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社会管理思想及其启示意义

2015-09-10 07:22王素玲
人民论坛 2015年14期
关键词:启示马克思主义

王素玲

【摘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创新社会管理。社会管理创新包括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社会管理创新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包含丰富的社会管理思想,回溯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其中含有大量的有关社会管理的论述,对我国的社会管理仍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社会管理思想 启示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当前我国正处于重要的社会转型期,也是社会矛盾的多发期。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这要求我国的社会管理体系也必须同步更新。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社会管理创新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包含丰富的社会管理思想,回溯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其中含有大量的有关社会管理的论述,对我国当前的社会管理仍有启示意义。

马克思社会管理思想的内容

社会管理主体论:国家职能。马克思主义将社会管理的主体和形式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原始社会氏族时期,这一时期主要由社会自身执行社会管理的职能;第二阶段则是在阶级出现以后,由以国家为主、社会辅助的形式执行社会管理职能;第三阶段则是在国家“消亡”以后,则由“自由人联合体”来执行该职能。第二阶段则是当前我们研究的重点。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国家应该具备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两种基本职能,国家的本质决定了自身的阶级统治职能,对立的阶级间的共同利益则决定了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也就是所谓的“执行由一切社会的性质产生的各种公共事务”的职能。这也是国家进行政治统治的基础。但这种职能又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国家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如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列宁便先后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前者是国家直接进行社会管理的模式,国家对社会事务具有绝对的管理权;而后者则是间接的社会管理模式,国家主要起到调节和监督的功能。列宁的社会管理实践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管理思想,对我国社会管理过程中政府管理职能的边界与范围的界定具有借鉴意义。

社会管理客体论:公共需求。之所以存在社会管理,是因为社会有公共需求,需要通过国家来执行公共职能,从而满足公众的公共需求。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不论是何种发展阶段的社会形态,人们都有着共同利益需要去维护,这就促使了公权力的产生,这也是国家权力的雏形。国家权力产生的直接原因则是由于社会中存在着共同利益需要去维护,而这项工作仅仅依靠个体又很难实现,因此便出现了被赋予全权的机构,这就是国家机构的萌芽。在社会的发展早期,为了保证生产、交换、分配的正常运转,社会便出现了某种约定俗成的规则,之后其便以法律的形态出现,继而又必须建立维护法律的机构,也就是公权力机关,即国家。由此可见,公共权力的出现是为了维护公共利益,满足社会大众的公共需求。因此国家机构并非凌驾于社会大众之上,而只有维护大众公共利益的社会管理机构,才能够获得长久发展。

社会管理方法论:公共权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私有财产的出现以及生产关系的复杂化,社会成员之间开始出现利益矛盾。在此情况下,要想保持社会的持续运转,便必须出现一个专门的团体或机构来将这种冲突维持在一定范围内,这一机构或团体在调和社会矛盾过程中便是以社会整体的名义来实施其社会管理职能。随着国家的产生,国家便成为行使社会管理职能的机构,成为社会公共权力的代表,且通过公共权力来实现社会管理。国家在进行社会管理的过程中,极易出现公共权力被滥用的情况,为此,列宁提出必须对公共权力进行制约,进行政务公开,让群众监督国家公共权力的使用,他认为吸收非党群众来议政也是有效监督公权力的方式之一。因此,如何防止公权力变异,畅通各种监督渠道是我国社会管理必须解决的问题。

社会管理目的论: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国家进行社会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主要体现在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丰富发展三个方面。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社会管理也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阶段才能够实现,因此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目的必须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物的世界”在增值而“人的世界”在贬值,而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国家的公共管理职能并不以政治统治为目的,而是真正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这样才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无产阶级执政后,要确保社会管理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服务,需要坚持人民参与的原则,并将人民作为服务的主体。但列宁指出,在经济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不可能实现人人参与社会管理,因此一般是无产阶级中的先进群体来代表整个劳动群体来实现参与职能。社会管理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在我国其体现为坚持以人为本,切实为人民服务,并积极鼓励人民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来。

