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婚姻合法,婚姻不重要了吗?

2015-09-10 06:44张晓文
南风窗 2015年15期
关键词:同性伴侣婚姻

张晓文

在香港住了15年,认识不少丁克伴侣。不仅没有孩子,他们的关系也并不符合许多人心中“夫妇”这概念,因为是没拿结婚证的,只是俗称“相濡以沫地”在一起十多二十年,熟悉对方的每一个毛孔和每个部位的气味,从生理到心理的贴近让彼此之间很难撒谎,即使撒个谎犯个错出个轨劈个腿,互相也觉得算了算了,反正陪我走到最后的还会是他(她)。这样长期相互陪伴或者说生活在一起,和婚姻没关系,只因为最初那阵山摇地动的化学和心理反应,也可以叫爱情,和慢慢到后来越来越复杂深沉,解释不了也不愿放开的:爱的混合体。

他们和那些“合法结婚的夫妇”没什么不一样:合伙供楼,养狗,供车;共同照顾对方家人,使用联名银行账号;一起参加亲戚朋友的红白喜丧礼,把份子钱放在同一个信封里。这些伴侣中有男女的,有男男的,女女的,他们的亲戚朋友家人若爱他们,也早接受了这样的相处,一张婚纸不单只是被视为生孩子的执照,很多时候更是被看成束缚和捆绑。“没有什么实际用处的话,结个鬼婚,麻烦得要死,”其中一个朋友这样说,“万一有朝一日过不下去了,还得再麻烦一次回去离婚,白白便宜了那些离婚律师。你没听过爱尔兰毒舌诗人和剧作家王尔德的名言吗:‘ 什么是离婚的原因?结婚。’”

同性夫妇在香港并没有结婚这条路可以选择,在中国内地的同性伴侣们也没有这选择。不过有22个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国家,包括最近很高调热络地宣布同性婚姻合法的美国在那儿等着,理论上来说,地球上任何想结婚的同性夫妇们早就没了法律障碍,只有和其他异性夫妇一样的经济障碍,生活环境选择障碍,还有必须面对的各式各样社会心理障碍,别说同性伴侣不一定选结婚,越来越多异性恋也宁可保持自己NBA(not single but available 不是绝对的单身), 而不愿意做MBA (married but available 已婚但你可以视我为单身),毕竟后面那种还是显得有点像脖子上被套了绳子的狗。

那是为什么美国同性婚姻合法化的新闻热爆网络的时候,有一群人觉得这一切狂热的庆祝都很无聊,“又不是什么新闻,瞎激动个啥?只是因为是美国吗?相比起丹麦荷兰那些十多年前就合法了的国家,美国绝对是弱爆了!”

所以当人们在讨论同性恋婚姻合法化的时候, 他们到底是在欢呼什么?

1968年11月1日,美国电影节协会推出电影分级制度,主要是为了对付那些叫嚷得越来越大声的当红电影导演和创作人员,这些人自称是艺术家,认为他们应当被给予更大的艺术创作自由,但理性告诉他们需要考虑到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对这种自由的理解和接受度有限,两者之间需要有一个平衡。电影分级制度神奇地为家长,电影人,电影监管部门和市场都提供了心理上的指引,或者说是安全感。对家长来说,明白了G级(大众级)和PG级(家长指引级)将是适合大部分孩子或是在他们陪伴下观看的内容, 而PG-13级(特别辅导级,不适于13岁以下儿童),R级(限制级)和NC-17级(成人级)电影则是需要特别谨慎对待的。电影人清晰地了解了市场定位,艺术创作方向,以及道德责任应该如何承担。市场开始更有针对性地发展不同类型的电影,制定面对不同观众的市场策略。监管部门则只需要根据不同的标准,把脏话义无反顾地抠掉,然后把电影放在一个他们可以管理的框框里。

1968年正处于欧美现代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喧哗年代,越战带来的阴影深深影响着年轻一族,“make love,not war ”(要做爱,不要战争)成为性自由信奉者的口号。同性恋,滥交,毒品,艾滋病泛滥屡屡引爆社会话题,让保守派侧目,愤怒,感叹伤风败俗之气正糜烂世间。看看,同性之恋被顺理成章地和后三样连在一起,以不可被分割的姿态在骂声一片中被推向全世界。然而问题是,即便那时同性之恋如此被社会排斥,电影分级制度也从没有将他们列入标尺, 血腥,暴力,性场面,裸露的程度,电影作品被这些依据区别归类。是因为这些才是人们所真正畏惧的?还是因为同性恋太过于敏感,以至于不能出现在明文规定中,只能被悄悄谈论?

