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解北京

2015-09-10 07:22覃爱玲
南风窗 2015年14期
关键词:纲要京津冀北京市

覃爱玲

2015年4月30日,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强调要坚持协同发展、重点突破、深化改革、有序推进。要严控增量、疏解存量、疏堵结合调控北京市人口规模。自6月中旬以来,京津冀三地陆续发布了贯彻落实《纲要》的新闻信息。

方案的下发显示,这一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重大举措开始由顶层设计转向全面落实阶段。而根据官方信息,一批专项规划、重要政策和重点合作项目也将很快公布实施。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市的时候,要明确城市战略定位,坚持和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四个中心,并在其后召开的会议上,就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7点要求,明确京津冀协同发展为重大国家战略。

围绕这一要求,一年多来,经过多轮讨论,在今年4月30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审议通过了《纲要》,明确了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核心,同时促进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的战略目标。

近年来,在单中心、摊大饼式的空间布局之下,大气污染、人口拥挤、交通拥堵和高房价等大城市病,已严重影响到北京的国际形象和可持续发展。2013年后的一段时间,北京连续出现严重雾霾天,引起了舆论关注,一时大气污染成为重大社会问题。治霾成为北京面临的压力。

而现实是,京津冀三省市地理相连,共处同一个生态单元。环保部披露的数据显示,在2014年空气质量较差的前10座城市中,京津冀地区独占8座。在大气污染方面,要使北京重新获得蓝天,必然在整个区域采取统一行动。

除了将污染企业搬出北京乃至排查整个区域内的污染产业外,在北京市域内,控制人口也是这一轮调整的主要目标。

今年3月,北京提出了新的人口调控目标,即2020年控制在2300万以内。根据5月21日北京市统计局发布的北京人口调查报告,2014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2151.6万人。以当前每年约50万人的增长量算,如不采取特别措施,要实现这一控制目标显然很有难度。

在这一背景下,从去年开始,北京即开展了“疏散非首都功能”行动。何为非首都功能?从近日北京市市长王安顺的指导疏散工作时的讲话中可见一斑。他要求要分领域制定好“产业、市场、教育、医疗和行政事业单位等”的疏解方案和目标,严控增量资源在城六区聚集。

2014年北京市制定实施《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关停退出了392家一般制造业和污染企业,搭建了30个产业疏解合作平台,推进了53个产业转移疏解项目,拆除了中心城区36个商品交易市场,其中包括一些北京人耳熟能详甚至成为地标的名字:大红门、动批、天意、北汽等。

根据北京市规划委的统计,北京城区中有上百个小商品交易市场。仅北京东城区和西城区的小商品市场就吸纳了约20万外来人口就业。

同时,在引导在京企业的外迁方面,其他较高端的合作疏散也在同时进行中。中关村与滨海新区合作在天津、河北等地设立分支机构。2014年5月,中关村海淀园全国首个分园—秦皇岛分园揭牌成立。上市企业联飞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锂电池生产将落户廊坊固安,北京航星机器制造厂将落户廊坊燕郊。

北京市曾长期被称为“大县城”,囊括了从最低层的产业到国际最先进的文化技术。十多年前,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这个13亿人口的大国首都开始急速扩张,要成为一个合理布局的宜居城市,明确战略定位在所难免。

在今年1月北京“两会”期间,北京市长王安顺曾表示,北京的功能产业往河北天津疏解,但居民特别是户籍居民,很难疏解到河北、天津,“疏解到副中心乃至新城更现实”。并表示,要研究到底城市副中心的人口规模是多大,产业要和人口规模匹配。可以看出,其思路是将一定的北京市中心人口迁移出来,同时通过建立一定的与人口规模相适应的产业将他们留在这里。“以业控人”的思路明显。

早在2004年,新修编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就圈定了11个新城,并要求重点发展通州、顺义、亦庄3个新城,而当时的规划专家们就曾建议在通州建设新的中央行政办公区,打造北京的副中心。

2012年,通州确立了作为“北京副中心”的定位,提出建设现代化国际新城的目标,规划中的运河核心区,被誉为北京“下一个CBD”。然而,除大量在建工地能引起人们对未来的期望外,最近几年,通州仍然延续着人们眼中在整个北京各区县中处于整体落后状态的“睡城”形象。

客观而言,通州与河北廊坊市的飞地“北三县”接壤,与天津距离也较近,利于打造一个跨区域的新中心。备受关注的通州潞城镇小营村地块,更是已经到了北京市的边界,与河北廊坊的三河市燕郊镇隔河相望。

从已经公布的信息中可知,《纲要》明确了京津冀区域的目标定位,即要打造成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这表明,北京不仅是要发挥作为首都的行政和交流职能,还将作为区域发展的领头羊的角色。“低端”产业虽然被疏散出去,仍将发展对整个区域有辐射作用的“高端”产业。

