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王志飞 席云霄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中国梦能否实现最大的短板在贫困地区、贫困农民上。新时期,党中央就扶贫脱困问题发出了“动员令”,要求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
目前,扶贫工作已进入到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如何快速而有效地实现脱贫,是摆在政府面前一道难解而又绝对不能放弃的课题。重庆市丰都县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县,利用其地理优势,立足于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定位,抓住机遇,科学谋划,探索出一条以绿色产业为龙头,辅以多种经营方式和保障措施的扶贫之路。大山深处的致富梦想正照进现实。
抓住机遇科学谋划
行走在重庆丰都,到处是山峦绵亘、溪河纵横、丘谷交错,鲜有平地,簇簇山村点缀其间。
据介绍,丰都全县建档立卡的95个贫困村,共有19396户贫困户、71917名贫困人口,其特点是:贫困范围广,发生率高。
细究贫困发生的原因,类别多,情况复杂。自然灾害、疾病、甚至孩子上学都会将一个家庭拖入贫困行列。而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交通不便、劳动力严重匮乏、缺少技术、文化素质不高等问题,更让贫困家庭积重难返,举步维艰。
包括丰都在内的14个国家级贫困县,是重庆在西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为此,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重庆市委书记孙政才提出了2017年基本完成脱贫摘帽的目标要求。
两年,只有两年!时间紧迫,任务艰巨。要想完成任务,必须转变思路,拿出超常规的办法。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动员全社会力量,打赢这场扶贫攻坚战,成为新时期丰都县落实党中央和重庆市委重大部署的重要任务。
在丰都县委书记徐世国看来,扶贫攻坚既是党的光荣使命和对人民的庄严承诺,也是新常态下推动丰都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丰都地处长江经济带,是三峡移民重点县,重庆市确定的“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区位、交通、产业基础优势明显,机遇难得,大有可为!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因此,扶贫攻坚被放在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大局、解决“三农”问题、推动丰都“生态涵养、绿色崛起”的全局中谋划推进。以绿色特色产业为先锋,丰都县制定了科学的扶贫举措,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有效地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增强贫困地区和扶贫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授人以渔”,并且确立了由“漫灌式扶贫”向“精准化扶贫”转变,由“单干性脱贫”向“组织性扶贫”转变,由“条块式扶贫”向“系统性扶贫”转变的发展思路。
以牛为主一举多得
丰都是农业大县,根据境内垂直地貌和立体气候特征,围绕“调结构、拓规模、创品牌、增效益”的目标,丰都县确立了以发展肉牛养殖加工业为扶贫的主导产业,藉此振兴区域经济。
丰都县县长罗成认为,加快建设“中国肉牛之都”,打造“总部经济”,推动肉牛产业走集约、生态、循环发展之路,既可实现生态涵养,促进转型发展,又是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据此,丰都县制订了一系列扶持肉牛产业发展的政策,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并在全县广建产业基地。目前,全县肉牛饲养量已达34万头,拥有肉牛企业35家、屠宰加工企业3家、肉牛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1家、家庭牧场1000多个。有从业人员15.3万人,农户参与面达45%。形成了集牧草种植、品种繁育、肉牛育肥、污染资源化利用、活牛交易、电子商务、肉牛屠宰、精深加工、科技研发于一体的肉牛全产业链条。
在政府的引导下,养牛脱贫成为引导农户致富的一项重要措施。在多年的实践中,丰都还创造了肉牛庭院牧场的养殖经营模式,成立养殖股份合作社,以家庭经济为主体,饲养肉牛20〜50头,其中能繁母牛10头以上,自主经营,繁养结合。实施统一购牛饲养、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防疫消毒、统一参加保险、统一组织销售的“五统一”政策,大大提高了农户的组织化程度,降低了养殖风险,实现了抱团式发展。
太运养殖股份合作社理事长秦宗玉向记者表示,全村已发展庭院牧场养殖户53户。每个家庭牧场年收入至少可达8万元。秦宗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头母牛仅产牛犊即可实现8万元的收入;牛肉价格稳定,平均育肥400斤,以每斤平均价格12.50元计算,去除成本,一头肉牛可实现2500元的纯收入;一个农户养3头牛就可以实现脱贫。此外牛粪发酵做有机肥、牧草收购,加上资源化废污用于种植蘑菇、养殖蚯蚓,收入也相当可观。
