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公务员热现象分析

2015-09-10 07:22曹建萍习海修
人民论坛 2015年23期
关键词:社会阶层大学生

曹建萍 习海修

【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确立公开透明的公务员选拔考试制度以来,报考人数逐年递增,尤其是出现了大学生报考热。大学生公务员热的原因从社会阶层与社会流动的视角来看,主要是:公务员社会地位较高,公务员在其工作的稳定性、福利保障等方面优于其他社会阶层,公务员选拔机制相对公平透明,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我国现行产业结构的矛盾。

【关键词】公务员热 大学生 社会阶层

【中图分类号】D630.3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公务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自20世纪90年代国家设立透明公开的公务员考试制度以来,公务员报考人数逐年递增,以致屡创新高。如表1,自2009年以后,公务员报考人数达百万之众,一直处于高位运行。实际参考人数从2010年起突破了90万,其中,2013年更是达到了111.7万人,平均每个公务员职位的竞争者都超过了50人,部分部门的职位如海关国税甚至是几千人争一个岗位。而报考公务员目前要求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由此看来,大学生公务员热有目共睹,受过高等教育年轻一代向往公务员职位是不争的事实。

表1:历年国家公务员报考人数①

大学生群体如此热衷于成为公务员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笔者将从社会阶层与社会流动的角度分析当前大学生公务员热的深层次原因,并尝试着对之提出有益的对策性建议。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阶层与社会流动的演变与各级社会管理者的产生方式

中国社会的大洗牌(1949年~1956年)。1949年,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新中国成立。人民政权将土地革命运动逐渐在中国大陆新解放区推行(当时西藏除外),继续消灭封建生产关系。包括消灭地主与买办、限制与引导民族资本主义、对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开始逐步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这一时期,一方面,农村的土地改革使众多原来无地或少地的贫雇农分到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同时,免除了解放前贫雇农对地主所负的地租债务。农民翻身做了国家的主人,社会地位上升。另一方面,旧社会的地主田产、买办的资本被没收,他们成为专政的对象,社会地位一落千丈。工人、农民、革命者大体是向上流动的,地主、买办普遍是向下流动的。这一时期的各级社会管理者主要由上级任命。

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确立(1956年~1966年)。大跃进将众多的农业劳动力从原来的劳动岗位调到了城市。后来大跃进的失败,城市因粮食供给不足,国家开始推行户籍制度以裁剪城市人员,对城市户籍人口的日常生活用品按人定量供给,生活有保障;而农村人除须向城市居民供应粮食,还要自行解决口粮问题,生活较无保障。在户籍制度的隔离下,农村人很难实现城市流动,除非通过考学、参军或城市招工等极少数渠道可以向城市流动。这一时期,各级社会管理者主要由上级委任。

社会流动混乱的十年(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动乱的十年,中国的社会生活各方面都很混乱,社会流动处于无序状态。一些人在运动中被打倒,一些人在运动中发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机会更少,城市人口大量向农村倒流。高考被废止,改由推荐上大学,多数领导干部推荐自己的子女或自己亲信的子女上大学,而普通工农几乎没有机会在社会流动方面实现向上流动。这一时期,国家政治生活极度无序,个人才干居于次要地位。

社会分化流动趋于正常(1976年~1992年)。1976年,“四人帮”被打倒,十年动乱结束。尤其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大量以往的冤假错案得到平反,界定各阶层的标准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经济利益上的差别。举国上下,人人都投入到了崭新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中。期间,有不少人(包括事业单位人员)都停薪留职或直接辞职下海经商。同时,中央提出尊重知识与人才,1977年起国家恢复了高考,这些措施都促进了社会阶层间的流动,特别是给那些处于社会底层而又乐于奋斗的人提供了一个由低向高流动的机会,社会管理者的选拔标准从以前主要看政治上是否合格到德才并重。自此,社会流动趋于正常化。

新的社会阶层结构的形成(1992年至今)。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之后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国改革开放步伐加快。自此,户籍、出身等先赋性因素对个人向上社会流动不再起决定性作用,社会阶层分化加快,各种职业的社会地位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逐渐形成了社会十大阶层,有的学者将其称为现代社会结构的雏形。根据掌握社会资源的多寡,社会十大阶层依次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职业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商业服务业员工、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无业失业者②。