这既是推动整个京津冀发展的产物,也是确保北京的“非首都功能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的保障。显然,从北京“疏散”出去的部分功能,必须要到津冀两地去完成。

北京市的人口聚集有两大原因,一是作为首都的天然集聚力,二是作为区域发展中心对区域内的吸附力。事实上,北京市区大量的流动人口来自相邻的经济并不发达的河北省。

首次提出京津冀合作至今30多年,概念几番演变,从首都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京津冀一体化到京津冀协同发展,名字的更迭中,“服务首都”抑或“提升区域发展”一直是两条主要思路。

在这个面积21.6万平方公里,人口1.1亿人,有着两大直辖市的区域内,一直以来,产业同质化竞争严重,尤其是工业与制造业企业,在京郊、天津和河北都广泛分布,缺乏有效协调。而由于行政割裂,终难有实质合作行动。

多年来,天津的梦想是成为北方经济中心,但是,要想像上海成为长三角的经济中心那样成为北方的经济中心,仅仅依靠制造业是不可能实现的,金融、贸易和高科技等一个都不能少,这个拥有北方最大综合性港口、优质开发区滨海新区的直辖市,一直在努力。

6月13日上午,北京市委在传达《纲要》的新闻稿中,强调了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而18日天津市委传达《纲要》的会议报道中,强调“正确把握天津功能定位”,“紧紧抓住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切实加大推进协同发展力度”。24日,河北省委传达《纲要》的会议报道,则表示这对河北来说,是“天赐良机”,必须紧紧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而在过去一年多时间,在一直强调的有共识的“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升级转移”三方面,一些具体的行动已然在进行。

据媒体报道,2014年7月31日,北京与河北省签署了7份合作协议及备忘录,包括《共同打造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框架协议》、《共建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合作区协议》、《共同加快张承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协议》、《共同加快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协议》、《共同推进物流业协同发展合作协议》、《交通一体化合作备忘录》等。新机场,区域内快速轨道和高速路的建设,北京市内各种商贸市场的转移,等一年来见诸报端的事件,都可以从这些有文件的名字中看出来。而曹妃甸也明确将成为北京产业转移的重要方向,可以看到河北承接首都外移产业的思路。

为了鼓励北京的劳动力向津冀两地疏解,北京市人力社保局提出,津冀企业聘用北京人,社保可按北京标准。京津冀税收分享方案也已出台,迁出企业完成工商和税务登记变更并达产后3年内缴纳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营业税,迁入地区和迁出地区五五分账。

今年京津冀三省市将会同中央有关部门共同编制三省市统一的“十三五”规划,研究制定土地利用、城乡、生态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未来京津冀地区将减少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在此基础上,进行“多规合一”试点。

一系列长期存在的跨区“断头路”也将尽快开工连接起来。得益于“轨道上的京津冀”的巨大布局,从北京市区到远郊县平谷区的市郊铁路在规划中将途经河北的三河、燕郊。京津冀已经成立了联防联控的协作小组,协作机制也基本建立,在APEC空气质量保障以及重污染应对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6月8日,河北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在固安县召开。省委书记周本顺、省长张庆伟现场调度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关工作。

周本顺指出,要抓紧把“环京津的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环京津市县都应该建成在京津冀乃至全国有影响的经济强市、经济强县,“省委、省政府寄希望于环京津市县尽快打造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引领带动河北转型升级”。其中选择北京新机场所在地固安作为推进京津冀发展会议的召开地,并将环京津市县的发展放到“引领”全省经济的高度。

事实上,北京周边长期有着大量与首都功能有一定联系的机构。比如,燕郊、涿州、廊坊,都有许多中央机构的派出单位,或者央企。由于房价远低于北京市域,以及限购政策的制约,现在已有大量在北京上班的人口在燕郊、固安和涿州等地购房居住。与北京一河之隔的河北燕郊镇,由于每天有居住在此的二三十万人去北京市区垮省上班,更是声名在外。

这轮影响重大的区域重整会有哪些深远影响?最终形成的京津冀区域格局会是怎样?

由于重点是疏散北京非首都功能,一定时间段内,北京主城区的人口会降下来。重点在于,过几年后,人口会不会重新聚集。最好的结果是,整个京津冀能实现区域内的分工合作,形成以北京为中心的、新的组团式发展。在北京生活成本已然高居不下,大城市病严重的情况下,如果有邻近区域能同时提供质量不错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对许多人都是不错的选择。

这也正是《纲要》希望达到的目标。

猜你喜欢
纲要京津冀北京市
北京市:发布《北京市2022年能源工作要点》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三维”纲要促转型 竞进提质再跨越
京津冀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