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北平
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有一个传统,就是“忧国忧民”。从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杜甫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再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铸就了中国古代正直的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先忧后乐”人文精神。
宋代政治清明、贤能辈出,文运昌盛、文学灿烂,这一切都与宋代民主氛围分不开。宋代的民主氛围是怎样形成的?要回答这个问题,就不得不探析一下宋代的基本治国方略。
宋代的基本治国方略就是“重文抑武”“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宋代帝王对文人士大夫寄予厚望,在社会生活方面逐渐形成以文为贵的思想意识。北宋尹洙说过这样一段话:“状元及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敌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大意是,如果你考上状元的话,即使武将收复幽云失地,这样的功勋和荣耀仍然比不上一科的状元。
宋代的士大夫队伍主要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相对来说,宋朝的科举考试是比较公正的。宋代科举考试有一句话:“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程文”就是试卷答案,录取考生一切以考卷成绩为标准。在这样的考试制度之下,中下层知识分子的子弟考取率比较高。宋代皇帝是有意识地从贫寒家庭里面提拔人才,因为这些人没有太多社会背景,且没有任何社会政治势力,“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他们的荣华富贵是皇帝给的,他们的前途要完全依靠皇帝。
宋朝的文人知识分子、文官士大夫,他们整个的人生际遇与赵宋王朝是紧紧连在一起的。然而,仅凭穷书生对皇帝的感恩戴德就能造就辉煌无比的大宋文化吗?显然没那么简单。
首先,皇帝思想开明,宽容大度。宋太祖赵匡胤在祖庙里立了一个碑,叫“誓碑”,上面用黄绸布覆盖着。每一个皇帝登基,都必须由一个不识字的小宦官领着跪到碑前,把黄布揭开读祖训。祖训之一就是“不许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之人”。继任的皇帝都要严格执行这一祖训,这是其他朝代所不及的。宋代非常重视吸取历史教训,所以没有暴君,皇帝大都思想开明、宽容大度,士大夫没有被杀头的风险。
其次,宋代设立的一系列民主制度为士大夫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宋代实行的是宰辅集体领导制,以参知政事的设立为标志,是中央集权更理性化运转的一种标志。在相当程度上,皇帝也必须听取宰辅集体的意见。换句话说,皇帝也不能凭一己之喜、怒、哀、乐,随意处置朝政或决定大臣的去留乃至生死命运。
宋代专门建立了言官制度。宋代的御史台分三院(台院、殿院、察院),与唐相同。照例不设御史大夫,而以御史中丞为台长。元丰改制前沿袭唐制,御史大夫为加官,改制时取消此制。宋朝规定,宰相亲戚和由宰相推荐任用的官吏不得为台长,以避免宰相与台长勾结为祸。
宋代的谏官制度。元丰改制前沿袭唐制,元丰改制,废谏院,恢复谏官职权,以左、右谏议大夫为谏长,仍隶左、右省。专管监察的机构是御史台,其长官称御史中丞,副长官称侍御史知杂事,主管纠察百官,肃正纲纪。台官有弹劾权,可以上疏言事,评论朝政,弹劾官员,还准许“风闻”论事。专管规谏讽谕的机构是谏院。宋仁宗赵祯时始单独置院,其长官称知谏院事或左、右谏议大夫,凡朝政缺失、百官任非其人、各级官府办事违失,都可谏正。台官、谏官都以言事弹劾为责,其职权本无多大差别,这一状况导致后世台、谏的合流。
宋仁宗时进一步增加台谏力量和庭辩力度。开明宽厚的政治氛围,使官员们敢于抨击朝政,发表自己的政治主张。致使宋朝涌现出大批中国历史上敢于直谏的官员,如寇准、范仲淹、包拯、欧阳修、苏轼等。
再次,文人士大夫地位高、升迁快、权力大。宋代的穷书生通过科举考试出来做官,做官的级别较高。宋代进士考取后立刻可以做官,官级较高,升迁特别快。吕蒙正38岁时就做到宰相了,晏殊35岁做到枢密院副使。
最后,物质待遇丰厚。宋代官员的俸禄,除了俸钱、禄米之外,还有茶酒钱、职钱、给券(差旅费)、厨料、薪炭、马匹刍粟乃至仆人的衣食等等。对于高官来说,俸禄尤其优厚。仁宗时,朝廷还正式颁布了《禄令》,对各级文武官员的俸禄作了详细规定。宋代官员还有“职田”,依官阶高下可得田四十顷至一两顷不等。
宋代还有食邑,从一万户到二百户,但都是虚数;只有“食实封”才有实在利益。食实封从一千户到一百户,共分七等。实封一户,每日计钱二十五文,朝廷随月俸一起发放。
朝廷对于退休的官员,为了让他们能继续享有丰厚的物质待遇,往往给他们一个管理道教宫观的名义,使他们可以借此领取俸禄,一般称为某某宫使、提举某处某宫某观等,人们叫它祠禄官。有时也对这样的官员授予馆阁的职衔,以修书撰史的名义领取俸禄。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正是宋代皇帝思想开明、宽容大度,设立了一系列民主政治制度,给文人士大夫提供了广阔的施展才华的空间;同时,士大夫待遇优厚而无衣食之忧。这一切满足了文人士大夫“士为知己者死”的崇高信条,升华了“先忧后乐”的人文精神,造就了辉煌无比的大宋文化,这种精神又激励着一代代文人献身于江山社稷、黎民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