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中华:历史上的来华使者(上)

2015-09-10 04:18周恺
百科知识 2015年19期
关键词:鸠摩罗什达摩

周恺

舒展华夏五千年历史画卷,活跃着许多海外使者,他们不仅将异域文明传至中国,而且将中华文明远播世界。早在三代时期,文献中就载有外国人来华的吉光片羽。东汉以降,中外交流日益频繁。汉明帝夜梦金人,天竺高僧迦叶摩腾与竺法兰,白马驮经成就洛阳白马寺,铸就佛法西来的传奇;达摩祖师一苇渡江,开启中国禅宗发展和少林文化的先河;阿倍仲麻吕和空海法师,冒险渡海,学习大唐文化,为日本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秦汉时期的中国是当时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之一,社会文明高度发达,吸引了诸多外国人来华求学传经;特别是佛教创立后,佛法的传播更加速了外国人来华的脚步。

西来佛僧:迦叶摩腾与安世高

白马驮经不仅成就佛教东传,而且是外国人来华的最早记载。东汉明帝永平年间,汉明帝夜梦金人,绕殿翩飞。梦醒后,明帝将所梦幻境一一向众大臣诉说,博文广识的一位大臣谏言曰:陛下所梦金人乃西方佛陀。明帝顿时大彻大悟,遂派遣侍从官郎中蔡愔、羽林中郎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18人前往西方寻求佛法。蔡愔一行人等一路向西,历经3年,在天竺遇见了正前往东方传教的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二人随蔡愔等人用白马驮着佛经抵达洛阳,受到了汉明帝的盛情款待。为此,汉明帝下令在洛阳近郊兴建一座寺庙,以供两位高僧传扬佛法、生活起居所用,同时为了纪念白马驮经的功劳,寺庙遂命名为“白马寺”,成为中国第一古刹,享有中国佛教“祖庭”与“释源”之称。两位高僧寓居洛阳时努力学习汉文,并尝试将佛经中的梵文经书译成汉文经书。他们最先翻译的就是《佛说四十二章经》,全书共42段,每段皆自成一章。经书翻译完毕后,明帝视其为国宝,将经书珍藏于兰台石室第十四间,并凿刻壁画千乘万骑绕塔三匝,画释迦立像。此外,两位高僧还翻译了《法海藏经》《佛本行经》《十地断结经》《佛本生经》《二百六十戒合异》5部经书。

东汉末年,随着华夏与西域之间的交流日益紧密,众多天竺高僧前赴后继来到中土传教。安世高,本名清,字世高,原为西域安息国太子;因为他的王族地位,又被称为“安侯”。他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来到京都洛阳,囿于当时汉文佛经极度欠缺,在市井街巷中,眼见民众将佛法视为神仙方术,甚为悲叹。为改变这一局面,安世高着手翻译经书。在译经过程中,他将高深的佛法与信徒的现实需求相结合,创造了止观法门的经论。在语言的运用上,他偏重于直译,力求保持经书的本来面貌,语言言简意赅。此外,安世高并不拘泥于某一固定的形式,有时自己亲自拿笔做记录,有时只是口译、由别人代笔,这种由安世高口头解释、别人执笔翻译的佛经称为“阿含口解”,后来名扬天下的《十二因缘经》便由此而来。安世高翻译的佛经主要是小乘佛经,一生翻译了35部经书,共计41卷;现存22部经书,共计26卷。

开宗立派:菩提达摩与鸠摩罗什

菩提达摩是最富传奇色彩的一位,他出身于南天竺的婆罗门种姓。南朝时,达摩只身前往东土,并在建业(今江苏南京)拜谒了梁武帝。虽然两人坐而论道,畅谈佛法,但结果却各执一词,不欢而散。达摩遂一苇渡江,抵达嵩山五乳峰,在此面壁修行长达9年。由于他长时间面壁而坐,日光照射他的影子,在石壁上留下了一道印痕,时人称为“壁观婆罗门”。时有道育、慧可二僧,崇敬达摩,并在嵩山侍奉其多年,达摩最终将衣钵传于慧可,禅宗谱系自此相袭,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大力弘扬,最终一花五叶,盛开秘苑,禅宗发展成为中国佛教最大宗派。达摩在嵩山修行期间,还与少林结缘,创制了少林易筋经等武术,成为少林武功发展中最重要的人物。

鸠摩罗什出生于西域龟兹国,父亲鸠摩罗炎出身天竺望族,母亲则是龟兹王妹。后秦弘始三年(公元401年),姚兴鞑伐后凉,亲迎鸠摩罗什入长安,入住逍遥园西明阁,以国师礼待之,并在长安组织了场面恢弘的译场,请鸠摩罗什主持译经工作。仅十余年间,罗什悉心从事译经和说法事业,与弟子翻译了《大品般若经》《法华经》《维摩诘经》《阿弥陀经》《金刚经》等经,以及《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成实论》等论,系统介绍了“龙树中观”学派的学说。

鸠摩罗什所译经论影响甚大,翻译了《中论》《十二门论》《百论》,堪称“三论宗”鼻祖;鸠摩罗什主持翻译《成实论》,进而开创了成实宗;此外,其所翻译的《法华经》造就了天台宗;《阿弥陀经》造就了净土宗。据《出三藏记集》记载,鸠摩罗什所译经总数共计35部294卷;《开元释教录》中,共收藏经书74部384卷。

