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衡
调查发现,多数高龄老人(年龄在75岁以上)患有慢性病,如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糖尿病、肺气肿及哮喘等,这些病的发生总是猝不及防,约有半数在夜间或凌晨发病。因此,为防老人夜间出现意外,需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防摔倒
老人夜间起来要先开灯,家里走廊、楼梯、卫生间的照明设备要充足,灯光柔和而不刺眼,让老人看得清地面情况,以防摔倒导致骨折。老人骨折尤其是髋关节骨折最为严重。
防中风
子女晚上不要随便给老人打电话,卧室电话应装在伸手可触及的床头柜上。另一方面,提醒老年人入睡后对门铃、电话等响声不要迅速作出反应,门铃、电话声响后可让无高血压病的老伴或子女去开门或接电话。这样就可避免突然快速地站立,或是在突然听到大的声响后立即改变体位导致大脑一过性缺血,诱发中风。此外,老人半夜起来解小便也要缓慢起身。
防心梗
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上厕所的时候尽量不要锁门,而且应该带上硝酸甘油等急救药品进卫生间,以备不测之时及时服用。有的老人在发生危险后可能连声音都发不出来,因此,应在厕所中老人伸手就能摸到的地方装一个呼叫铃,便于在出现意外时快速呼救。
防痰堵
患有老慢支、肺气肿和肺心病的老人,夜晚咳嗽厉害时,应坐起来,可避免因咳嗽痰多吐不出引起气道阻塞而危及生命。
防低血糖
2型糖尿病患者夜间发生低血糖的主要原因有:1.在家使用胰岛素不规范,对长效和短效胰岛素的剂量和维持时间掌握不好;2.晚餐进食较少,临睡前没有吃点心和水果;3.晚饭后活动过多又未补充食物;4.半夜起床大小便数次,以致营养物质丢失。
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多在夜间熟睡时(时间多在凌晨1~3点钟),主要表现为头晕、出汗多、全身发抖、说话吐字不清楚,甚至手脚抽搐或昏迷,如不及时发现会危及生命。家属一旦碰到这种情况,首先要冷静,给患者适量喂些糖果或葡萄糖水,同时快速检测血糖,做到“心中有数”,经上述处理多数患者低血糖症状可自行缓解,有条件者也可在床边静脉注射25%~50%葡萄糖20~40毫升,以快速纠正低血糖,缓解严重症状,然后急送附近医院进一步治疗。
防哮喘发作
有国内调查资料显示,老人哮喘多发作于午夜和临睡前,约占哮喘发作总数的一半。分析认为,这可能与夜间体内胆碱酯酶释放减少,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以及皮质类固醇分泌处于低谷等因素有关。其重要诱因是感冒、精神因素、被动吸烟、某些食物和药物作用等。
若夜晚老人哮喘发作,首先要打开窗户,让新鲜空气进入居室,随后将老人扶起坐在直背靠椅上,双手环抱椅上角。如家中备有吸入气雾剂,可立即吸入糖皮质激素(如丙酸培氯松气雾剂或必可酮)。气雾剂正确吸入方法是:先稍用力摇匀,将喷嘴对着患者张大的口腔,面部朝上,做深呼吸,此时按下阀门,每次2揿,然后屏气10~30秒钟,尽可能多地将药物吸入下呼吸道(肺内)。家中若无气雾剂,可任选用一种平喘药,如氨茶碱、博利康尼或舒喘灵片。
必须指出:1.哮喘患者夜晚发作如出现呼吸困难、面部及口唇青紫,大汗淋淋,应急送附近医院抢救;2.哮喘发作时因张口呼吸,易引起脱水而加重病情。此时应适量饮温开水(一晚至少500毫升),有助于防止脱水,缓解哮喘症状。
防血栓
脑血栓绝大多数是清晨起床时发现的,猝发时间多在下半夜。为什么夜间易发脑血栓呢?
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大都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血液黏稠度也较高。而脑血栓形成最常见的原因就是动脉粥样硬化;从生理角度来分析,老年人肾功能减退,加上多患有不同程度的前列腺增生,易导致夜尿增加,常起床解小便1~3次,体液随之消耗增多;此外,老人在夜间因呼吸和出汗会消耗部分水分,易引进轻度脱水。机体缺水会使血液黏稠度增高,血小板凝聚力增强,原来粥样硬化的血管更易产生栓塞,当栓子脱落在脑动脉及其分枝时,便发生脑血栓。
因此,老人(特别是患有心脑血管病者)在半夜(凌晨1~2点钟)起床喝1杯白开水(300毫升左右),可有效地预防脑血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