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贤宾
夜晚的乌镇,告别了冬日里的暖阳,渐渐安静下来,淡雅而冷隽。河岸两旁,商铺、住家的灯光透过河面上泛起的雾气透出几分悱恻。走在青石板路上的游人依旧三三两两意犹未尽,都想捕捉乌镇入夜时分那别样的神韵。
只是白日里江南水乡那温婉绵柔的湿气在冬天的夜晚变得越发刺骨起来,我们终究还是捱不过阵阵寒意,正准备打道回府,同行的人中忽然有人提议:“走 !去茶艺街吃个暖锅吧 !”一句话就像一股暖流,已经在身体里流淌开了。
一行人来到茶艺街美食广场,这里少了些别处的静寂,却多了几分热闹和暖意。只见每张桌子上摆着一口热气腾腾的紫铜锅,四周围坐着一圈食客,兴奋地在暖锅中寻找中意的食物,或者热烈地交谈着。
这里有三种暖锅供我们选择:什锦暖锅、全羊暖锅、清汤暖锅。我们点了一口什锦暖锅,这样就不用担心众口难调了。不一会儿,暖锅来了。锅子比传统涮羊肉用的火锅低矮一些,但更宽大,估计这样可以同时容纳更多的食物。底下的火炉开了个口子进风,进风口还设计成如意型。看了看其他的暖锅,除了如意型还有各种花瓣式的进风口,让普普通通的暖锅宛如一件工艺品。
飞碟型的锅膛内满满当当填满了肉皮、鸡块、爆鱼、鱼圆、肉圆、猪腰、虾、白菜叶等食材。又冷又饿的我们早已按捺不住,纷纷动筷,繁文缛节暂时抛在了一边,纷纷站起来各取所需。
不同食材不同味,一样汤底一样鲜。刚才在凛冽寒风中冷峻的脸庞,现在一个个都笑逐颜开,丰富的食材、鲜美的汤底收获了大家一片啧啧称赞。食物要看“色香味”,我倒觉得暖锅最迷人的地方在于贯穿始终的独特声响:通红的木炭在暖锅烟筒中发出沉闷的噼啪声,靠近烟筒底部的汤底嗞嗞作响,鱼圆、蛋饺等食物在锅中噗噗地上下翻腾……即使再生疏的食客坐在一起,面对如此“激情四射”的暖锅也不会有冷场的尴尬。
邵老师是地地道道的乌镇人,兴致勃勃地给我们讲起了乌镇暖锅的掌故:“最早的时候暖锅就是指我们眼前的这口锅,也就是制作菜肴的一种器皿,久而久之演变成对一种烹饪方式乃至菜肴的称呼。”
回忆起小时候制作暖锅的情形,邵老师越发滔滔不绝:“那时候只有过年过节或者家里来了贵客才有机会吃到暖锅。尤其是春节,暖锅是家家必备的一道年菜,寓意红红火火、团团圆圆。暖锅中食物的名字也都透着吉祥和喜庆:蛋饺叫‘金元宝’,而放进去的粉丝是‘银链子’,捞出来就成了‘金条子’。我们小孩子一般负责生炉子,那时候不用煤球更没有电磁炉,而是用桑树树干自制而成的木炭。此外,为了让火烧得更旺,还要不停地对着进风口扇火。控制暖锅的火力可是很有讲究的,如果火烧得太旺,可以在烟筒上放个小碗,碗中盛水,这样可以阻止空气的流通;如果火力不够,就要再加个小烟筒,这样可以加速空气流通,火就烧得更旺了……”
我们正听着入神,不远处白莲街上的摇滚酒吧传来阵阵动感的鼓点和火热的歌声。我以为,与其让劲歌热舞和咖啡酒精驱散冬日里的冷寂,不如来一口暖锅,不仅暖了肠胃,而且可以一直暖到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