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重庆市开县召开的2015长江湿地保护网络年会上,网络成员单位共同发表《开县宣言》,倡议应在长江流域率先构建完善的生态安全屏障。
长江湿地保护网络成员单位认为,长江既是一条支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命脉,也是一条维系生命的河流。长江享誉世界,在世界文明史和中华文明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长江流域横跨中国东中西部,流域范围覆盖十多个省区市,区内水资源充足,森林、湿地、荒漠等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丰富,以不到全国五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养育了全国三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全国近一半的经济总量。
《开县宣言》称,尊重长江流域的自然属性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了解长江的自然资源与发展需求,保护长江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和流域健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推动生态建设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是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长江流域内湿地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建设蓬勃发展,各级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机构参与湿地恢复和保护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历经9年的共同努力,长江湿地保护网络覆盖了整个流域的2500万公顷湿地,涵盖了中国大部分的湿地保护类型,保护了中国超过一半以上种类的珍稀物种,初步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长江流域生态保护屏障。
了解湿地,尊重湿地,保护湿地,已经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成为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共识,在流域十二省、市、自治区开展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中成为主流化的工作,社会化管理模式正在发挥着积极有效的作用,长江流域正在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战场,成为实现保护与利用平衡发展的重要阵地,也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积累了创新与实践的成果。
目前,长江流域湿地恢复和保护管理的能力还不足,保护湿地的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健全,将湿地保护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建设协同发展的水平还不高,社会融资渠道和机制还不完善,地方政府投入到湿地建设的公共资源和财政压力仍然较大,湿地面临的威胁与高效管理机制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长江流域上下游之间的保护协同性十分欠缺,在国家颁布的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的要求面前,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颁布实施以后,长江流域湿地保护网络的发展更需要创新机制,率先在湿地恢复、管理能力提高、社会化参与等方面起到示范作用。
为此,网络成员共同倡议:
首先,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湿地保护的一系列新部署和新要求,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政策措施和保障。积极开展湿地确权试点,采取最严格的措施保护湿地,成片恢复湿地,完善湿地保护体制体系,遏制湿地减少和退化的势头;进一步提高湿地服务社会的功能,在农村整治、环境治理特别湿地保护区、湿地公园建设中更好地利用和发挥湿地处理净化污染物的能力,使湿地建设成为各级政府开展水环境治理的重要举措。
其次,进一步守住长江流域湿地保护红线,保持湿地总面积不减少。围绕“到2020年全国湿地面积不少于8亿亩”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充分结合《全国湿地保护“十三五”实施规划》、《长江经济带湿地保护工程规划》,在长江流域率先构建完善的生态安全屏障,实行因地制宜分区政策,积极探索生态修复技术和模式在长江流域的应用推广,实行湿地用途管制与可持续利用相结合,稳妥开展退耕(林)还湿工作,扩大湿地面积,共同守住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红线。
第三,进一步改革创新,构建长江流域湿地保护的长效机制。积极完善湿地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严格查处违法占用、破坏湿地的行为。抓紧研究生态环境损害方面有关湿地损害的具体指标,落实地方政府湿地保护的主体责任。建立湿地自然资产和负债核算方式,建立实物量核算账户。评估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价值,使之纳入沿江各级政府自然资本的评价体系、资产负债表和考核体系。引导社会资本有序、合理、科学地参与湿地恢复与保护的各个环节。建立健全湿地生态补偿机制,探索长江流域上下游区域的补偿模式。
最后,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提高长江湿地网络的管理水平。长江流域湿地保护网络在该流域湿地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形成了规范有效的运行机制。在长江流域构建多元化的国际合作平台和合作模式,积极申报国际重要湿地。广泛学习和吸收全球各大流域湿地管理的成果经验和方法,引进合作资金。系统梳理和总结长江湿地保护网络9年来的工作机制和成果,推广网络成功经验。
通过大家共同努力,把美丽的长江、生命的长江留给我们共同的未来。让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河成为保护与发展模式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