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红心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文化日益展现出它的权力属性,文化软实力成为国家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软实力是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同时,文化A软实力又是民族复兴的标志之一,为民族复兴的实现提供必要的支撑。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的内在逻辑关系是我们认识和建设中国文化软实力重要的现实依据。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 民族复兴 内在逻辑关系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可见文化复兴是民族复兴的题中之义。文化的繁荣兴盛表现为文化软实力的增强,文化软实力成为衡量民族复兴的时代化表达,也是民族复兴进入新阶段的必然要求,更成为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
文化软实力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进行,民族复兴正逐步从梦想变为现实。民族复兴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诉求,在当下,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国共产党将文化软实力视作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这是我党在新形势下的历史抉择,也反映了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的内在关系,即提升文化软实力是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
“文化软实力是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软实力的内在特性决定的。文化软实力的内在特性首先表现为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统一。文化软实力是民族文化发展的结果,但其的产生有赖于广泛而深入的跨民族文化交往。在全球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文化创新此起彼伏,文化交往不断深入,文化软实力的形成就取决于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对外文化交流。另外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统一也是文化软实力的内在特性之一。厚重的传统文化无疑是文化软实力的深厚资源,但传统的包袱如果过于沉重,不能有效地适应当下的政治经济环境,不仅不会成为软实力的资源,反而有可能成为软实力发展的阻力。传统与现代,两者之间需要寻找一个完美的平衡点,才可以促进文化的健康发展和文化软实力的不断强盛。系统性与综合性也是文化软实力内在特性的表现,文化软实力作用的发挥必然要求有与之对应的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因素相配合。文化软实力建设不能、也不可能单独推进,必须与政治、经济、军事等建设相协调、相配合,系统推进,综合发展。文化软实力的这些特性体现了文化软实力与中国当前的政治经济文化现实紧密关系。民族复兴作为近代以来中国经久不变的主题,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必然与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成为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
“文化软实力是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是由民族复兴的内涵所决定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国全党上下广泛认同的奋斗目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相对于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历史延续性而言的”①,民族复兴不是复古,不是单纯地追赶其他国家,而是在学习和吸收别国经验的基础上,更新传统,再创辉煌,使中国再一次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国。要实现习近平提出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目标,就需要统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人与自然等六个方面建设,其中文化是必不可少的内容。文化的发展和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非常重要而又必不可少的部分。文化复兴不仅是文化发展的繁盛、文化产品的增多,更表现为文化软实力的增强。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强盛的文化软实力就不能称之为一个文化强国,文化复兴也就自然无从谈起。作为文化在当下发展标志的文化软实力,它的发展和强盛也自然成为民族复兴过程中的必然要求。
“文化软实力是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总结。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战略选择对中国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党历来重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协调发展,强调文化的重要作用。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再到“文化强国战略”,文化一直被放在战略位置。党的十六大以来,科学发展观成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强调国家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实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及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六位一体布局。但在现实发展中,一方面由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惯性,另一方面则是文化与政治经济内在矛盾的发展,经济发展一直处于中心地位,文化建设长期被忽视,从而导致了否认传统、服膺西学的文化危机,造成了信仰缺失、道德失位的现实问题,出现了政府公信力不足的问题。内部的文化危机随着对外交往的深化而扩散开来,给中国的国家形象带来的负面影响,削弱了中国文化软实力。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都告诉我们,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在重视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必须重视文化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为民族复兴提供重要支撑