事实是,描绘禁忌之爱的《断背山》,《霸王别姬》,《蓝宇》,《喜宴》不仅在欧美主流电影盛事中获奖无数,更是在相对保守的华人影迷中迎来唏嘘和泪雨。星移斗转中不变的爱情,人性之中温柔而诚恳的相互扶持,同样的地老天荒,刻骨铭心。当热爱那些英俊的男明星和这些情爱故事的人看完了电影,说同性恋并没有扭来扭去的走路和娘娘腔啊!同性与异性之恋没有任何不同啊!身份的差异被艺术成功抹去,人的共性打通了某些被谣言和愚蠢设置的心理障碍。

也许其实,凸显这些同性之间所谓被压抑的爱,反而成了某些人心中真爱的证明?像时下非常流行的虐恋一样,不虐就不是恋?任何听上去负面的事物都有着存在的合理性,比如死亡,比如压力,比如重量,都不过是在提醒你,我仍然活着,因为我能感觉到痛?

有时彰显某些少数派的身份甚至会带来功利上的好处,当下大都市中不少同性恋者对自己的身份就很张扬,抛开可能会把保守的父母气死那一部分,它几乎成为时髦,某种新的指标。就好像做时尚行业的,如果你不是同性恋就说明你在这一行里不够专业不够好。从这个角度来说,那些热闹的好莱坞电视剧和电影确实居功至伟,他们描绘的同性恋全都感情极为细腻,对漂亮的事物有着不同于直男直女的敏锐和理解力。我只能把这解释为他们很努力地在美化同性恋,为他们争取人权和平等,尽管那些描述和我身边的Gay蜜,花边蜜没有半分钱关系。性向其实和年纪,宗教完全一样,既不能区别笨蛋和智者,也不能分隔好人和坏人,它作为一个标签出现在这个社会里,只是因为这个世界里的有些人需要。

我参加过一场葬礼,逝者是位50多岁的女人,她的男性伴侣一脸悲伤,挽联上写着 “悼念爱妻xxx”,谁都知道他们并没有结婚,只是在一起28年而已。他们共享一切物质,决定了这不是一个有趣的世界,生个孩子也不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女人在去世前立下遗嘱,说明自己走后,财物都归男人所有。

我还目睹过一场离婚大战,女人疯狂地叫嚷着男人有了外遇,要跟他离婚让他倾家荡产,可是她忘了结婚前自己签了个叫婚前协议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不会倾家荡产,而是会开开心心地跟“小三”继续过他的好日子,离婚时的艰难只能够为她提供一个发泄妒忌,折磨对方,其实也是刁难自己的渠道。可就算多想不开,她也得接受:婚姻,不过是个承诺,它作为财产分割法律依据的重要性正在减弱,事实上它作为承诺的重要性也在减弱。毕竟, 越来越多的人承认, 爱情和性没一样是理性的,用婚姻来强锁爱情,只能骗人或是骗自己。

当然它也并不是绝对的没用。

法国人早就看开了。他们用了200多年的《拿破仑法典》只规定了两种伴侣关系,一种是婚姻,一种是同居。可是1999年,第三种伴侣关系“Le pacte civil de solidarité”(公民结合契约,简称PACS)被立法通过。两个人,不管是异性恋还是同性恋,只需要去市政府登记一下,成为这种关系就行,类似于同居到结婚的中间阶段,不用花大钱办婚礼,不用经过离婚律师和一两年的分居生活才离婚,只要有人不想继续了,就可以单方面解除PACS。这种契约的产生,主要是为了解决当时社会上的两大问题,一个是普遍的同居关系带来的非婚生子女人数太多,已经占了当时新生婴儿的一半以上;另一个是80年代艾滋病泛滥,因为同性伴侣死亡必须面对的财产分割等多项法律问题需要有一个法律关系界定。

借用一下法国国家人口统计院的资料,早期PACS施行的时候,同性伴侣申请的比例占将近一半,但到2010年,在24.9万对PACS伴侣中,异性伴侣占了95%。选择一种相对自由方便的契约关系一起生活,成为年轻异性恋的时尚。更何况这关系实际上相当有法律保障。PACS伴侣不仅可以合法协商对共有子女的抚养权,这一契约制度在2005年更是顺利与税法相融,PACS伴侣可以享用夫妻共同缴税制度,当然债务也得共同承担。

但有趣的是,许多选择了PACS的同性伴侣在共同生活了很多年之后还是会选择婚姻,PACS比较像一个有法律保障的婚姻实习期,在他们心目中,婚姻里的“夫”和“妻”才是一个正式的工作职位,尽管这年头无论多么看似理想的工作,跳槽和被炒鱿鱼都可能是家常便饭。只是这婚姻的铁饭碗靠什么去维系,反而引发了更多关于爱和生命的思考。

