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军
城市群是现代化的标志,也是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显著特征。中原城市群自2D03年提出以来,在历届河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实现了快速发展,2013年成为国家重点培育发展的7个国家级城市群之一,并对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发挥了引领支撑作用。在当前河南城镇化加速推进时期,加快培育中原城市群对河南全局发展至关重要。谋划河南“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要把米字形中原城市群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有效带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
一、中原城市群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注入了动力
(一)中原城市群的历史演进
2002年河南提出中原崛起问题,2003年7月《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提出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聚合区域性中心城市,构筑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形成整体优势进而带动中原崛起。其后的《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发展战略构想》描绘了大郑州都市圈、紧密联系圈、外围带三个圈层九市组成的“钻石型”城市群。
2004年3月,国务院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东北的哈大工业走廊、江西的昌九工业走廊、广东的江沙走廊的先行示范。2005年1月,河南省发改委公布了酝酿已久的《郑洛城市工业走廊发展规划》,将“推进郑洛城市工业走廊的建设作为中原城市群建设和发展的战略突破口”。此后,鉴于郑州和开封之间空间距离只有38公里,且两市呈现相向发展的态势,2007年3月,《中原城市群发展总体规划纲要》把“郑汴一体化”发展作为中原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突破口、郑汴洛工业走廊的重要支撑。此后,郑洛工业走廊改名为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
2009年1月,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构建“一极两圈三层”的中原城市群总体框架。鉴于南阳、信阳、周口等地市被边缘在中原城市群外围所产生的游离感,2009年年底,时任省委主要领导适应中原经济区建设需要,提出将18个省辖市全部纳入中原城市群整体规划布局。2012年11月,国务院批复的《中原经济区规划》提出依托以客运专线为主的高效便捷交通走廊,强化米字形发展轴节点城市互动联动,促进中原城市群扩容发展。至此,中原城市群涵盖了河南境内全部地级城市。
(二)中原城市群建设极大地支撑了河南经济社会发展
从概念提出、规划出台到各项政策落地,直至列入国家重点培育的7个城市群之一,10余年来,中原城市群建设壮大了相关城市实力,也极大地带动了河南全局发展。
2D06~2012年,中原城市群地区生产总值由7117亿元增加至1.75万亿元,占全省比重由57.1%上升至58.7%。截至2013年年底,中原城市群9市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总规模达1305.69万,建成区面积达1145.77平方公里,分别占全省的69.47%和63.8%,较2D07年分别增加459.6万人、214.97平方公里,增长率分别为35.2%和23.1‰9市地区生产总值1.81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4077.27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27亿元,占全省比重分别为56.3%、53.7%和67.4%。
二、新时期中原城市群需要承载新内涵
“十三五”时期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决战之期,中央推出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等一系列区域发展重大战略。河南各城市承担了对接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或者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节点城市的责任。在河南省内,中原城市群核心区已经实现从郑汴融城到郑汴洛焦新许6市的一体化跨越,6市已成为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第一梯队。以城市群为骨干落实中央中部崛起战略意图,带动河南全境“五化同步”也是中原城市群各城市的重大责任。做好两个责任的结合,要求河南顺应时势变迁、把握绝对优势资源,重新审视自身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以超常规的胆魄和思路谋划中原城市群发展格局。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提升陆桥通道和京广通道功能,加快东北西南向和东南西北向运输通道建设,构筑以郑州为中心、支撑中原城市群的米字形城镇发展轴”。将18个省辖市全部纳入中原城市群范畴后,中原城市群建设就在很大程度上与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重叠,在这种情况下,中原城市群在河南城镇化中的角色定位、建设推进机制成为当下一个不够明朗的问题,也将影响次级区域增量要素空间投放。
三、米字形中原城市群必将形塑河南发展全局
(一)米字形铁路网织就了中原城市群的骨架
自古以来,依托交通枢纽、资源富地立市建城、形塑中心辐射外围是区域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即使在今天,那些历史上依托交通干线兴起的城市仍然凭借其历史基础和先行优势维持着强大的竞争力。目前,米字形中原城市群发展格局基础完备。