为提高养殖户的积极性,县政府加大了肉牛保险、担保抵押、小额信贷等金融政策支持,为肉牛产业发展“前期供血”,并提供免费的技术指导、疫病防控服务和各种政策补贴,降低养殖户的经营风险。目前,肉牛养殖已成为丰都农民一举多得的脱贫好项目。
今年3月,在重庆市政府的推动下,丰都县成为全国进口澳牛的首批试点承接地之一。徐世国表示,随着这一项目的落地,丰都肉牛产业将迎来突飞猛进的发展,而这一优势也将进一步促进农民脱贫致富。
生态经济扶优做强
青山绿水是大自然赐予丰都的宝贵财富。利用原有产业优势,寻找适合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差异化的特色生态经济,是丰都县委、县政府打开青山绿水财富宝库的一把金钥匙。
有机水稻、红心柚、榨菜、烟叶、花椒、龙眼是丰都的特色产业,但品牌效应不明显。丰都县委、县政府立足于国家农产品主产区的功能定位,推进扶贫龙头企业与特色优势种养业发展的有效对接,促进集聚升级效应。全县现已建成有机水稻基地5000亩,其中3500亩获得有机食品认证。据了解,和种植常规水稻相比,有机水稻的收入每亩要高出1000多元。2013年,丰都县引进重庆禾汇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5亿元发展有机农业,带动2400余户农民从事有机种植。驰名全国的涪陵榨菜,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丰都,目前,全县已建成榨菜种植基地20万亩,年产量40万吨,有9家龙头企业,企业出口量连续多年保持全市第一。榨菜产业覆盖全县23个乡镇(街道),种植户6万余家,农户参与面达65%。计划力争到2020年,全县种植面积扩大到30万亩,建成全市最大的榨菜出口基地,使榨菜产业成为丰都的富民产业。丰都红心柚多次荣获全国柚类评比金奖,今年已取得全市柚类唯一出口资格,并荣获“中国果业百强品牌”。目前已建成10万亩种植基地,种植户达5万多家,每亩收入可达7260元,总产值达2.5亿元。龙眼在丰都种植已有上百年历史,目前种植面积已达30000亩,亩均收入可达5000元,有16000余家种植户,年总产值达1.5亿元。
此外,烤烟和花椒也已进入规模经营,依托龙头企业,构建形成产、加、销一体化,形成区域性品牌和规模化产业,增强了产业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
“要想富,先修路。”为保障当地资源优势迅速转化为经济优势,丰都县不惜重金新建和改善基础设施,将在3年内投入40多亿元用于修建公路、农田水利、电网改造和国土整治,为贫困村农业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随着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实施,以水上物流为核心的涉水产业将迅猛崛起,加速商贸流通业的建设将使丰都的生态经济走上发展的“快车道”。为此,丰都县正在打造游轮港,申报建设一类口岸。徐世国解释说,如此一来,丰都资源的输入和产品的输出将增加一条重要的“大动脉”,既可以为长江经济带加油助阵,又为当地贫困百姓增加了一条致富新通道。
品牌旅游走向国际
旅游业是丰都县发展绿色产业的另一必选项。这里自然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达44%。长江文化孕育着秦风楚韵、蜀气巴魂,人文历史源远流长。这里是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的起锚点,全国首批4A级景区“鬼城”名山、国家4A级景区地质奇观雪玉洞、世界吉尼斯之最的鬼王石刻,吸引着大量海内外游客前来探奇揽胜。南天湖·雪玉山度假区平均海拔1500米,拥有云海日出、高山湿地、原始森林、珍稀古树等多重景观,游人流连其中,有如走进欧洲画卷,是天然的避暑胜地、养老天堂。
丰都县立足本地优势,大力实施旅游靓牌战略,围绕建设国际旅游文化名城这一目标,坚持走文化观光游和休闲度假游两条发展路径,积极构建游轮港都市休闲旅游、北岸民俗文化体验和农业观光旅游、南岸山地度假与乡村休闲旅游三大产业集群,推动丰都旅游由资源型向品牌型转变、由过境游向目的地游转变。去年以来,丰都县先后荣获“全国最美生态旅游示范县”“全国十佳生态休闲旅游城市”称号。
丰都县依托特色农牧业、古村落、生态搬迁新村和自然奇观等资源,着力打造“旅游名镇名村”、“特色农业庄园”、“星级乡村酒店”、“特色乡村人家”等四大特色乡村旅游。县里投入扶贫资金1.9亿元,推进方斗山、雪玉山片区,打造乡村旅游扶贫新亮点。同时,积极承办国内外各类大型赛事,打造节会品牌。今年农历三月初三举办的第18届丰都庙会,13天时间里吸引了35万来自国内外的游客,包括旅游、住宿、商贸等在内,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6亿元以上。江池镇横梁村大力发展避暑旅游,去年夏天共接待避暑乡游8万人次,人均年收入也从搬迁前的不足4000元提高到9700元。
车辆奔驰在宽阔的涪丰石高速路上,满载游客的江轮缓缓停靠在名山岸边,塔式吊车在即将建成的口岸工地上来回摆臂,缀满枝头的桂圆遍山遍野,身着厚实操作服的工人正在封闭的生产线上熟练地分割牛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绿色产业让丰都人民找到了新“靠山”,而长江水东流,青山依旧在。
丰都人正以愚公移山的精神、破釜沉舟的决心,创新实干,勇往直前,坚决打赢扶贫攻坚这场硬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