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方清
在尼泊尔救援期间,曲国胜(右二)和其他中国国际救援队员一起研究具体救援方案。图/受访者提供
5月4日下午三点,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中国国际救援队的营地,帐篷内的温度超过30摄氏度。在这里,中国国际救援队副总队长曲国胜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专访。
一天前,已年过5旬的曲国胜率领中国国际救援队5人小分队刚从位于加德满都西北部的一处重灾区丹丁博塞回来。在那里,还有几支其他国家的救援队也接受中国国际救援队的指挥和协调。
“这些国家的救援队非常认可我们,听我们协调与指挥。我们对整个灾区的灾情有自己的特殊判断,在那给他们一讲,他们就服气了。” 曲国胜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5月8日晚,结束了为时12天的尼泊尔地震灾区救援任务的中国国际救援队返回北京,这是该队第10次赴境外执行国际人道主义救援任务。尼泊尔4·25地震发生后,中国国际救援队是最早抵达尼泊尔地震灾区的国际重型救援队,也是70多支国际救援队伍中成功救出幸存者的5支队伍之一。
随中国国际救援队飞赴尼泊尔的中国地震局新闻发言人米宏亮介绍,中国国际救援队的一大优势就在于有专家队伍。到了一个地点后,能通过各方面搜集来的信息,对整体灾区情况有个很好的判断。哪些地方灾情最重,哪些地点应该抓紧时间去,哪些地方可以缓一缓,在救援力量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分出轻重缓急来,而其他国家的国际救援队缺乏这个实力。
曲国胜的名片上,最上头的介绍是“国际应急管理学会副主席”。总部位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的这个非政府非营利性质国际组织,是目前世界上最权威的灾害应急管理组织之一。而其最高领导层,仅设主席和副主席各一人。
中国新闻周刊:几天前我曾来过救援队的营地,当天上午,救援队的救援方案进行了多次调整,到中午还没能成行。在这次救援中,协调工作是不是比较难做?
曲国胜:当天主要是因为上午临时接受了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办公室(UN OCHA)现场行动协调中心的新任务,让我们负责加德满都西部区域国际搜救队伍的牵头协调任务,所以对原工作计划有一些调整,需要对一些新情况进行分析判断。可能很多人并不了解UNOCHA在大灾应急救援时的工作机制。2011年以后,UNOCHA提出了多层级现场行动协调中心的理念,在这次尼泊尔地震救援中就构建了这样一个多层级现场行动协调中心,在救援队展开行动前要进行多方协调。最高层是联合国设在加德满都机场的现场行动协调中心(OSOCC),在加德满都市区救援时,设立了13个分区,由通过了UNOCHA救援队能力分级测评(IER)的国际重型救援队承担各个分区的分级协调。中国国际救援队当时被指定负责加德满都市西北部区域(G区)的协调与指挥,包括俄罗斯、法国和西班牙等救援队。对加德满都市区搜救与排查任务完成后,又按照OSOCC的安排,到位于加德满都西北部的丹丁博塞地区开展救援行动的协调与指挥,协调了俄罗斯、新加坡、马来西亚和中国深圳山地救援队等队伍,联合组队形成了多国联合搜救小组,开展了搜寻和排查。这是联合国自2011年提出多级协调体系以来我认为实施得最好的一次。
中国新闻周刊:在这样一个协调体系中,你怎么看待中国国际救援队的这次救援工作?
曲国胜:我们是经过联合国IEC测评认证的国际重型救援队,目前我们是国内唯一的一支。在国际救援行动中,我们就需要接受联合国OSOCC的协调,每天接受救援任务及其分区,并作为为数不多的重型救援队,负责次一级的分区协调和任务分配。
作为国际重型救援队,我们主要由管理指挥、搜索与营救、现场医疗和后勤保障等方面构成,具有连续36小时在两个场地不间断开展救援的能力,以及独立后勤保障12~18天救援行动的能力。
与联合国认证的其他国家的救援队相比,我们的一个独特优势在于,国外的救援队是以搜救为主,而我们的医疗、专家和保障力量要强大得多。因此,我们不但接受联合国框架内的任务,也应当地政府、军方以及灾民请求,开展更大范围的搜救排查。我们的医疗队一方面保护我们自己的队员,另一方面是,在幸存者搜救出来后,我们有能力对他进行紧急处置。医生都是三甲医院武警总医院的医生,其水平是其他国家志愿者医生以及当地医生所不能比的。在震后黄金救援的72小时过后,救援进入排查阶段,工作重心会向医疗和防疫上转变,这个时候我们的医疗队有进行巡诊和开设小型流动医院的能力。
此外,我们救援队有随队的地震灾害评估专家和结构工程专家,因此,我们能快速进行灾区宏观灾害和灾情动态科学研判,能够根据搜集到的各种信息来判断极重灾区的空间分布和灾害等级,从而快速抵达极重灾区。在搜救现场,我们能够对倒塌的建筑物废墟结构、类型和被埋压人员的相对位置进行综合判断,再结合生命搜索仪器设备和搜救犬等方法快速确定幸存者所处的位置,进而确定打通生命营救通道的方案,这是我们独特的优势。
中国地震局在全球地震学领域,水平都是处于领先的,可以说是数一数二的。而且我们跟尼泊尔有密切的合作,2013年,中国地震局与尼泊尔有关机构签署过地震合作协议。对尼泊尔地震情况的熟悉也是我们到了现场后进行研判并展开救援的一个优势。
中国新闻周刊:不论是尼泊尔国内舆论还是国外舆论,对于尼泊尔政府的救灾表现持不满意的居多。对此你怎么看?
