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产生原因及治理路径

2015-09-10 07:22:44贾东超周巧洪
人民论坛 2015年17期
关键词:债务城镇化政府

贾东超 周巧洪

【摘要】《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明了未来几年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任务、路径及目标,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一系列新的风险与挑战。为进一步化解存量地方政府债务,控制增量地方政府债务,化解财政风险、金融风险、经济风险和融资平台风险,防止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一步加剧,文章梳理了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未来可能存在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

【关键词】地方政府债务 政府债务风险 新型城镇化 治理路径

【中图分类号】F812 【文献标识码】A

截至2013年6月底,根据最新审计署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已跃升至约17.9万亿元①,债务存量规模巨大。而新型城镇化建设战略的实施与推进,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硬件设施(城镇基础设施)和软件设施(基本公共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②,必然要求地方政府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等的投入力度。同时,地方政府将担负更多的投融资重任,但是我国地方政府现有的财政收入,根本无力承担如此高额的资金需求,因此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地方政府进一步加大举债将再所难免。在历史遗留大量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加大举债进行财政扩张,如果把握不好度,很可能带来一系列更严重的债务风险问题。因此,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对可能存在的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进行研究,并提出应对之策,十分必要。

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现状

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存量巨大、风险巨大。截止到2013年6月底,根据最新审计署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已跃升至约17.9万亿元③,地方政府债务存量规模和总额已经十分庞大,且存在规模风险、结构风险和管理风险。

规模风险主要表现在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和负债总额巨大。根据审计署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2013年第32号公告显示,部分地方政府负债率已远超过60%的国际标准警戒线,少数地方政府甚至已经超过了100%。

结构风险主要表现在地方政府债务的借债期限和偿债期限不合理、偿债资金来源不合理和地方政府层级债务结构不合理三个方面。当前,地方政府借款期主要集中于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偿债期70%集中于2011年~2015年的“十二五”期间,30%集中于2016年后④。而地方政府偿债资金的来源主要高度依赖于不可持续的土地财政,一旦土地财政出现任何波动,地方政府偿债能力将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引发政府信用危机。地方政府层级债务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处于中间的县、市两级政府负债总量明显高于省、乡两级政府,地方政府债务层级结构凸显出明显的不合理性。地方政府债务的借偿债期限不合理、偿债资金来源不合理和层级债务结构不合理,无形中增大了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地方政府的偿债压力。

管理风险主要表现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机制不健全,融资平台风险积聚。对于地方政府债务,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机制,更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加以规范,导致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大肆进行违规举债、担保、融资等,再加上政府与融资平台的关系一直不明晰,导致融资平台风险激增。

增量明显、风险加剧。据审计署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2013年第32号公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縣、市、省三级政府仅负有偿还债务余额就已达到105789.05亿元,与2010年底的统计数据相比,年均增幅达到19.97%。审计署于2013年7月~2014年3月,对全国18个抽审地区地方政府债务进行审计,结果显示当前地方政府性债务增速虽有所放缓,但仍呈增加之势。在当前地方政府性债务存量巨大、风险积聚的基础上,地方政府性债务仍呈增加之势,风险将进一步加剧,情况不容乐观。此外,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地方政府性债务将会进一步扩大,增量将进一步增加,表现在:

首先,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巨额融资需求。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到52.57%,与2002年39.09%的城镇化比率相比增速明显,但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的距离,未来我国城镇化率还会继续增速,需要的资金也将激增。另外,根据测算,未来十年将新增约4亿城镇人口⑤。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相应的城镇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都需要投入巨额资金⑥。这些资金大部分依然主要依赖于地方政府投资,而地方政府财力非常有限,巨大的融资需求与地方政府有限财力之间的矛盾将越来越凸显,地方政府将不得不举借更多的债务。其次,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匹配,需要加大财政扩张力度。长期以来,我国地方政府财权不断缩小,而事权不断扩大,常常“入不敷出”,地方政府只能不断扩大财政,大量举债。对于偿债,长期以来,地方财政过度倚重“土地融资”、土地财政,但土地财政将越来越难以为继,再加上目前房地产市场并不景气,导致地方政府“土地融资”困难重重,降低了地方政府偿债能力、偿债违约风险将上升。再次,地方融资平台风险积聚,可能进一步增加地方政府债务,形成新的地方政府债务增量。新型城镇化建设在拉动投资需求、消费需求,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将给地方经济带来巨大挑战与风险。一方面,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地方政府需要金融机构、政府融资平台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以便发展地区经济,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管理不规范、不透明、融资渠道单一,难以积极有效地发挥融资功能,且地方融资平台尚不具备抗风险的能力,一旦风险发生,只能转嫁给地方政府,从而加大地方政府债务,增加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