文化软实力是以文化为基础的软实力,它是文化与政治经济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在民族复兴日益实现的今天,文化软实力早已成为民族复兴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它也为民族复兴提供重要的支持作用。文化软实力既具有内向性,也具有外向性,内向性体现为对内的凝聚力和整合力,而外向性则体现为对外的吸引力与影响力。文化软实力对民族复兴的支持作用正是通过内外两个方面体现的。
一方面,文化软实力可以为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凝聚力和整合力。在本尼迪克特看来,文化是一个民族通过自身活动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和行为模式,是该民族与其他民族相区别的依据。这种模式体现在语言、艺术、风俗习惯、哲学、宗教等各个层面。所以,在很多文化研究者眼中,“民族是有组织的文化共同体”②,而基于共同文化认同所產生的凝聚力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最深层次的精神动力。民族凝聚力并不等于文化凝聚力,但基于共同文化认同所产生的民族凝聚力是“民族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③,是民族凝聚力最核心的部分。而文化软实力的对内表达就是文化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对于本民族和国家而言,民族文化凝聚力具有凝聚民心、精神激励、价值整合和稳定社会的功能④,是联系所有族群成员的精神纽带,是所有族群成员共同的精神寄托。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可以形成共同的复兴目标,带动共同的复兴行动。而基于共同文化和信仰所产生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可以激起民众的尊严与自豪感,并激励他们为之奋斗。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文化是包括56个民族不断交流融合的产物,代表了所有民族成员在当下共同的利益诉求、价值诉求和情感诉求,统摄民族的价值观念。不同的个体、阶层、亚族群,在民族文化的熏陶下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在追求民族复兴的大目标前提下,所有人都自觉将个人与国家、民族紧密相连,自觉维护本民族的利益,自觉维护民族复兴的大局,维持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另一方面,文化软实力可以为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对外竞争力。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力是在文化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对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以“维护并实现国家利益的能力”⑤。文化软实力可以从三个方面提升对外竞争力。第一,通过精英文化输出,增强对其他国家的决策影响力。随着中华文化在国际上也显示出更加强大的吸引力,来华留学人数逐年增加,中国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中华文化会扩展到世界各个角落,对各国精英阶层乃至于决策阶层产生深刻影响。第二,通过大众文化传播与交流,增强他国国民对中国的认同度。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梦”开始取代“美国梦”成为世界人们的追求。通过多渠道的大众文化交流,中国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同,这不仅可以为政治经济交往扫清障碍,还可以在必要的时候对政府决策产生舆论压力,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第三,通过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认知度,增强国际话语权。国际话语权是一个国家是否强大的标志,文化软实力是国际话语权的决定因素之一。硬实力决定了话语权有无的问题,而文化软实力则决定了话语权的作用范围和效果的问题。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在相互交往的话语表达中还涉及到话语表达的方式及内容是否为他国广泛理解和接受的问题,即对话语的驾驭和运用的能力⑥,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则恰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通过提升文化软实力不仅可以增强他国对本国文化及政治经济主张的理解,还可以在文化软实力的影响之下使他们主动采取与我们一致的步调,取得话语权的最终实现。文化软实力是现阶段中国掌握国际话语权的催化剂。
文化软实力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包括政治复兴、经济复兴,还包含着文化复兴,而文化复兴才是其中最具决定性意义的因素。中华民族之所以区别于世界上其他的民族,在于延绵不断的五千年的独特文化,因此,只有在中华文明再次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并做出相应贡献时,只有在中国文化再次在世界文明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算是真正的实现。当下,随着民族复兴的政治和经济成就的取得,文化复兴成为一个日益紧迫的话题,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标志。
首先,在当前的世界政治经济背景之下,文化软实力是否发达是一个国家强盛与否的标志。美国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例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呈现下降趋势。2001年美国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1.80%,2008年为23.44%,2011年为21.572⑦。但在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比重持续下行的情况下,美国依然没有改变其世界霸主的地位,其原因就在于其拥有无可匹敌的软实力,尤其是文化软实力。在美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中比例下降的同时,美国在世界文化市场的表现却是稳步上升,美国在世界文化商品出口市场的占有率在2002年为11.91%,到2008年为12.41%⑧。作为最大的电影生产国,美国电影占世界电影市场的92.3%,电影票房收入占50%,中国每年也有一半的电影票房被美国电影所占有⑨。美国文化的触角伴随着文化商业扩展到世界各个角落,美国的文化商品卖到哪里,美国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就影响到哪里,美国的文化软实力就覆盖到哪里。与此同时,其他国家也开始重视文化软实力的作用。英国确立了新的文化政策,要求加强文化创新和与世界其他国家文化机构的联系,以保持英国文化的领先地位,“优化文化产业的国际影响,重塑英国正面形象,以实现其对公共外交的影响”⑩。法国在强调“文化例外”和“文化多样性”以保护其文化安全之外,还大力推进文化外交,扩大法国文化影响。文化成为当下各国共同关注的国家实力增长点,文化软实力的强弱也成为衡量国家实力的重要内容。