曲国胜:就我看来,他们很努力。我给你介绍一点背景。2012年,中国地震局和UNDP曾派我带领一个工作组到加德满都,帮尼泊尔政府建立尼泊尔国家救援队和救援体系,编写了尼泊尔救援能力评估和建设规划报告。2013年这个规划报告成为尼泊尔国家救援体系建设的国家级规划。2013年年底,在UNDP的支持下,尼泊尔政府有关灾害管理和应对方面的部门,如内务部、地区发展部、财政部、军队、武警、警察等高层管理人员,在中国地震局的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训练基地进行了一次为期8天的培训。我们向他们系统介绍了国际应急救援的新动态、巨灾应急救援理论与实战、巨灾救援的协调机制、行动阶段及其阶段性任务、救援行动的协调与指挥,以及我国在汶川地震应急救援中的经验和联合国大灾救援的协调机制等等。这次地震救援中,在尼泊尔政府层面,由内务部负责整个灾害救援行动,他们又委托军方负责具体救灾,并在机场建立了军队多国救援行动协调中心,我们刚下飞机,就有军方行动协调中心直接对接,向我们介绍了灾区情况,并使我救援队很快接受了救援分区任务,对加德满都的Balaju地区展开了紧急搜救。这说明他们理解了在大灾和巨灾发生后应该怎样快速接受国际救援,融入国际救援体系。另外,军方对各国际救援队的行动保障也是很有力的。这是非常成功的一个方面。
另一个方面就是,据我了解,尼泊尔政府构建了从上到下、从国家层面一直到乡村的四级管理机构,形成了多个层级的救援网络,从国家层面到地区县级层面也都设立了应急中心。在国家层面的应急中心,它们用了一款灾情信息共享和服务的软件平台(Sahana)。我参加了5月1日的OSOCC会议,内务部的有关负责人在安排任务时处理得非常有序,已经在着手安排大量技术人员对地震总损毁的建筑物进行安全性鉴定和排查,以解决老百姓能否及时进入安全建筑物的问题,并将排查到的危房中的无居所人员进行有序的安置。
我感觉,尼泊尔政府高层对灾害发展的阶段性变化把握得非常好,信息也很开放。每隔几天,我们能从他们的救援工作布局里面,看到他们一个一个阶段性动作的目标是很明确的。
中国新闻周刊:但我在加德满都北部山区采访的过程中,很多农村居民说,政府根本不管他们,他们只能靠自己来想办法渡过难关。
曲国胜:这么大的灾难,在早期出现点混乱是正常的。就算是发达国家,准备得再充分,在大灾中也难免出现短暂混乱。而尼泊尔是一个很不发达的国家,可以说是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这么大的灾难,超过了他们应对能力的范围。
我去了北部地区,有个非常深刻的印象,尽管道路中断了,那么多老百姓需要救助,而地面救援人员进不去,但是你会看到很多直升机在投放物资。在山区,直升机停机坪数量和直升机运输能力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在对中国西南部山区地震灾害预评估和抗震救灾应急准备检查督查中发现,中国西部山区缺少足够的直升机停机坪,而尼泊尔山区的直升机转运体系还是很不错的。这个可能跟尼泊尔经历过很多洪水、滑坡等灾害,以及他们这种山区居多的地质结构和地形地貌有关。北部山区出现个别救灾盲点,在这种大灾情况下,特别是道路桥梁坍塌的情况下,也是可以理解的。
5月2号,我们进入到丹丁博塞以北30公里的灾区,看到这个区域灾情严重,我们的任务是对此区域开展幸存者搜寻排查和遇难者遗体清理挖掘,通过对建筑物废墟的搜排,确认废墟内的遇难者遗体已经全部挖出。据观察,当地老百姓自救的能力很强。在救援力量短时间内进不去的情况下,他们开展了自救互救,粮食之类的物资也及时清理出来,短时间内至少可以保证不会饿死人。应该说,尼泊尔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养育了一批在这种受灾环境中能有效自救的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