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审议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并指出,通过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4月30日,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其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自6月中旬以来,京津冀三地陆续发布了贯彻落实《纲要》的新闻信息。这一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重大举措开始由顶层设计转向全面落实阶段。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首先要明确什么是首都功能。去年2月,习近平在北京考察工作时提出,要明确城市战略定位,坚持和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四个中心”明确了北京的功能定位。而从实际情况看,北京承担了太多功能定位之外的功能。而这又与几个关键问题密切相关:一个是,经过多年高速增长,中国社会经济矛盾和问题已经积累到相当的程度,这在城市尤其是大型城市体现得更为明显,首都北京也不例外:另一个是,中国下一步经济的升级换挡和社会治理的优化,需要打破行政壁垒,让资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这就需要更高层面的整合与协调。
当然,相对于国家战略对北京城市功能再定位的宏观决策,我们还要关注那些到北京寻求一线生机的病人,关注外来工子女的教育命运,关注那些在北京打拼出一片天地的底层人士,他们将如何继续保持创业的激情。如此等等。
目标明确了,思路明确了,方法明确了,接下来就要抓紧开展试点示范,打造若干先行先试平台,从而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一个更美好的北京,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