,它有自己的根基,有扎实的行政、猎头资源和云服务平台,从入孵以来创业导师每周都会与创始人进行两次面谈,帮助创始人进行商业模式的路演。“导师在一定高度上提供思维引导,然后瀚海再帮我们转化为执行力,现在我们已经获得俞敏洪旗下资本投资和瀚海的跟投。”汪先生说,这一切来的并不容易,在现在这个大环境下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孵化器实属撞运气,外界人都觉得创业者在这场风浪里能够大尝甜头,而事实恰恰相反。

“你看着现在孵化器很多,但很难找到真正给予投资的。我入瀚海以前,接触过很多孵化器企业和创业团队,80%-90%能够获得投资的大多都是熟人在操作,并且这些孵化器一开始会找投资人测验你是否具有市场价值,等有投资商给项目投资了,孵化器才会培养你,才会跟投。他们就像钓鱼一样,撒下帮助企业成长的诱饵,其实就是在找一些好的项目进行投资。然而我们创业者需要行政资源和导师帮助我们‘从0到1’,梳理出能够走进市场的项目结构,这是一个先有鸡还有先有蛋的问题。”汪先生无奈地表示。

虽然孵化器在国内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但相较于美国、以色列等创业大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有些投资人还没意识到孵化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也没有找到其正确的发展经营之路,有的甚至把这当做吸金的工具,还处在自我孵化的道路上。

创业者心声二:孵化器更像是“二房东”

张女士是入孵天津市武清区一家科技孵化器的创业公司,主要经营农业技术开发、食品添加剂研发。当接受记者采访时,她向记者抱怨:“当初进入该孵化器的时候,项目经理答应,只要在这买房或租房,就无条件地培育创业公司,帮助工商注册、申请政府补贴、申请中小型科技企业、提供厂房等。”然而,张女士一个月1500元的房租已经交了两年,但至今孵化器企业并没给予相应的支持,张女士找过几次项目经理,但他都以孵化器是区级级别的,很多政策争取不到这样的话来搪塞。随着沉没成本越来越大,事到如今张女士已无法退出,违约也意味着要赔偿。

创业热的同时不可忽略持续上涨的房价。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创业者小张在和记者交流过程中,总是抱怨自己就像打“游击战”一样。先去这家孵化器待几天,发现孵化器帮助不到自己,就又搬到别人推荐好的孵化器去。“我待过的孵化器快要超过5家了。”小张苦笑道,最近他正准备从中关村搬到三里屯去。因为,“中关村的地皮已经快是三里屯的两倍了”。

据2011年中国百家孵化器调查报告的统计结果显示,有41%的孵化器其收入结构总体上仍然以房租收入为主。越来越多的物业公司成为“伪孵化器”。瀚海置业投资管理集团总经理李雷表示,本身创业者的资金相对匮乏,如果孵化器变身为房地产项目,无疑会加大创业者的压力,在创业者本身举步维艰的情况下,孵化器还如此“趁火打劫”,将完全与其公益性相背离。

创业者心声三:“比我们还急于求果”

“现在孵化器处于两个极端,一个是传统的孵化器不被人重视,另一种是新型的创客空间被炒得热火朝天。”体云APP创始人于晓东博士告诉记者说,他看好国内传统的孵化器,这样的孵化器扎实,有行政资源,重载体,有平台。而像中关村入驻的新型创客空间,尽管互联网和媒体资源丰富,重平台与渠道,几乎每天都举办各种沙龙讲座。“但它们对于注重线下体验的产品却不合适。”于博士曾经也参加过中关村的创客空间,“那时只要一听雷军去哪讲课,那地方的人一定就爆满,但实际要找投资商和能把我的想法转化为市场执行力的时候,这些创客空间根本无法达到我的需求。实话说,真正想做产品的创业者需要的不是媒体资源,而是有创业经验的导师来进行辅导,为我们提供技术、商业以及融资等方面的实用培训。国内孵化器数量可观,但能够真正沉下心来帮助创业者的孵化器企业实在太少。”

无独有偶,更有创业者洪海向记者抱怨北京启迪之星总在做一些“不靠谱”的事情。“我曾经有个服装创业团队在启迪之星孵化,某一天启迪之星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一批创业团队,政府可以给予几十万的创业资金扶持我们。”而当创业者们欣喜地跟着启迪之星员工来到北京银行才知道是可以通过出让股份的形式进行低息贷款。“这也太坑了,要么采取贷款还本金和利息的形式,要么采取存股权投资的形式,而启迪科技又要我们还本金还利息,又要分股权,这不属于抢劫吗?”洪海“吐槽”道。

在国内,很多孵化器是先关注是否有投资人给创业项目投资,再决定是否孵化。如果没有投资,孵化器就很难再给创业项目提供帮助。“它们并不注重孵化的过程,而只在乎结果。”于晓东遗憾地说道。

如果孵化器只迎合有投资的项目,而放弃目前不具备走向市场能力的创业项目。那么,一个企业能否走向市场,最后发展成什么样,跟孵化器到底有多大的关系?

创业者心声四:望扶持政策落地

要实现孵化器的建设目标,除了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更离不开政策的引导和优惠政策的支持。

2013年,哈尔滨某家孵化器企业成立,并雄心勃勃地宣布:要建设一流的孵化空间,扶持300家小企业创业,打造小企业基地在东北工业区的最好模式。谁料热热闹闹开场后,基地却陷入萧条。原计划申请中小型科技企业的泰达公司,也由于二线城市税收优惠、工商注册困难等问题不幸创业失败。究其原因,创业者晏大亮表示,政府只管招商引资,却无后续政策扶持。

“优秀的人、优秀的政策、优秀的资源都在北上广,留在东北工业基地的创新人才和优秀的孵化器很少,”谈及于此,晏大亮无奈地告诉记者,“关于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很多二三线城市的孵化器根本达不到标准,导致创业者享受不到国家的政策。尽管大众创业呼吁得很好听,可我们身处小城市无法享受到政策红利。”

中国孵化器最重要的特点是政府主导,并具备事业单位属性。有数据表明,目前全国七成左右的孵化器有着官方背景。“事实上,早期的中国孵化器就是政府背景的办公场地,其本质是打着孵化器的名头做房地产,向企业收取租金,顺带着招商引资,配合一些优惠政策,来拉动地方经济。”晏大亮说。

从2014年开始,国家开始鼓励孵化器的发展,多个省市不断上马成立起少则数百亩多则上千亩的孵化器或孵化基地,虽然孵化器数量在不断稳定增加,但是泥沙俱下、鱼目混珠,真正形成品牌孵化器的并不多。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学院院长陈少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美国、以色列的孵化器机制非常值得学习。目前美国各类孵化器有1200多家,在孵企业4万多家。“运行良好的孵化器的首要特征就是要有非常明确的使命,明白为谁服务,为什么这样做,如何这样做。”陈少峰说,孵化器的功能应该是在上游帮助企业找到未来资金的提供方,在下游帮助企业找到未来客户。

那么,我国孵化器该如何转型升级?又该如何借鉴学习国外的孵化经验?

猜你喜欢
孵化器创客创业者
郭江涛:一个青年创业者的“耕耘梦
让创业者赢在起跑线上
互联网创业者
孵化器 倒闭潮来了?
让路人都可以坐下来当创客
创客
创客
硅谷孵化器500 Startups听课记
孵化器的春天
创业者要勇敢地喊出“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