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现代性的现代性根源与矛盾析论

2015-09-10 09:45刘怀光靳阳阳
理论导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断裂工具理性现代性

刘怀光 靳阳阳

摘要:现代性带有很强的文化意味。韦伯是研究文化现代性理论的集大成者,他借助工具理性来阐释文化现代性的核心内容。建立在工具理性基础上的文化现代性蕴含了科学主义意识形态、人本主义和自由主义三大文化特征。五四新文化运动,使得中国社会发展也具有了现代性文化诉求的意味。现代性遭遇了后现代的质疑与批判,这是因为现代性本身固有的矛盾和张力:工具理性与自由、一元化逻辑与多元化文化诉求。其中,现代性文化的传统性悖论是现代性文化固有的深层次矛盾。

关键词:现代性;工具理性;文化现代性;价值观;断裂

中图分类号:G1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5)03-0041-04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化软实力的历史语境与文化模式研究”(11BZX019)。

作者简介:刘怀光(1964-),男,河南许昌人,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社会发展及文化问题研究;靳阳阳(1990-),女,河南濮阳人,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要理解当代文化本身的发展状况,就必须从当代社会的角度来理解现代文化变化和文化本质。现代性是我们探讨现代社会非常重要的切入点。现代性不仅是描述社会转型进程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概念,它还蕴含着人们想要寻求的生活意义以及对价值观的理性思考。所以,现代性与文化具有密切的关系。当今文化问题的凸显,文化认同危机、文化软实力竞争、文化全球化,都同现代性及其所蕴含的矛盾有关。所以,探讨文化现代性,既是对文化问题的深化,也是对现代性问题的拓展。

一、现代性的文化意味

近代以来的社会进程是世界范围内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迪尔凯姆以工业社会崛起为重心描述这一转型进程。在他看来,现代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急剧转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受到了工业社会越来越细化的劳动分工体系的影响。他指出在这一过程中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整个社会建立的基础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马克思从社会生产方式角度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崛起,着重强调了现代社会商品经济的主导地位以及在市场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一整套市场机制和市场制度。韦伯从合理性角度出发探讨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变迁过程,他承认技术与资本在社会生活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但他的重心更多集中在以科层制为主要特征的合理化上。后来的学者们通常从现代化与现代性这两个角度来表述近代以来这一历史过程。

现代化多用来表示过程,现代性则用来表示完成与后果。“事实上,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亨廷顿认为现代性与稳定性联系密切,但是贫穷落后与国家冲突动乱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所有落后国家都迈入了现代化国家行列。但是落后并不是这些国家发生动乱的关键因素,动乱往往是发生在这些国家进入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印度作为英国的殖民地时,动乱经常发生在高度工业化的地区;印度独立后,暴力冲突依然发生在业已工业化的地区和城市。这是因为在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这些国家并不能良好地适应现代化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组织形态,反而使得国内的政治、经济、民族矛盾在短时期内集中爆发。因此动乱的发生也就成为了必然现象。现代性是完成了的现代化。在这层意义上,这种完成了的、象征着稳定性的现代性包含两层意味,一是表现为社会组织结构的现代性。与容易发生暴力动乱的现代化不同,现代性标志着成熟稳定、高效率的社会组织结构的建立——市场经济的规则、法治秩序、民主政治,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性;二是在这一成熟稳定的社会组织结构基础上人们所表达出来的诸如世俗主义、人本主义等价值诉求和文化表达。

以现代性为题开展集中研究且具有代表性的学者是吉登斯。吉登斯从文化和认识论角度出发,认为现代性是超越了时空限制的浩瀚文明中的一种。在他看來,现代性实现与传统的分离是一种断裂,是建立在反思的基础上,同时又借助科学技术变革实现知识资源共享,使现代性制度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成为可能。吉登斯意义上的现代性具有很强的文化意味。另外,经济学家、政治学家通常使用现代化一词,而社会学家、哲学家多使用现代性这一表达方式。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重在分析转型过程中社会经济的变化与社会组织形态的变化,社会学家和哲学家则重在考察社会关系的变迁和文化诉求的表达。

二、文化现代性的现代诉求

文化现代性问题在学术界早已有学者进行探讨。马克斯·韦伯虽然没有明确界定和使用现代性这一名词,但是他在探讨现代社会转型与文化的关系时说明的是文化现代性的问题。韦伯从理性主义视角出发解释现代性,他把现代性理解为一个建立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分离基础上的“祛魅”的过程。在他看来,现代性是摆脱神权统治下的专制、迷信、愚昧,追求自由、科学、理性的过程,由此出发可以把现代性理解为一种持续发展的、以自由公平民主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吉登斯指出:“在其最简单的形式中,现代性是现代社会或工业文明的缩略语。它涉及对世界的一系列态度、关于实现世界向人类干预所造成的转变开放的想法……”福柯从哲学角度论证了现代性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行动方式、一种批判性的思考和感觉的方式。