其次,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强盛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代化条件下重新焕发生机的标志。从社会学的视角观察,文化是人应对周围环境及其变化做出选择的结果,是“人类群体指导自己行为和行动选择的一套标准体系”,体现了人类群体对周围环境的适应和改造的能力,显示出一种动态特性。文化不仅是一种长久积累并代代相传的传统,更包含在人的当下活动之中。当外界环境发生改变时,文化必然也面临着重新抉择的命运:在坚守中消亡,为新的文化所取代,或是主动改变,再次焕发生机。中国文化在痛苦的抉择中不断走向现代化,不断适应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这个适应过程中,中国文化会具备更广泛的共享性,可以为所有处在现代化生产方式之中的他国国民所理解和接受。与中国文化现代化相伴随的是中国文化走向全球的脚步,交通和通信技术的进步使这一进程变为现实,中国的文化因素已经不同程度地走入世界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文化共享性的增强和文化传播范围的扩大必然导致文化具有日益明显的权力属性,即文化展现出作为软实力的一面。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强盛也标志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成功实现了现代化转变,适应了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适应了全球范围的文化交流,在全球化背景下展现出生机和活力。
最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强盛还标志着中华文明在世界上重新取得了主导性的优势地位。文化软实力是一个相对概念,只有在不同文化软实力主体之间的对比中才具有现实意义。技术的进步与广泛使用将所有国家都卷入了全球化的浪潮,在全球化这个前提之下,真正的软实力强国必然具有全球性的文化影响力,文化产品行销全球,生活方式为大众普遍向往和认同,价值观念也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先进文化软实力强国的唯一模板是美国,从目的上来说,中国与美国对文化软实力的追求有着极大的不同,美国是为了维护其“单极”的世界霸主地位,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是在复兴民族的进程中不断增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力量。但和平的取得不是上帝的赐予,也不是强国的施舍,而是需要强大的实力作为后盾。所以,无论是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体视角,还是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客观视角,中国文化软实力都需要在世界上占据主导地位。中国文化的主导性地位不是对他国文化的“涵化”,而是为世界上的落后国家探寻一条在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中实现振兴的道路。
民族复兴与文化软实力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建设文化软实力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而随着民族复兴的实现,中国文化软实力也必然走向强盛。两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现实建设的需要。因而,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过程中,我们要重视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注意发挥好文化软实力的作用。
(作者为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博士研究生)
【注释】
①康秀华,张高方:“正确理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人民日报》,2006年1月27日。
②陈圣钢,曾国俊:“对民族和民族凝聚力的在认识及其启示“,《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11 期,第154页。
③彭时代:“论民族信仰与民族凝聚力”,《理论前沿》,2004年第14期,第34页。
④贺善侃:“铸就民族凝聚力与构建和谐社会“,《社会科学》,2005年第7期,第74~75页。
⑤王光照,孔令敏:“试论美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未来与发展》,2014年第1期,第34页。
⑥张殿军:“硬实力、软实力与中国话语权的构建”,《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7期,第63页。
⑦“历年美国、日本、中国GDP占世界比重一览”,http://zjw381222.blog.163.com/blog/static/165869022201331342125182/
⑧张彬,杜晓燕:“美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第83页。
⑨王京宇,赵云云:“美国文化产业探析及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东方企业文化》,2013年第6期,第232页。
⑩“英国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政策措施和启示”,http://jgdj.haining.gov.cn/jyjj/201009/t20100916_153999.htm
刘云德:《文化论纲—一个社会学的视野》,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8年,第165页。
[荷]C·A·冯·皮尔森:《文化战略》,刘利圭、蒋国田、李维善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2页。
王沪宁:“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权力”,《复旦学报》,1993年第3期,第91页。
責编/韩露(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