随着大唐盛世带来的举世繁华,长安成为世界大都市和区域中心,对周边地区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同时随着大唐帝国对外交往的扩大,中华文化开始源源不断输出海外。

东瀛遣唐使:阿倍仲麻吕与吉备真备

日本留学生阿倍仲麻吕,中文名晁衡,16岁时,他随遣唐使来唐学习经学。他“结发游圣,负笈辞亲,问礼于老聃,学诗于子夏”,王维与李白亦为其挚友。唐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阿倍仲麻吕从明州望海镇(今宁波镇海)返回日本。当时,遣唐使藤原清河至唐,唐玄宗命阿倍仲麻吕盛情款待。当藤原清河返国时,“仲麻吕欲与归,出明州滨海”,王维为此替其饯行,作《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情感真挚,令阿倍仲麻吕十分感动,遂赋《御命使本国》诗,表达了阿倍仲麻吕对中国及友人的念念不舍之情。

吉备真备原名下道真备,是日本奈良时代的学者和政治家。他曾随日本奈良时代第九次遣唐使团来华留学。抵达中土后,吉备真备被派往长安鸿胪寺学习儒家经典,其授业恩师乃国子监四门助教赵玄默。赵玄默是唐代著名的学者,是唐玄宗亲自指派专门教授外国留学生的老师。吉备真备留学19年,回国后得到日本朝廷重用。752年,他再一次作为第十一次遣唐使团副使来到中国,唐玄宗授予其银青光禄大夫、秘书监、卫尉卿等官职。翌年回国,缘于吉备真备功绩卓著,日本天皇擢升其为右大臣。吉备真备将唐朝先进的文化,诸如五经、三史、明法、算术、音韵、书法、天文、历学、兵事、礼仪、祭祀、建筑等知识带回日本。

此外,吉备真备还将唐朝重要的典章、经籍带回日本,为日本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带回主要典籍有《太衍历经》《唐礼》《乐书要录》《太衍历经》《太衍历立成》《东观汉纪》等,这些典籍大多都与礼乐制度有关。如《太衍历经》传到日本后,为日本历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唐礼》对日本朝廷礼仪的完善和改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中国早已散佚的《乐书要录》现仍存于日本,对唐乐在日本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成为研究唐代音乐的重要史料。

除了典章制度外,吉备真备还将许多先进的器物带回日本,这些器物大多与日常生产生活有关,如测影铁尺、乐器铜律管、方响等。吉备真备还带去了不少军事器械,诸如骑兵使用的马上饮水漆角弓、露面漆四节角弓等,这些器物大大促进了日本军事的发展。

新罗文豪:崔致远

新罗人崔致远生于庆州沙梁部,是古代新罗的文学泰斗,被奉为汉文学开山鼻祖,素有“东国儒宗”“百世之师”的美誉。崔致远在中国寓居长达16年,精通汉文化,擅长诗词歌赋。869年,年仅12岁的崔致远因仰慕中国文化,不畏艰辛,跋山涉水来到中国。经过5年学习,他在唐朝参加科举考试并高中进士。877年,崔致远被任命为宣州溧水县尉。他在处理政务的同时醉心于文学创作,撰有诗词文赋5卷,后结集成书,名为《中山覆篑集》,中山是崔致远为官之地溧水县的别号,该书是韩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个人文集,对后世影响深远。此外,他在寓居扬州期间还撰有《桂苑笔耕集》20卷,其中《秋夜雨中》《江南女》都是为人称道的佳作。崔致远与当时唐朝许多著名文人都是好朋友,在他来华的16年中,裴瓒、顾云等文人经常与他一起讨论诗文。

因政绩卓著,崔致远又被擢升为淮南节度使从事,后来唐僖宗授予他都统巡官承务郎侍御史内供奉职务。880年,崔致远任职期满,欲西回长安。恰遇黄巢起义,起义军采石渡江,一路势如破竹,攻破潼关天险,长安沦陷。崔致远西行无望,只好另觅良机。经友人顾芸推荐和书信自荐,崔致远入幕扬州高骈门下。大唐虽已风雨飘摇,扬州却繁盛依旧。高骈文才甚高,喜与文人交游,幕下才士云集。崔致远的出众才华深得高骈赏识,为其拟有大量诏、启、状之类的公文。凭借高骈的极力举荐,崔致远先后担任侍御府内奉、都统巡官、承务郎、馆驿巡官等重要职位。881年,高骈起兵讨伐黄巢,崔志远拟就的《檄黄巢书》为天下传诵,并凭此获“赐绯鱼袋”勋位。884年,唐王朝任命其为唐朝使臣出使新罗,被新罗国王授予侍读兼翰林学士、守兵部侍郎知瑞书监。894年,他向新罗真圣王进献了他有关社会改革的十多条建议,新罗国王因此授予他官职。崔致远将中国先进的文化带回新罗,促进了朝鲜社会的发展。

猜你喜欢
鸠摩罗什达摩
达摩祖师
数学老师与达摩克利斯先生
以小说的方式布道弘法
——谈谈徐兆寿长篇小说《鸠摩罗什》
“八宗之祖”鸠摩罗什,离红尘最近的高僧
太极达摩伏虎棍与太极达摩杖对练(一)
一代佛学宗师:鸠摩罗什
漫画长廊
论鸠摩罗什形象的世俗化演变
文学经典的重构与比较文学的未来
——戴维·戴姆罗什访谈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