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长华
在闽南沿海地区,有一种古老奇特的原木餐具——饭舵。
饭舵其实就是饭勺。这种原木餐具长近20厘米,厚约0.5厘米,形状怪异。器物上半部分像个光着脑袋的半身人物剪影,下半部分则是船舵形,其名称也令人感到新奇。
细细探究饭舵的来历,它与渔家人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一条渔船的操作是否灵便,与船舵好坏有很大关系。船舵是航船的方向盘,船上的艄公是操纵方向盘的舵手,渔谚云“大海航行靠舵手”“坏艄公磨死伙计”,说的便是舵手的重要性。因而,渔家人对船舵和艄公特别崇拜。有这样一则轶闻:内陆山区的人受雇到船上当伙计,临别前,不了解渔家习俗的家中长辈常会叮嘱孩子“上了渔船,你就是伙计了,要懂得礼让守规矩,吃饭时要吃鱼头鱼尾,不能贪吃”;其实,如果在船上这样做,是违背渔家风俗习惯的,渔家人吃鱼时忌先吃鱼头鱼尾,更忌用筷子将鱼的尾部夹断。因为渔民喻鱼为船,而船的尾部通常为操舵驾驶的重要部位,倘若船舵被挫断了,船只便会沉没,渔民便会有生命危险;鱼头意为整条船的“头头”艄公,为了表示对艄公的尊重,渔民们便习惯把鱼头留给艄公吃。
每逢订造新船时,船主便有意识地叫造船匠刻一块硬木做的、耐腐的饭舵。至今,当地造船仪式还有一道不可忽视的庄重礼节——“开斧”。开斧就是由造船师傅用利斧在一根最好最粗的木料上削下一块木片,一些渔区老人介绍,最早的饭舵便是用这一块木片雕刻成的。之后,人们认为饭舵不但实用,而且有吉祥蕴意,就竞相效仿。改革开放前,闽南沿海地区几乎每户人家都有饭舵;不独渔家,就是城镇乡村居民也都在使用。渔家人一日三餐打饭都要用到饭舵,一看到它就喻示人们要永远谨记艄公和船舵的作用,千万不可怠慢、轻视,因为船舵长年累月泡在海水中,如果不选用优质木材就容易出事故。
渔家人对饭舵情有独钟的原因还在于这种餐具的设计有其科学独到之处:首先是在咸腥多、盐份大的沿海地区,木制的饭舵可防止被腐蚀生锈;其次是盛饭时使用饭舵十分方便,任由打多打少,运用自如,而且不会刮伤饭锅,即使不慎掉入海中也不会下沉。
在闽南和台湾沿海地区,渔家人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七月二十九都要举行隆重的海祭活动,这一传统的渔区民俗除了需用许多牲礼外,还需用好几碗尖锥形米饭,使用饭舵时,就容易把干饭打成尖锥形,这也是现代一些饭勺不易做到的。
渔家人对饭舵还加以崇拜,为其赋予了神圣色彩。如在渔船上用餐,饭盛好后,饭舵要竖着插在饭上,禁忌把饭舵斜插或放倒,因为饭舵在渔民的眼中等于船舵,船舵倒了意味着不吉利。说来有趣,就连除夕等传统大节,渔家人也习惯剪几张饭舵形的红纸贴在雪白的米饭上,象征年年有余(鱼)、一帆风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