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东北经济衰退的深度解读

2015-09-10 07:22刘柏
人民论坛 2015年24期
关键词:经济结构智能化

刘柏

【摘要】从东北三省的政治、经济和人文环境看,东北地区存在不少掣肘经济的因素,主要有政府制约市场,政策约束企业;经济结构单一,增长方式欠缺;人口数量下降,人才需求迫切等。以德国为榜样进行智能化改造,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相融合,实现“再工业化”将是东北再振兴的核心选择。

【关键词】 东北经济 经济结构 智能化 再工业化

【中图分类号】F423 【文献标识码】A

东北地区经济的低迷表现,引起人们探索现象背后本质的诉求。剖析黑、吉、辽三省的政治、经济和人文环境,了解掣肘经济的因素,对于拯救东北经济的滞后发展至关重要。

改革开放之初,广东省的经济总量与辽宁省大体相当,但是现如今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经济总量之和还不如广东省多。这说明政府主导的改革红利在广东的收益远大于东北。而改革红利的主要来源是政府制定的政策。改革政策就是为了处理好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但是两者之间的矛盾一直是东北经济的突出问题。

对于广东来讲,市场上“看不见的手”起主导作用,供给和需求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广东经济是以私人中小企业为主,自动进行市场资源的配置,这样既解放了生产力,又解决了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但是,东北情况截然相反,“看得见的手”在主导市场,造成市场发育是计划出来的,大量的国有企业长期依赖政策的扶植和政府的指引。造成市场经济滞后的根本原因是东北长期承担着国家赋予的重要任务。东北是国家的重要粮仓,东北的粮食如果减产,势必引起全国性的短缺;东北重工业是国家工业制造装备的重要供应商,缺乏重工业支持的话,工业产出将无法为继。可是,建立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生产体系才是政府必须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因此,根本矛盾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此外,东北经济一直严重依靠投资的拉动,产业“被动发展”的外因一旦缺失,企业竞争力就会骤然衰退,创造“主动发展”的内生式增长才是未来需要考量的重点。

东北地区经济增长方式不同于全国发达省份。东北地区传统的农业种植和加工,以及以装备和能源为主的重工业构成了经济增长的基础,但是单一产业结构必然造成产品的有限性和附加值的局限性,结构简单致使产业竞争能力下降。

虽然地理和天气因素是东北地区经济减缓的原因,但是这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并不构成最关键的因素,东北地区经济减速主要是因为市场定位不准。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无论是投资、消费还是净出口都是交易进行的体现。若要实现交易的顺利进行,供给和需求要同时达成,因此提供市场所需要的产品至关重要。

东北地区的传统产业优势是重工业和资源产业。虽然在改革开放初期,重工业和资源需求较大,但是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这部分产品的需求已经下滑,而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步提升,但是东北地区在服务等产业的产品提供方面落后了。没有市场需求的产品生产和提供就没有交易,没有交易就没有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传统产业的发展困境和老工业基地的深层次矛盾凸显出思想意识和目标定位的问题。追求速度高于获得效益,发展导向重于转型导向,投资拉动重于创新驱动,有形之手重于无形之手,保守观念重于改革意识。这正是当前东北经济问题的症结所在。

现在,东北地区劳动力数量下降对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引发关注度较高,但这并不是核心要素,劳动密集型产业才是问题所在。在现有劳动力规模的情况下,应发掘劳动力的生产创造潜力,并借此机会摒弃传统的负担重的产业,开发高附加值的新型产业。这时对劳动力的要求不是数量而是质量,因此与其侧重于对出生率的关注,还不如重视现有人才的使用。

东北地区有超过百家的高等院校,每年数十万的毕业生是高素质的人才资源,如何吸引并留住这些人才是东北地区的首要任务,这比期望出生率提高带来更多的劳动力更为直接和有效。东北地区的房价低于一线城市,且生活成本不是很高,应抓住这一时机,多做宣传并着重提出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点。除了资金的优惠提供,要针对高校毕业生放宽限制条件,提供优厚的工作环境,同时要强调人文方面的激励和关怀。

独辟蹊径式的发展并不适合局部地区的长期增长。战略性的调整需要产业基础作为支撑,实现“再工业化”将是东北再振兴的核心选择。

首先,发展不能离开世界和中国的大环境。新常态下,东北继续成为中国重工业的一面旗帜,需要迎合世界工厂的需求。以德国为榜样进行智能化改造,更适合东北重工业的发展。

德国为了重塑工业的领先地位,避免被互联网时代所淹没,提出了“工业4.0”的概念。一方面,德国工业企业从单纯的设备精良走向了系统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另一方面,对工厂的改造成为设备领先的信号,智能工厂所提倡的物联网加机器人将改变现有的工业特点。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到来,为东北工业寻找到了出路,只有对现有工业进行智能化改造才能滿足未来互联网世界的要求。这一切的变化依赖模仿式的创新。只要摒弃计划经济时代的旧观念、旧体制和旧结构,就会迎来工业革命的红利。

其次,金融体制的改革是工业革命的配套方案,是解决工业资源枯竭的甘露。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相融合,是实体工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重工业项目的研发制造特点是周期长和风险大,没有金融资本的体制性改革就无法进行工业制造的结构性转变。

金融业的推动力要紧紧围绕智能生产和智慧工厂这两大主题。金融机构根据拥有的大量工业数据进行工业生产、经营管理等分析,并提供金融服务,保障在工业变革风险巨大的情况下工厂顺利度过风险期,并与金融机构形成良性循环。金融机构嵌入工业发展,工业发展依靠金融机构,相互推动发展,形成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结合的代表。

(作者为吉林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教授)

注:本文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人民币双边波动新常态下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冲突与协调研究”(15BJY156)的资助。

【参考文献】

①【德】乌尔里希·森德勒(Ulrich Sendler)主编:《工业4.0——即将来袭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年7月。

责编/周素丽

猜你喜欢
经济结构智能化
一种智能化移动学习系统的设计思考
智能化仪器仪表的翻转课堂设计
成套智能化装备技术在制浆造纸行业的应用
基于Moodle平台的语文阅读教学“智能化模式”初探
基于Moodle平台的语文阅读教学“智能化模式”初探
智能化要颠覆什么?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平建设与和谐发展
我国城镇化进程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创新驱动机制研究
我国经济增长与国民消费的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