从上述论点来看,学者们多是从文化的角度来界定现代性,现代性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的概念,具有明确的文化意味。它不仅折射出当今社会时代生活的面貌,还象征着一种文化与精神的变迁。现代性展现出来的是人们对生活意义的追求。为了突出和强调现代性这种具有明显文化意味的特性,同时为了区别于现代性所包含的社会组织结构这一特质,学术界提出了文化现代性这一概念。

学者们从不同层面对文化现代性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几乎所有系统研究现代性的思想家,都把现代性思想追溯到韦伯。韦伯的观点深刻影响了人们对现代性的理解。韦伯是较早探讨现代社会转型这一问题的学者。韦伯用理性化来概括他对现代进程的理解,这一概括成为我们今天理解现代性,尤其是理解现代性文化的核心内容。韦伯意义上的理性化在本质上可以概括为工具理性或者技术理性,即人们在技术工具的支配下从理性化角度出发,通过科学计算寻找最合理路径,用最低的成本最大限度地从世俗生活中谋求利润,追求效益最大化。

韦伯意义上的工具理性在现代性文化上首先表现为科学主义与技术至上。作为价值判断标准与意识形态的科学主义是工具理性的文化形式,从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产生作用开始,它就明确地打上了工具理性的烙印。19世纪中叶之后,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发展。科学和技术强势介入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之中,使得整个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科学和技术一方面创造了极大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迅速渗透到社会这个大系统的方方面面,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深刻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判断标准。科学技术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受此惠益的人们日益坚定地认为科学技术是万能的,科学技术成为判断诸多事物是否合理的标准,科学主义至上的倾向日益突出。迅猛发展的科学和技术为推动社会大系统的变革提供了强劲的外部动力。教育体系作为社会大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也深受科技的影响,科学和技术在教育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至此,科学技术在实质上已经成为一种意识形态,法兰克福学派也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早已不是一种单纯的技术工具,它更多地呈现出一种科学霸权主义的姿态。

在现代社会,工具理性借助功利主义这一文化形式巩固了自身的文化诉求。功利主义是现代社会重要的背景性文化,它为工具理性设定了现代社会的生活目标,功利主义主张利用社会政策和社会变革实现个人幸福最大化。边沁是功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任何行动中导向幸福的趋向性我们称它为功利;而其中背离的倾向则称之为祸害。”边沁相信判决人们某种行动的准则就是能否促进人的幸福快乐,至于这类行动是善是恶并不在其考虑范围之内,人们唯一关注的就是这类行动能否获得效用最大化。这与寻求人类福祉最大化的工具理性的出发点是一致的。建立在科学主义和功利主义基础上的工具理性不是一般意义上价值中立的工具理性,而是包含科学主义文化意识形态和功利主义文化诉求的文化表现形式。这种文化形态一方面表现为带有阶级和门槛限制色彩的精英主义文化,它的受众群体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少数知识分子,带有权威主义和功利主义等文化特性;另一方面表现为受众群体可以广泛参与互动的大众文化。现代社会的大众文化与传统社会的大众文化不同,现代社会的大众文化建立在文化工业基础上,以工具理性为支撑,按照工具理性的模式高效运作。“现代流行文化通过一个巨大的产业和产业链将所有人卷入其中。流行文化的基础是现代传媒技术。在这种传媒技术的早期阶段,文化工业通过报刊、畅销书、无线电、电影等机械工业技术创造流行文化时尚,它构成了本雅明所说的机械复制品时代。在它的现代发达阶段,文化工业则通过电视、网络等新兴媒体进入了一个交互式的、广泛的大众参与时代。”科学主义主张理性至上和功利主义避苦趋乐的价值诉求通过大众文化得以表达和释放,追求个性自由、崇尚快乐哲学的大众文化也深受科学主义与功利主义的影响。大众文化中所渗透的仍然是科学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文化精神。