缺乏债务约束机制。目前,我国尚未形成完整的地方政府债务约束机制。首先,我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还没有形成自上而下的监管机制,尚缺乏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集风险预警、检测、监管于一体的监管机制。相关法律法规缺乏,法律法规监管机制尚不健全。其次,未形成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机制。地方政府自我监督意识还不强,地方人大对地方政府举债、融资等监督约束力度欠缺,也没有形成有效的民众监督,未形成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机制。再次,缺乏市场约束机制。《预算法》的修改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地方政府发放债券进行适度举债的权力,但是当前只处于试点阶段,相关的配套措施、法律法规尚不完善,也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政府信用评级机构,更缺乏相关的金融中介机构等,因此相关的市场约束机制,如地方政府信用评级机构的约束、投资者的约束、金融中介机构的约束等都还比较匮乏,亟需进一步加强。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产生原因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可能导致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仅从财政制度、经济发展、政府行为、管理制度四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⑦。

基于财政制度视角的分析。从财政制度的视角分析,导致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制度原因在于:分税制财政制度与预算制度存在缺陷。由于分税制财政制度改革不彻底,导致地方政府承担的事权与享有的财权不匹配,使地方政府需要承担大量的事权,而不断缩小的财权却无力应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需求的资金将进一步激增,地方政府出于弥补地方财政赤字、弥补短期资金不足等,不得不大量举债。同时,由于预算软约束的存在,会遏阻正式预算制度的完善,导致政府支出膨胀、债务超常规增长,诱发债务风险。

基于经济发展视角的分析。从经济发展的视角分析,合理的地方政府举债能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经济的良好发展又为举借债务奠定了较强的债务承载基础。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地方政府作为拥有自我发展目标的“经济实体”,出于实现本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地方政府将通过举债寻求财政支出不断扩张,以实现经济发展的需要。当地方政府合理举债时,将促进地区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但当地方政府超出本地区经济承受能力,过度举债时,将不利于地区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甚至容易导致出现债务风险。

基于政府行为视角的分析。从政府行为视角分析,基于公共选择理论,地方政府作为“经济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会追求地方政府自身利益最大化,从而导致债务规模不断扩大,最终导致债务危机出现。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膨胀,一方面在于地方政府扮演着“经济人”角色,另一方面在于地方政府财政“转嫁债务风险”的不负责。同时,地方政府官员出于凸显政绩需要和“GDP锦标赛”压力等,也会大举借债,极力扩大支出,创造设租、寻租。

基于管理制度视角的分析。从管理制度视角分析,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在于缺乏相应的举债审批、监管、偿还、预警防范、惩戒等管理制度,从而无法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盲目扩张。一方面,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中央政府无法了解地方政府债务的真实情况,无法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监管。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债务缺乏相关债务管理制度的约束,致使地方政府可以毫无约束地大肆举借债务,从而引发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治理路径

地方政府应因地制宜,根据本地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支撑能力、负债承受力程度等适度合理举债促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带动经济发展,转变“土地城镇化”现状,实现“人的城镇化”⑧。同时,应借鉴国际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宏观上走“治存量,控增量,重防范”的治理路径。微观上从安全性、流动性、营利性三个方面⑨对地方政府性债务进行管理,防范地方政府债务性风险的发生。

第一,治存量,控增量,重防范。“治存量,控增量,重防范”的治理路径主要是采取疏堵相结合的方式,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综合治理。

治存量,主要是指对于历史遗留的地方政府债务进行治理,进行有序疏导。首先,根据风险的程度将存量地方政府债务性风险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债务危机严重且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地方政府债务性风险。第二类为已经爆发债务危机,但不具系统性风险的地方政府债务性风险。第三类为债务相关指标超过警戒线,但未发生债务危机的地方政府债务性风险。对于不同类别的债务风险,应区别对待,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加以治理。其次,对于存量政府债务,可通过银行资产证券化和地方政府债务证券化两个方向进行盘活,将隐性债务“阳光化”,增强存量债务的流动性,防止银行风险发生,防止地方政府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发生。再次,应适度增加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转移支付力度,尤其是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对经济不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倾斜力度,防止经济不发达地区地方政府过度负债发展。⑩

