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会吃垮南极吗?

2015-09-10 07:22邓阳卫张宁邹碧颖赵宇鹏王雪莹
中国新闻周刊 2015年13期
关键词:磷虾渔船新闻周刊

邓阳 卫张宁 邹碧颖 赵宇鹏 王雪莹

中国南极科考队第31次出征之后,磷虾火了。

这几天的一条消息,让“吃货”们眼前一亮:经过4年多的快速发展,中国南极磷虾产业从无到有,一条从捕捞到加工的产业链已初具规模,南极磷虾端上中国百姓的餐桌成为可能。

磷虾从南极漂洋过海来“喂”你,显然调动起大众的舌尖神经。它是什么?它好在哪里?绿色无公害吗?怎么运过来?科考就为了一盘菜?中国人又要开始吃垮南极了?一系列的疑问让人对这个一万多公里外的“美味”充满了好奇。

磷虾其实并不是虾,它的壳比普通的虾更硬,个头更小,是一种长得类似于虾的小型海洋甲壳类动物。它通体晶莹,有着乌黑的眼睛和纤秀的虾须。一只磷虾大约5厘米长,一百只磷虾还不及一台iPhone6重。

它们生活在南极大陆架水域,组成了世界上生物量最大的物种之一,总蕴藏量在6.5亿到10亿吨之间。它们就是传说中的大鱼吃小鱼,小鱼吃的“虾米”,它也是鲸鱼、企鹅和海豹等南极动物的主食。

磷虾包含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约占蛋白总量的一半。一只南极磷虾抵得上5克牛肉,尤其赖氨酸含量在对虾、牛奶和牛肉之上。所以,它在江湖上有一个绰号,“营养女王”。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黄洪亮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磷虾在极低温的生存环境下生长,所含的低温酶,对降血脂和关节炎也有所帮助。

除了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之外,磷虾还可作为提取虾油和加工饲料的优质原料。此外,南极磷虾矿物质含量丰富,特别是微量元素硒含量极高,对人体具有保健作用,可以看作是一种高级营养食品。

事实上,磷虾早已是中国海产品市场上的“熟客”。2010年起,中国的渔业公司已开始到南极开展商业化捕捞,成为在南极捕捞磷虾的八个国家之一。然而,磷虾的捕捞是有门槛的。捕捞企业不仅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持,拥有出海作业资质,更重要的是,捕捞企业所在国要成为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CCAMLR)的成员国。

CCAMLR于1980年在澳大利亚成立,管理南极周边海域的生物资源,旨在应对大量捕捞对海洋生物链的伤害,协调各国合理利用南极海洋资源。该组织现有25个成员国。2007年,中国加入CCAMLR。

南极磷虾为人类所用,也并非新鲜事。据文献资料记载,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前苏联、日本、波兰、德国等国就开展了磷虾的商业化捕捞。前苏联在80年代达到了最高峰——年捕捞50万吨,比2014年所有国家的总捕捞量都高。

大约三十年前,中国已开始探寻南极磷虾。国家海洋局极地办科技处处长金波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探寻海洋生物只是南极科考工作的一小部分,而且对磷虾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持续至今。第28次南极科考设立了南极磷虾的极地专项,更为密集地考察南极磷虾的资源分布和种群结构。

南极磷虾生活在30米到100米不等的海水层,捕捞也非易事。

青岛远洋捕捞有限公司就是“极地大战”参与者,是中国赴南极捕捞磷虾的四个公司之一,也是其中唯一的民营企业。于永军是青岛远洋捕捞公司的海务经理,他对这趟还未完成的航程很兴奋,这是公司花4000万美元从英国购入的“明开号”远洋渔船第一次出海。这艘总吨位达7765吨的渔船将载着104名船员开始它的南极捕捞之旅。

于永军介绍说,南极有三个固定渔场,不用开凿便可直接捕捞。由于各国技术水平不同,使用的捕捞工具也有所差别。发达国家多使用吸鱼泵捕捞,这种技术节省人力,还能实现24小时作业,相比之下,中国使用的渔网捕捞则效率较低。

“明开号”渔船分为轮机部、甲板部和加工部。轮机部负责渔船的运行。船上配备了多台声呐和雷达探鱼器,这些仪器共同作用可以精确探测到磷虾群出现在哪个区域。一旦发现虾群,船员们会迅速放下周长达1440米的矩形捕捞网,形成一个宽为120米、高60米的椭圆形网口,通过机械的巨大拖力便可将数以吨计的磷虾拉上船来。