1.河南城镇人口比较密集,交通运输和信息网络一体化已经实现突破性进展。在米字形高铁网中,“一横”沿陇海发展轴横贯了商丘、开封、郑州、洛阳、三门峡5市,“一竖”沿京广发展轴纵贯安阳、鹤壁、新乡、郑州、许昌、驻马店、信阳7市,“一撇”沿济郑渝发展轴联结了濮阳、新乡、郑州、平顶山、南阳5市,“一捺”沿太郑合发展轴串缀了焦作、郑州、许昌、周口4市,4条轴带贯穿了全部省辖市和沿线15公里内一半以上的县城及县级市城区,成为河南发展的主干动脉,这是其他任何一个省区所不具备的发展优势。这必将通过人口和资本要素带动其他各种要素向高铁沿线和能够快速通达高铁的高速公路沿线带状集聚。
2.物流一体化使产业协同有了坚实的依托。郑州航空港借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势形成对外开放的“空中走廊”,国际陆港和郑欧班列带动全省进出口融入“一带一路”。而高铁、城际铁路和高速公路则是各地市融进开放格局的快速通道。高铁、城际铁路虽是客运专线,但其分流了普通铁路和高速公路的人流担负量,增加了后二者的货运担负量,促进了全省物资流通一体化。
3.高铁促进了居民跨地域生活。郑汴城际铁路、郑焦城际铁路、郑机城际铁路相继投入运营,加上今年年底即具备开建条件的郑州机场——登封——洛阳城际铁路,向西经新郑、新密、登封、伊川最后引入洛阳龙门站,成为中原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网中陇海主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连接郑州、洛阳两大中心的重要通道。初步成型的以郑州为中心的米字形高铁网贯通全部省辖市,在高速公路和城际铁路等各种发达交通条件及各种运输工具的支撑下,将促进人口跨市流动加速和规模扩大,也打破了居住、营业的同城历史。
4.金融一体化进程取得进展。2013年元旦,郑汴实现金融同城。在体制机制改革促动下,中原银行、中原农保公司相继成立,加上即将整合四级农村信用合作社形成的河南农商银行,一道形成联通全省经济的金融血脉。
(二)把米字形中原城市群打造成支撑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骨架
1.以米字形中原城市群牵引要素布局,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以现代城镇体系为引领和载体,促进人口、产业、科技、市场等不同质量层次的要素依城市等级梯度配置,以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推动农村转移人口的城镇化。推动南阳、驻马店、周口和安阳4市快速成长,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依托不同层级城镇体系作为中间节点向更下一级区域传递信息和能量,米字形中原城市群依托航空港、国际陆港、郑州班列和高度发达的高铁网、公路网,借助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把河南省打造成中部地区承接发达国家及我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西部资源输出的通道枢纽和核心区域之一。
从整个中原城市群来看,依产业梯度形成“特大型城市(郑州都市区、国家重要区域性中心城市)一各省辖市(大中型城市)一省直管县市及个别较大的县和县级市(中小城市)一多数县城和较大的镇组成的小城镇”4级等级次序分明和内部结构合理的城镇体系。在每个城市内部,形成明显的圈层式城乡空间分布特征:中心城区集聚工商业从业人口和科教资源、布局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中心城区外围和县城中心镇外围布局兼业型人口和产业集聚区,在村镇布局农民群体和农业。
2.外引内育相结合,把现代产业体系塑造成支撑河南经济发展的主体。城市兴存,产业为基。中原城市群以各地功能互补的现代产业体系为根本支撑,实现城镇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招商引资和借助科技创新促进内部产业升级改造,推动郑洛产业层次实现突破,明显提高许昌、新乡的制造业水平,形成支撑中原城市群发展的工业基础。瞄准国际商都建设目标,利用郑州市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等开放平台,以“买全球卖全球”带动省内产业升级和消费结构优化。围绕服务郑州、洛阳、许昌3个人口密集都市,着力在城市外围发展都市休闲观光农业,在黄淮4市和京广经济轴带的安阳、鹤壁、许昌、漯河4市普及现代高效农业及其产业化,有力地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对接现代市场水平。基本完成伏牛山、太行山和桐柏一大别山地区扶贫搬迁工作,发展当地特色农林业和旅游业。
3.加快现代市场体系建设,促进物资流通。发达的交通体系打破了以往交通条件不便和地质地貌造成的各省辖市市场体系的封闭自给和全省范围内市场体系的地域分割,促使各省辖市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形成相对统一的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以及房地产等市场体系,并继而向省外市场体系延伸,对接融入全国市场分工体系。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法治的现代市场体系,增强消费品、生产资料等商品和生产要素流动的自由度,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效能,进一步增强郑州汽车、漯河食品等专业市场在全国的影响力。以现代市场体系为纽带,促进城镇体系各节点人流物流资金流快速涌动、要素快速交换互补、生态和谐共建。区际协调、城乡一体发展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而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传播也更直接,导致市场体系的脆弱性增强。
4.夯实现代社会治理体系,全力保障社会和谐稳定。现代社会治理体系作为社会运行秩序的保障,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提供了组织条件。进一步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简政放权工作,规范政府权责,摆脱地方行政权力对经济自主运行的过度干预,推进公共事务合作共治。加强城市群内各城市间人口管理、社会治安、公共服务、政策规划的对接协同。以简政放权和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为契机,剥离政府冗余职能,促进行业协会承担起更多、更实在的公共管理职能。适应大都市区社会治理结构需要,推进社区自治组织完善服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