控增量,主要是指严格控制新的不合理地方政府债务增加,堵住地方政府过度负债缺口。首先,应加快分税制财政制度改革,增加地方政府财政来源。同时,支持地方政府根据自身情况合理负债,严格限制并控制地方政府过度负债,从而抑制地方政府负债过度膨胀。其次,规范地方投融资平台,规范地方政府举债、投融资行为,防范投融资平台风险。再次,加快地区经济发展,减少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度,实现地方政府经济自给,从而从根本上杜绝地方政府过度负债情况的发生,实现控增量的目的。

重防范,主要是指建立有效的地方政府债务约束机制,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加剧。首先,应形成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自上而下的有效的监管机制。建立一整套包括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监测、监管等在内的监管机制,实现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债务有效的监管。其次,应形成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机制。一方面,完善地方政府的自我约束机制,使其在一定程度上能自我监督。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地方人大和民众对地方政府的监督约束,形成自下而上的监督约束机制。再次,逐步形成有效的市场约束机制。《预算法》修改后在一定程度上赋予地方政府适度举债的权力,已允许地方政府自主、公开举债和融资,将促进相关金融中介机构、政府信用评级机构的发展,有利于形成金融中介机构、政府信用评级机构和投资者三者于一体的市场约束机制。

第二,地方政府债务安全性管理。总体而言,地方政府债务安全性管理可从理顺融资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债务项目评价机制、风险预警机制、监督约束机制,进一步完善债务信息披露制度五个方面着手,实现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具体而言,可通过进一步修订和完善《预算法》、《担保法》等,赋予地方政府更多的财权,规范举债程序、债务资金用途,强化政府举债责任主体地位,使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合理匹配;建立、健全债务项目评价机制、风险预警机制、监督约束机制,避免随意任意举债、遏止过度举债、加强债务资金“借—管—用—还”四个环节的监督力度,进一步完善政府债务信息披露制度,进一步强化对政府债务的监督约束力度。

第三,地方政府债务流动性管理。加强地方政府债务流动性管理,一方面可从化解存量债务风险和控制新增债务规模两个方面入手。另一方面,对于存量债务风险,应做到“分类管理,区别对待”,通过财政资金偿还、债务重组偿还、新增债务偿还,通过转移支付、申请减息免息等形式加以化解。对于历史上形成的“坏账”、“呆账”债务,核实后进行上报,在批准后依法予以核销。对于新增债务,应严格控制其规模,做到合理规划,合理举债,同时培育新的地区经济增长点,拓宽财政增收的空间,提高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对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和基层财政予以更多的政策、资金支出,减少地方政府过度负债,防范债务风险发生。

第四,地方政府债务盈利性管理。总体而言,地方政府债务盈利性管理可从提高债务资金使用效益和降低债务资金使用成本两个方面加强。具体而言,可通过优化调整债务结构、合理搭配中长期债务、避免资金闲置、严格审核债务用途、确保资金用于收益稳定项目、带动有效多元性投资、优化机构减少财政压力等方面提高债务资金使用效益,从而降低债务资金使用成本。同时,可通过与银行等金融机构订立优惠条款等形式,提高资金盈利性。

(作者分别为河北科技大学助理研究員,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

【注释】

①③⑤王桂花,许成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动态管理研究—理论分析与模型构建”,《审计与经济研究》,2014年第4期。

②⑦成涛林,孙文基:“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探讨”,《南京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

④刘雪松:“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思考”,《财经问题研究》,2014年第5期。

⑥芦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地力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风险问题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3年第9期。

⑧⑨张博:“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成因分析与风险治理”,《求索》,2013年第5期。

⑩王乾筝:“如何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21世纪经济报道》,2014年8月18日。

责编 /于岩(实习)

猜你喜欢
债务城镇化政府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支部建设(2019年36期)2019-02-20 13:21:22
家庭日常生活所负债务应当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
红土地(2018年7期)2018-09-26 03:07:26
万亿元债务如何化解
中国卫生(2016年4期)2016-11-12 13:24:16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中国卫生(2015年10期)2015-11-10 03:14:22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学习月刊(2015年14期)2015-07-09 03:37:50
万亿元债务如何化解
中国卫生(2014年4期)2014-12-06 05:57:16
“消失”的千万元债务
清风(2014年10期)2014-09-08 13:11:04
城镇化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40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