马克思主义管理思想的特征

强调了社会管理职责的必要性。在马克思主义社会管理理论中,不论国家处于何种社会发展状态都必须履行社会管理的职能。马克思主义认为不能纯粹说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仅仅是为了满足社会的公共需求,这是极为荒谬的,政府进行社会管理必然带有统治意味,进行社会管理活动也是国家能够存在的基础。由此可见社会管理是任何政治形态国家都必须履行的职能。但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社会管理的最终目的是维护本阶级自身的利益,它不可能真正维护普通公众的利益。而真正的社会管理是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第一要务的,因此只有无产阶级性质的国家才可能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管理。

突出社会管理内容的公共性。社会管理涵盖了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这既包括对社会的政治管理,也包括对社会进行经济与文化方面的管理。社会管理是与私人管理相对的公共管理,其具有公共性。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无产阶级社会,必须将资本、教育、农业以及工业等方面的发展纳入到社会管理事务中,如在资本管理上,他们认为资本是社会力量而非个人力量,因此其必须由全体社会成员来共同活动,这样才能够让资本运动起来,才能够改变资本的性质,使之成为全体成员的公共财产,让其为全体社会成员服务。恩格斯在《论住宅问题》中认为社会管理应包括住宅问题的解决,而且也只有在无产阶级性质的国家,住宅管理才可能体现出真正的公共性,住宅管理也才具有公共福利性质。因此,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管理理论可以看出,社会管理只有在无产阶级性质的国家才有可能实现其公共性,真正为社会大众服务,满足群众的公共需求,维护其公共利益。

提出了社会管理主体的广泛性。马克主义理论认为,在无产阶级性质的国家,社会管理的主体并不局限于政府部门及其从业人员,而是广泛地吸纳社会群众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在无产阶级性质的国家中,人民群众通过普选而推出能够代表人民的勤务员来执行社会公共管理的各项决策。在资本主义性质的国家,随着社会的进步,其解除了社会管理的压迫性机构,因此也就不存在政府统治的压迫性力量,社会管理由那些“社会本身的承担责任的勤务员”来执行,而且通过制度的完善,这些勤务员总是处于社会各方的监督之下,以此来确保其贯彻了社会管理的各项措施,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转,实现社会管理的效果。俄国在十月革命之后,列宁认为在无产阶级性质的国家,必须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参与到社会公共管理中去,让人民大众成为社会的主人,自己管理社会。这种管理模式能够让人民群众空前团结,当社会发展遇到困难之时,人民便能够凝聚在一起,获得克服困难的力量。因此,让人民群众成为社会管理的主体之一,能够进一步提升社会管理的效果。

凸显社会管理方式的现实性。马克主义社会管理方式的现实性是指其能够根据社会的实际情况来探索社会管理方式,提高社会管理效能。如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巴黎公社的经验,认为当时应该建立人民公社,让人民将国家政权从压制社会力量手中收回,让人民群众自己组织力量来管理社会,这样人民才能够真正获得政治解放。人民取得政权后,可以以普选的方式选举出公职人员,而这些公职人员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人民有权对其进行罢免,而且他们领取一定的报酬,这样便将国家公务员转换为一种工人职务而非特权,让其能够真正为人民服务。马克思主义社会管理方式的现实性还体现在其对社会管理所需的物质基础有着明确的认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无产阶级政府的社会管理并不是抽象的而是以客观的物质为基础的。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不仅要简单地解决社会分配不公的问题,而且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关系,从而为其进行社会管理提供物质保证。列宁在谈到苏维埃政权时,强调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必须重视社会生产率的提高,这样无产阶级政权才能够创造一个新的、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由此看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管理思想认为,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后需要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进行改造,提高社会生产率,为其社会管理创造物质基础。

马克思主义社会管理思想对我国社会管理的启示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社会管理开始了新的历程,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经济方面则体现在我国经济得到了平稳、快速的发展。在民主建设方面,则体现在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得国家的各项事业都实现了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在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方面则体现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改善,广大人民的幸福指数问题稳步提升,使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了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成果。尤其是民生方面,努力解决好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

