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小峰
从监利回来,目睹了“东方之星”号翻沉现场的搜救场面后,最直接的感受是在巨大灾难发生之际,时间是如此珍贵。事发后,李克强总理带队赶到一线部署救援,各路队伍奔赴现场开始搜救,但相对于在船下水中脆弱的生命,相对于万众寄托的期待,一切举措在时间尺度上,与迫切的抢救需求仍显得难以匹配。
从获知消息、组织队伍,到现场开始搜求,相信各方都在尽全力为之,但真正能开始实施有效的营救,没有几个小时准备显然是难以实现的。
想象一下,人被扣在已翻沉船的水里,会是多么难以忍受的煎熬。据船长事后叙述,船在倾覆过程中,水已开始涌入,不知那几百名游客有多少人能有机会发现可供躲避的空间,能呼吸到船舱内尚存的空气。中午12点多,我们看到了那位65岁的老人被潜水员救出,虽看不太清晰,但通过搜救现场响起的一片掌声,从人们兴奋的情绪中可以猜到是发现了生还者。这时距船舶倾覆时间已过去约15个小时,人们从这位老人的获救中看到了希望,期盼奇迹继续发生。大约下午3点多,又有一名加油船工被救出,之后,再没有等到任何生还的信息。
人在水下,难以判断是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是在怎样的环境中,究竟能坚持多久。仅从常识判断,除少数特例,对多数人而言,生命的机会应是以分秒计算的。李克强总理到达现场后讲了这样的话:“最关键、最重要的是搜救人员,每一分钟都非常宝贵,一刻也不能放松,要千方百计,尽最大努力,任何可以救人的方案和措施都不能放弃。”的确,宝贵的每一分钟,这就是生存希望的时间尺度。有人说按国际惯例,搜救幸存者的黄金时间是72小时,至少就这起事件而言,不会有这么长。
关于这次事件,人们提出不少疑问,相关部门也在调查,存疑之处相信会逐步清晰。出于对时间的感受,我有一个疑问是:船翻沉了,与外界失去了联络,为什么没人能及时知晓?若是在白天,应会有人看到。在夜晚,又是风雨交加,就难有直接目击者了。那么船公司呢?没有安排值班人员在监视船舶动态吗?据介绍,船上是有GPS定位的,若能及时发现情况,最初的两个多小时就不会失去,这对后来的搜救显然是极为宝贵的。
另一方面,航行于江河湖海的船舶,确实存在着因各种因素引发的风险。水火无情,留给抢救的时间往往是非常短暂的。如何根据不同条件,制定出简便快速的应急响应预案,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展开有效搜救,显然也是需要进一步总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