社会阶层视野下的大学生公务员报考热的原因

公务员在整个社会阶层中的地位较高。当今的中国社会阶层可分为十大类。第一类是国家与社会管理者,属于体制内核心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他们不占有生产资料却可凭其手中握有的组织资源(权力)控制或支配生产资料。第二类是职业经理人员,属于体制内边缘部门或者体制外中高层管理,他们不占有生产资料但能够控制或支配生产资料。第三类是私营企业主,属于体制外的高层管理,他们凭借手中占有的生产资料来雇佣他人。第四类是专业技术人员,如医生、教师、工程师等,其凭借各自掌握的文化资源(专长与各种执业资格证书)自雇或受雇于他人。第五类是办事人员,属于被管理者或低层管理者,他们掌握着一定量的文化资源和组织资源(权力资源)。第六类是个体工商户,属于体制外。他们凭借占有的生产资料自雇或雇佣他人,拥有一定量的经济资源。第七类是商业服务业员工,其不占有生产资料,拥有少量的文化资源或权力资源。第八类是产业工人,他们不占有生产资料,受雇于人,拥有极其少量文化资源或权力资源。第九类为农业劳动者,他们占有少量生产资料或不占生产资料,自雇或受雇,拥有少量经济资源。由于气候及农产品价格的变化,其收入状况时好时坏,收入来源较为不稳定。第十类是城乡无业者、失业者、半失业者,他们中除了少部分人能得到非常有限的社会救济,其余的人几乎是赤贫、一无所有,生活无保障,属于社会最底层。

公务员群体属于上述阶层分类中的第一类或第五类。具体而言,国家与社会管理者属于高级公务员,他们管理着整个国家,虽不占有生产资料,但拥有实权,能够控制与调配绝大部分社会资源。公务员中的办事员属于低级公务员,他们主要负责将国家政策法规在基层落实和执行,亦拥有一定实权。公务员在我国是一种比较体面的职业,其社会地位较高,他们能够赢得社会的普遍尊重。正因如此,“学而优则仕”国人普遍认同,这也就吸引了众多大学生来竞争公务员岗位。

公务员在职业稳定性、社会保障性方面优于其他社会阶层。公务员职业如没有重大错误基本不会被解雇,职业稳定,而非公务员阶层存在着破产或失业的风险。且我国现阶段正在进行工业化、城市化,社会处于激烈的大变动之中,新旧行业的更替,普通人的职业岗位更替也更加频繁。国家则需要公务人员以保证其正常运转,这是公务员岗位的刚性需求,故其被誉为“铁饭碗”。公务员的工资一般不是特别高但福利较优厚。况且,普通工薪阶层需要将自己月收入的25%~40%拿出来交“五险一金”,而公务员则只需缴纳月工资收入的8%作为“五险一金”,且公务员在退休后依然能享受到很好的各类社会保障。公务员工资福利是由国家财政担保,而其他社会阶层的收入是与经济效益息息相关,如私营企业主的收入取决于其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普通工薪族的收入有赖于其已完成工作的质与量。由此可见,与其他大部分社会阶层相比,公务员的社会地位高(国家与社会管理者)或较高(基层办事员)是毋庸置疑的。公务员是国家与社会的管理者,能支配大部分社会资源,其工作稳定、社会地位较高且工资福利与社会保障都很好,众人皆慕,因此,大学生群体出现公务员报考热现象也就是一件情理中的事。

我国公务员选拔机制相对其他阶层更加公平透明。自2006年1月1日起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是我国公务员队伍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重要里程碑。其第十六章之第九十六条规定:机关聘任公务员可以参照公务员考试录用程序进行公开招聘。公务员考录机制公开透明,其努力打破以前在身份及地位上的限制,尤其是门第、性别、身高、婚姻状况等方面的要求。一个人只要有才且政治过硬,就有机会成为公务员。任人唯贤、德才兼备是党的干部路线的基本内容,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任用的标准与原则。选拔机制没有特别高的准考门槛,只要满足一定学历条件,不分阶层出身,录取规则相对公平,因此,大学生报考公务员也越来越多。