同时,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伴随着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变,致使当前社会管理工作依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经济发展不均衡,可持续发展问题严峻;社会管理机制不健全;社会管理手段落后依然是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要攻克的难题。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管理思想虽然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但其所揭示的社会管理的诸多特征对于今天中国的社会管理实践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秉持管理就是服务的社会管理理念。资产阶级的社会管理表面上具有一定的公共性,但其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特定阶层的利益,因此具有一定的虚伪性,而在无产阶级性质的国家,社会管理活动并不仅仅是政府的一种管理活动,其更是一种服务于人民的活动。在社会主义国家,社会管理职能的执行者是由人民选举产生的,其代表的是无产阶级的利益,他们像工人一样领取工资,并在工作中接受人民的监督,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真正维护人民的利益,实现真正的社会管理。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管理理论中还强调要提高大众的社会管理素质,使之积极参与到国家的公共事务管理中来,这也正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表现。因此,社会主义国家要实现真正的社会管理,必须树立服务的理念,将社会大众作为服务的对象。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人民是国家的真正主人,政府必须代表人民的利益,维护人民的权利。为此,党和国家在社会管理上便是要创造条件满足大众的公共需求,为社会成员提供社会保障,增进社会福祉。在社会管理过程中,政府部门应该意识到其所行使的公共权力是由人民所赋予,因此其应该将公权力用于服务于人民,而非凌驾于社会公众之上对其进行一味地管制。

扩大社会管理主体的范围。社会管理的任务之一是为社会大众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这一任务不可能靠某一社会个体或某一机构组织单独完成,而是需要社会全体成员的通力合作。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管理思想便强调社会大众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性,这不仅是由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决定的,也是实现社会管理效果的现实要求。我国在进行社会管理过程中,也应该注意扩大社会管理的主体范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在社会管理中要充分调动行业组织、社会团体以及社会中介的作用,让他们能够真实地反映出社会公共诉求的同时,进一步规范社会公共管理行为,从而使得社会管理的各方主体形成合力,提高我国的社会管理效果。这表明我党已经意识到让社会组织或团体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重要性,但另一方面,要想形成这种管理合力还必须引导社会大众积极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来。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深入,广大群众的公民意识增强,其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也日益高涨,而且随着社会教育水平的提高,他们也具备了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素质,能够为社会管理建言献策。要想进一步扩大社会管理的主体范围,党和政府还应该拓宽民众以及社会团体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渠道,保证其合法权益的实现。

彰显社会管理对象和内容的公共性。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中,多次论述到社会管理的执行者应该通过普选推举出来,无产阶级在获得政权后,必须从资产阶级手中夺得社会管理权并交由普选出来的公职人员行使,这也就改变了资本主义社会管理为特权阶级服务的性质,真正实现社会管理的公共性,这是无产阶级性质的社会管理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管理的重要特征之一。在现代国家的社会管理中,公共性也是其本质属性,但应该意识到这种公共性质并不与私人权益相对立,相反,社会主义国家社会管理是在维护个人合法权益的基础上,为了促进社会个体的进一步发展而开展的活动。当代,随着民主意识的不断发展,广大群众在公共性价值诉求上也日益增强,他们希望国家各项公共事务的决策、执行与监督都能在民主环境下进行,因此我国在社会管理中要满足大众的公共性诉求,就必须要为公众提供参与国家公共事务管理的平台,积极引导其参与社会管理,共同决策关乎各方利益的社会管理事务。

创新社会管理方式。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新的社会发展需求都会影响到社会管理方式的改变。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环境出现了新情况,社会个体不再被严格束缚于体制身份,社会流动人口大幅增长,他们对社会管理有着新的公共诉求。在这一背景下,传统社会管理方式很难在公共事务管理上继续发挥巨大作用。马克思社会管理思想认为社会管理方式应该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做出调整,因此我国在面对新的社会发展环境时,也应该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具体来说,政府可以积极构建协商对话平台,既可以是现实的沟通途径,也可以是一个网络沟通平台,让不同的社会主体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诉求,并基于公共利益的角度各方能够互相协商并做出一定的妥协,使得各方利益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一致性,从而化解社会矛盾冲突,维护社会稳定发展。

(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马列部)

责编/张晓

猜你喜欢
启示马克思主义
浅析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发展状况
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