非洲苏丹拉图卡族的男子成年之后,父辈会告诉他们,看上了谁家的姑娘,就去把她绑回来或是偷回来,图卡族的长辈会登门求亲,姑娘的父亲要是答应了,会把媒人打一顿,要是不答应,男子也可以照娶那姑娘。

非洲南部罗波拉族,如果两情相悦,两个家族就要开始在纸上沟通新郎应该付给新娘多少钱,在价格被确定之前,双方不能有任何的口头交谈。

谁都说伊斯兰女人得终日围着黑纱可怜,不过阿尔及利亚的阿嘎伦图瓦类族男子结婚了之后,反而必须成天带着头巾,他们只有在家庭聚会和独自旅行的时候可以摘下头巾。

科特迪瓦的吉奥族女人结婚之后一直住在自己的房子里,生下的孩子也和母亲一起住,直到成年后搬出独立,这些孩子们从来不会和父亲一起生活。

安哥拉北部的宋格族,如果一对夫妇生了儿子,长到五六岁的时候,就会被送去舅舅那儿,被舅舅抚养成人。

看吧!那儿简直是另一个星球,不过它真的在同一个地球上。

这些奇奇怪怪的婚礼习俗,在现代文明社会看来是原始野蛮。不过津巴布韦总统穆加贝还认为美国会通过同性婚姻合法化是有违伦常呢!这个目前在非洲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家领导人之一大声地嘲笑奥巴马,说不如我去美国向奥巴马求婚好了,看看他答应不答应!这当然并不意味着非洲没有同性恋,事实上南非是世界上第五个宣布同性婚姻合法的国家。

前段时间,朋友圈里到处飘扬彩虹旗的时候,香港电台做过一个call in节目,一堆人在讨论是不是应该在香港也让同性恋婚姻合法化, 就像在讨论是不是应该把美国烤鸡进口到香港一样。一位本地父亲打进电话,说我倒不是歧视同性恋,我只是不知道该怎么样向孩子去解释为什么男人和男人,女人和女人也是可以结婚的,他们甚至也会有自己的孩子?

多自欺欺人的想法!人们可以教会白纸般的孩子那些虚伪的成功之道,教导他们为了生存呆在一个自己给自己编造的安全牢笼,让孩子们放弃天真和小动物性去“乖”,告诉他们同性恋是变态, 却怯懦到不敢从一开始就告诉他们世界的本来样子?比如人的境遇虽然与努力有关,但能不能成功很大一部分得靠运气,所以你如果顺利地长大了,不要去看不起那些运气不如你的人;再或者告诉他们生命中本来就有无数种不同的活法,你这样活着开心,并不代表别人用不同的方式活着就是错的;再比方说爸爸和妈妈晚上熄了灯做些爱的运动所以有了你,但有的爸爸和爸爸,妈妈和妈妈并不能因为这些运动就生下孩子,他们只能靠医生帮助才能留下爱的种子。

如果这现实世界像他想象的那么肮脏和不堪,让小孩无法承受,这执意生下孩子的人不就是个欺骗儿童的自私鬼?不光如此,他还把孩子当作自己顽固、懦弱的借口和排除异己的武器。

究竟是什么让人类会慢慢习惯了那些由各式各样的老标签编织成的世界,哪怕它再不合理也比接受改变要安全?新标签怎么就那么让人难以承受? 如果有朝一日,我们身边的也好,非洲的那些也好,这些标签都不存在了呢?没有时针分针秒针,没有年龄,没有敌人,也没有朋友,是不是抓不住标签,就找不到所谓价值和自己在这空无世界中的坐标?就像那么多聪明绝顶的科学家们,在最终仍然会拥抱宗教,因为生命无法用理性去定义,所以只好死命抓住另一缕无法被实证存在的缥缈。

克服恐惧是创造所有标签,标准,标尺的需要,这些却带来更多的恐惧,同性恋对着异性恋大叫着:“我不是怪物,我和你们是一样的,不要歧视我们。”人们在自己给自己下的套里,追逐活着的依据,定位自己,展开竞争掠夺,奔跑着先制造痛苦然后抵抗痛苦来掩盖虚无。

猜你喜欢
同性伴侣婚姻
婚姻是一门沟通课
先理解自己,再理解伴侣
如何“改造”性格相冲的伴侣?
原旨主义支持同性婚姻吗?
选对伴侣,是一生最好的投资
最好的伴侣,遇事先道歉
婚姻中要“看见”彼此
同性危险性行为管理有空白
那场猝不及防的婚姻 外一篇
作为美女,压力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