高等教育大众化增加了社会底层向上流动的机会。自1999年起,中国在高等教育领域开始实行扩招政策。如表2,在扩招后的十年里(2000年~2009年)我国高等院校的招生人数每年都在高速增长,近三年(2011~2013年)的年招生规模一直稳定在680万人以上。高等教育日趋大众化,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与普遍欢迎。这是中国在高等教育事业方面的历史进步。

高等院校大规模扩招,一方面使得社会各个阶层尤其是来自底层青年的受教育机会增加,增强了社会底层向上流动的能力与机会。高考这条向上流动通道的扩容与畅通,让处于社会底层且乐于奋斗有上进心的人看到了一丝改变自己命运的希望,这有助于缓解社会阶层矛盾,有利于社会和谐。另一方面,很多学生特别是来自社会底层的大学生,他们背后的整个家庭几乎是节衣缩食、倾其所有甚至是举债供其上大学,冀望借此来摆脱社会底层,改变自己及整个家庭的命运。国家在大学生扩招后又不能提高足够多的体面的工作岗位,大学生前期教育投入较多,其心理预期也比较高,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若依然从事社会底层从事的工作,他们会于心不甘,难以接受。这就倒逼着他们去报考社会地位和待遇都较高且工作十分稳定的公务员岗位。

表2:中国高等院校历年招生情况(单位:万人)③

产业升级与创业教育是缓解公务员热的良好途径

大学生公务员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国当前的产业中劳动力密集型的占比很大,主要由社会底层从事,大学生期望较高,毕业后不愿从事社会底层的工作。其主要缓解之方就是要进行产业升级。国家实行新的产业政策,对原有密集劳动力驱动的低技术含量产业逐渐淘汰,慢慢压缩直至取消原来对低端产业在税收、用地等诸多方面的优惠政策;对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加大在税收、用地等方面的优惠力度,鼓励对高附加值产业的投资。这样不仅能提供众多体面的非公务员高收入工作岗位,促进国民的社会阶层流动,充实与壮大中产阶级,使社会结构趋于稳定,还能让我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居于有利地位,获取更多的国际产业话语权,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在一个国家中,适当数量的社会管理者的存在是合理的,也是必须的,但若大家都想做社会管理者,少有人去创造社会财富,那这个国家就无法向前发展了。国家应鼓励青年大学生去创业,只有这样,这个社会、这个国家才有希望。正如李克强总理在天津举办的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所言,要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的新浪潮。鼓励创业,必须要坚持政府促进、国家支持、市场导向、自主创业。鼓励高校毕业生创业,在创业启动资金方面国家对其给予一定支持,在工商税收等方面实行减免政策,营造良好的产业环境。具备外部的创业条件,那些有意愿改变自己命运且勤奋的人就有机会取得成功,特别是对于那些来自社会底层的大学生,通过此途径就有可能在个人事业上取得成就,让自己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

高校可以以此为契机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来缓解公务员报考热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首先,转变就业观念,重视创业教育。高校在完善人才培养目标时,要建立专门的创业教育研究机构和研究队伍,深化创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增加创业教育研究立项及经费投入,如在高校中已经开展的创业技能大赛和互联网+创业比赛。其次,确立创业教育目标及创业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创业教育课程,树立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帮助大学生掌握创业知识、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再次,与企业合作改善师资结构,培养“双师型”人才。高校可以通过培训、继续教育、企业挂职等方式将校内师资定期输送到地方企业学习,熟悉企业营运模式,获得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地方高校也可采取“外聘”的形式将地方企业高管或创业成功人士请进来,为大学生授课、开设讲座、进行创业指导,传授实践经验,强化校企合作办学,增进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实体的交流合作,提高创业教育质量④。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

【注释】

①资料来源:“历年国家公务员报考人数分析”,唯学网·教育培训,http://www.vixue.com/html/ZYJNBX/gwyxw/35550.html,访问日期:2014年12月18日。

②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8页。

③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年鉴,“中国高等院校历年招生情况”,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访问日期:2015年1月26日。

④彭华:“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构建”,《菏泽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责编/张晓

猜你喜欢
社会阶层大学生
社会公平对中央和地方政府信任的影响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东南亚香药与明代饮食风尚
家长参与下的家校合作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统战部11年后再设正局级部门
新学期大学生网球装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