“磷虾根据海域内饵料及水温的变化,会在不同的水层内活动,我们的拖网也根据磷虾所处的水层进行变化,也就是说要变水层拖网。” 于永军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磷虾体型较小,所以网眼必须控制在直径1.5厘米左右。

磷虾捕捞上来到达甲板部之后,马上被送进加工部。船员们会分为两班作业,顺利的话,仅这一艘船一天就可以捕捞加工两三百吨磷虾。因为磷虾体内含有大量活性酶,打捞上来的磷虾不到两小时肉质就会变软,甲壳发黑,因此船员们会将小一些的磷虾加工成鱼饵和虾粉,大一些的磷虾则会被去壳后做成冻虾来保存。这也成为目前磷虾在市面上的主要销售形式:虾粉制成的保健品(如磷虾油)、饵料和海鲜食材。

捕捞企业会委托专业的运输船将产品先行运回,在零下18度以下保存,这样磷虾至少可以存放一年。于永军表示,“明开号”将于4月中旬到达南极,出航两年左右,预计一年可生产南极磷虾冻原虾12000吨,实现产值1170万美元。

磷虾: 体型大约5厘米长,100只磷虾还不及一台iPhone6(129克)重。常见菜色做法有:蒸蛋、软炸、拌面、萝卜丝汤、煎蹋饼、炖豆腐、炒韭苔、做成水饺、韭菜盒等。

即便渔船历经万里来到南极区域,也不能为所“渔”为。

于永军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成员国的渔船在CCAMLR划定的渔场区域作业,接受CCAMLR公约的配额管制,而中国的渔船还要获得国家农业部颁发的“南极捕捞许可证”。

“我们在每年6月之前要向CCAMLR汇报开采计划,渔船上还有两名分别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和黄海研究所的国家观察员,他们除了要在船上做实验,从保护海洋资源的角度研究磷虾外,也要监测我们每天的捕捞量,同时向该组织汇报。”于永军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显然,由于存在配额管制,中国人不可能“任性”地吃垮南极。

CCAMLR对磷虾设立的捕捞年度限额为560万吨,但如果捕捞量达到62万吨的“触发水平”,就立即停止捕捞活动,直至生物量通过再次估计判定依然健康才可以重新开始捕捞。因此62万吨已经成为这些年来实质性的捕捞限额。

据CCAMLR提供给《中国新闻周刊》的数据,中国去年全年捕捞量达到了5.4万吨,只占总捕捞量的10%,在八个国家中排名第三,前两位是挪威和韩国,分别占总捕捞量的58%和19%。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黄洪亮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我们国家实际的用量,还不如鲸鱼一年吃得多,利用率是很低的。”

CCAMLR的媒体联络官员Warrick Glynn告诉《中国新闻周刊》,CCAMLR在南极建立的管理机制起到了规范商业行为和保护资源可持续性的作用,但是包括气温升高在内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影响着南极的环境,使得磷虾的数量有所减少,所以CCAMLR会通过对渔业公司的严格管理,致力于使负面影响最小化,而不会任由渔业公司将开采规模最大化。

但也有国际环保组织对大规模的磷虾捕捞持谨慎的态度。皮尤慈善信托基金南太平洋保护区企鹅保护负责人Andrea Kavanagh对《中国新闻周刊》说,磷虾渔业已经从六七十年代遍布整个南极洲到现在集中在南极洲西南部的南极半岛。这个区域是南极大陆旅游和磷虾捕捞最密集的地方。过去三十年间,帽带企鹅和阿德利企鹅在这一区域的数量已经下降了超过50%。“为什么到现在CCAMLR仍然允许在离南极半岛这么近的地方进行鱼类捕捞,这不是严格的预警机制管理。如果把磷虾捕捞区转移到其他区域(企鹅数量下降的问题)可能会有改善。”

猜你喜欢
磷虾渔船新闻周刊
磷虾真是“虾无敌”
强大的磷虾
磷虾也能搅动大海
旅行的没落
今天的会就开到这吧
你为什么要学会拒绝
“美味”的磷虾
渔船上的谋杀
美《新闻周刊》回归纸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