工具理性展现的是人们对事物功能性的需求,文化现代性则表达了人们在价值观选择上的理性思考。除了工具理性超越于其本身的价值中立成為一种普遍的理性主义之外,它同时还表现为与功利主义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人本主义和自由主义的价值诉求。人本主义是功利主义的哲学基础。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兴起了广泛的人本主义思潮,人本主义倡导个性解放和人道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反对教会禁欲主义的束缚。启蒙运动进一步宣扬了人本主义思想,更加突出了人本主义强调人的自我实现、人的自主创造性和人个性的独特性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要求实现人的彻底解放。近现代人本主义具有强烈的功利主义意味,也为功利主义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自由主义是西方文明的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性文化的价值归宿,是构成启蒙思想大厦的重要支柱。自由主义萌发于启蒙思想运动,经过美国独立宣言和法国大革命的洗礼与推进,在政治上正式上升到宪政的高度。伏尔泰倡导天赋人权,认为人是生而自由且平等的,自由与平等的权利是人的自然权利,是不可剥夺的。孟德斯鸠则阐释了以三权分立为代表的自由的法制条件。卢梭提出天赋人权学说,坚持人的自由平等。洛克指出人的一切权力都是自由的呈现。这使自由主义精神高扬,自由主义的价值得到社会普遍认同。自由主义奠定了现代性文化的价值基础,现代社会由此打上了自由的烙印。

五四运动标志着西方启蒙精神全面涌入中国,西方文化中的民主、自由、人权等观念和反对一切形式的压迫与剥削的主张都被中国思想界接受并得到广泛传播。五四运动中所推广普及的启蒙理念蕴含了文化现代性以工具理性为支撑的科学主义意识形态、人本主义和自由主义这三大文化特征,同时表明现代性文化诉求已在全球范围内占据了主导地位并且渗透到了整个现代化进程的方方面面,中国文化也具有了现代性文化诉求的意味。任何文化都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现代性文化诉求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新的意识形态: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在精英文化层面,五四运动是由中国先觉知识分子掀起来的一场文化批判运动。知识分子大力宣扬科学和民主,探求科学理性,反对愚昧无知。学校教育也强调实施以人为本的,传递科学、民主、自由平等的教育理念。这些举措最终形成主流意识形态思潮,规范了人们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三大文化形态在大众文化中也逐渐产生重大影响。随着社会发展,科学、民主、自由的价值理念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同时彰显个性化色彩,谋求人的自由发展的观点在世俗社会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三、现代性文化诉求的内在矛盾

随着现代性话语在全球的蔓延,反现代性力量日益崛起。启蒙运动时期,现代性的文化理念发展达到了一个高潮,但在此之后,质疑现代性的声音逐渐涌现。这是因为现代性在发展过程中包含内在的矛盾,二元对立割裂了现代性,造就了现代性悖论式的存在。

工具理性与自由之间的矛盾是现代性文化矛盾的突出表现之一。工具理性的科学——技术话语越来越成为一元化话语,从而压抑着多样性文化诉求。自由主义文化诉求是现代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由主义所具有的反对控制、反对压迫的文化特征在本质上是允许甚至鼓励多种多样的价值观的存在的。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断裂使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生活诉求得到了更好的表达,然而追求福祉最大化的工具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多样性文化诉求。虽然科学技术的盛行和大规模的运用显著地提高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但是工具理性权威主义化压抑了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得人成为模式化的人,人的个性方面的多样化需求被忽略,人的情感和精神价值被漠视,人失去了人之作为人的自由、平等、民主以及勇于创新进取的天性。工具理性演变成为控制、主导人的工具,成为压抑人的天性甚至是阻碍人们实现幸福生活的樊笼。多样性的文化诉求的出现就是对工具理性过度发展所造成的模式化生活的反抗。

由于工具理性本质上延续的是传统的一元化思维模式,因此现代性文化矛盾还表现为现代性所蕴含的一元多元矛盾,即以工具理性为代表的一元化指导思想与自由主义所倡导的多样化文化诉求之间的矛盾。“工具理性同化逻辑的运作最终在社会各领域中消除了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因素,阻止了社会的变革与进步,遏制了各种现实的和可能的危机,因而形成了没有反对意见的一体化状态,社会变成了没有否定因素的肯定性社会。”这与人的自由天性以及社会发展所造成的多样性文化诉求相违背。自由主义认为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文化诉求也各不相同,世界上并不存在一种可以规范不同文化诉求的权威性的一元化思维模式。现代性延续了启蒙运动追求理性、自由与进步的时代精神,它力图使人从非理性的统治规则下解脱出来。然而,启蒙运动所推崇的科学理性主义并没有使人类实现彻底的自由解放。科学和工具理性的蓬勃发展使得人们想当然的认为在科学和工具理性的帮助下,人类是无所不能的。在这一假象的支配下,面对多元文化和多元生活方式时,科学和工具理性并不存在包容心,它更多的表现为科学意识形态霸权,泯灭多元的价值需求,极大地压抑了人的全面发展及个性自由,这明显有悖于现代社会对多元个性解放的要求以及对自由的永恒追求。

随着现代性文化的全球化扩张,现代性所蕴含的一元多元矛盾还表现为起自于西方社会的现代性文化诉求与各民族国家文化之间的矛盾,即全球化与地方性之间的矛盾。现代性是全球化的现代性,文化全球化寻求的是文化的普世性与同质化,可是地方性文化本质上呈现出独特性和差异化的特征。文化的多元差异是不容忽视的事实,全球化所追求的一元同质文化与地方性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工具理性与自由之间的矛盾、一元与多元的矛盾是现代性文化矛盾的两个表象,而这两个表象背后所反映的实质上是现代性文化诉求最核心的矛盾即文化现代性的传统性悖论。

吉登斯指出现代性的显著特征是断裂性,他认为,此断裂性更多的显现为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之间的断裂。吉登斯强调,“我所说的断裂,是指现代的社会制度在某些方面是独一无二的,其在形式上异于所有类型的传统秩序。”由此可见,现代社会跟传统社会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生活方式,现代的社会制度在表现形式上不同于所有类型的传统秩序,在某些特定的方面更是凸显出自身独特性。吉登斯的嵌入理论也有力地论证了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之间的巨大差异性。吉登斯意义上的嵌入指的是理论研究嵌入到现实生活的进步过程中。在现代社会中科学理论研究嵌入到现实生活的进步历程中是一种常态,但是传统社会中却不存在这种社会现象。传统社会以农耕经济为基础,生产生活方式单一、封闭,因此传统社会中的社会生活依赖于人们无意识的传统惯性和历史经验,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传统生活的代际延续。传统社会中人们的日常行为准则及价值判断标准主要依靠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强大的道德约束力量来维系。但这并不意味着在传统社会中没有理论研究,只不过传统社会中的理论研究大多是抽象的、精神层面的。而精神层面的理论研究对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传统社会的理论研究是基于生活又返回到生活,它的作用更多的是让生活本身保持一种良好的状态。现代社会的嵌入指的是科学本身嵌入到社会生活中去。这跟传统科学不一样,传统科学只限于研究,不干预社会生活。而我们今天的科学研究所经历的是改变生活,接着在改变生活的基础上继续进行研究这样一个不断嵌入的过程。现代性通过嵌入再嵌入这一过程对个人和群体的行为产生持续性的影响,使人们不断地调整和反思社会关系。现代社会的合理性建立在经过大量学术研究以及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这也是现代性与传统最明显的差异。

现代性在本质上是非传统的,进一步表现为在机制和原理上也是非传统的。传统社会本质上是传统的,具体表现为整个社会都是依据已有的文化传承与历史积淀来约束和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现代与传统之间的矛盾正是基于这两点。这一矛盾的表层现象是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是截然不同的社会生活方式;更深层次的则表现为对待传统的态度不同,对传统的区别对待加剧了现代和传统之间的矛盾。因此现代性与传统之间存在着不易调和的冲突与矛盾。

现代性起源于西方,在西方社会也出现过现代性否认传统,把传统置于理性对立面的局面。但是由于现代性的演变与传统之间的对立历时几百年,充裕的时间无形中软化了现代性与传统的尖锐对立,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现代性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和平变迁。但是后发型国家则不存在这种时间优势,借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后发的现代化国家在短短几十年内完成了西方历时几百年才完成的现代化历程,与工业化进程几乎同步进行的是后发国家短时期内根据现代性的要求去改造传统。这一举措是建立在科学文化水平不成熟的基础上的,急于求成的后发现代化国家往往会错误地估量本国国情和建设国家的总依据,采用过于激进的措施使得后发型国家现代性与传统的矛盾更加突出。虽然现代性本质上是非传统的,但是任何一种制度一旦建立起来总是存在一定的延续性,传统性的保留也是不可避免的。新制度在進步和完备的过程当中,又会构成新的传统。现代性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对传统的思考,现代性也不可能从绝对意义上摆脱传统。总之,只有充分理解文化现代性的传统性悖论,才能更好地理解现代性文化中所蕴含的诸多矛盾。

参考文献:

[1]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三联书店,1988∶38.

[2]安东尼·吉登斯,克里斯多弗·皮尔森.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录[M].尹宏毅,译.新华出版社,2001∶69.

[3]边沁. 政府片论[M].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1995∶115.

[4]刘怀光.流行文化及其对经典文化表达方式的颠覆——现代流行文化的后现代意义[J].理论导刊,2008,(6).

[5]杨乐强.西方马克思主义语境中工具理性与现代性的关系探析[M].国外社会科学,2010,(5).

[6]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译林出版社,2000∶3.

【责任编辑:宇辉】

猜你喜欢
断裂工具理性现代性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新时期高校治理模式及其优化设计——基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基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融合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路径
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融合中推进新媒体从业人员政治引导
浅谈弥合城市断裂带的可实施性意见
马蹄环断裂故障的分析与探讨
青海省门源县红沟铜矿矿体特征及成矿控矿因素探讨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