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蜂 宋俭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是社会主义本质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集中反映,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承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吸取世界先进文明成果,经过提炼、比较、选择、排序而确立的主导价值观,它的形成和发展受到理论源泉、思想资源、道路支撑、制度保证、道德治理、经济基础、社会共识和法治环境等八大要素的影响。了解以上各要素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和践行过程中的作用,有利于抓住关键环节,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逻辑与实践价值的把握,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自觉的价值选择,真正做到落地生根。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 形式培育 践行 要素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民族根据社会发展实际需要,以自身经济结构、政治制度、文化传统为依据,提炼而成的能够反映本国精神生活、价值追求的意识形态。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具有自生自发性和主观选择性双重特点,由政府或执政党经过提炼、比较、选择、排序而最终得以确立、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同样遵循了这一客观过程。下面对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八大要素略做分析。
理论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发展的直接来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三个倡导”表达了国家、社会、人民的价值追求和道德规范,从内容上讲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继承、创新和发展;从形式上讲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再凝练、再表达。二者是一种一脉相承的关系。中共中央办公厅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对此曾做出过清晰的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丰富的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这一表述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直接渊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进一步提升和概括。二者表述虽不同,但在实质上是相通的,那就是都反映和体现着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表达着当代中国人民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国家、社会发展的美好愿景。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从根本上决定了它们共同的“马克思主义品质”。其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追求。再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反映了几千年来中华儿女团结一心、保家卫国的伟大情怀,更体现了当前发展国家的强烈意志。最后,不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脚点都积极关照人们的日常道德规范。
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发展的“最深厚的思想资源”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优秀传统文化更是其中最难割舍的“民族记忆”和持续发力的“续航器”。习近平指出:“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基因,积淀了中华民族深层的精神追求的优秀传统美德,是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深厚的思想资源。”
首先,从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上看,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借鉴。“富强”是中国自古以来治国理政者所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先秦文化典籍《管子·形势解》就认为“主之所以为功者,富强也。”。可见“富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成為了“时代的主题”。“民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体现,所谓“民为邦本”即认为人民是国家的基础和根本。“文明”一词,最早出自《易经》:“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尚书·舜典》曾用八个字概括舜的美德:“浚哲文明,温恭允塞”,赞扬舜充满了文明之仪、温恭之德。“和谐”思想同样久远。孔子以“和为贵”表达和谐的重要价值,孟子则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以此来说明和谐对决定成败、胜负的作用。
其次,从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上看,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启示。关于“自由”,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天人合一”的自由观,同时认为自由需要“诚”的保证才能确立。《中庸》指出:“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认为当诚以尽展其性,便能达致天人合一的自由境界。关于“平等”和“公正”。《周易》中就有“中”与“正”的提法,指出人们应持守“中正之道”。儒家学说认为公正、平等就是待人待事不偏不倚、平等均衡。如孔子就提出:“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论语·季氏》)。关于“法治”,孟子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就是说德治和法治缺一不可。荀子更明确提出用“法治”补充“礼治”的重要性。这些思想对今天仍有重要启示。
最后,从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上看,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示范。如“精忠报国”的千古佳话,“义主于敬”的敬业奉公,“诚乃天道”、“仁者爱人”的友善观等等。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不忘过去,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地创新。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下来的优秀思想文化遗产,我们要本着科学态度,实现“创造性转化”,才能真正做到“让历史说话”,“让过去发声”。
道路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发展的关键支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融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当代中国伟大实践于一体,代表了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道路是党生存发展的命脉,关系到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和人民的幸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发展必须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为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性质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支撑是关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价值理论,是人们在基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基础上,对其“意义”评价后所持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和发展具有“对象性意义”,没有这一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没有形成的可能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取向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支撑是关键。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价值取向,要实现这一价值目标,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因为这条道路被改革开放三十五年的实践证明是正确的道路,是实现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价值目标的必由之路。这条道路也是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取向正确之路。
制度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保证
准确的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整套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制度体系,其中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根本政治制度,包括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以及与此相应的文化制度、社会制度、生态制度等等。这样一些制度代表了人类发展方向,可以说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最大优势和根本保证。
首先从制度与价值观的关系上看,任何制度都是制度与价值观的统一。制度总是内含着价值观,一个制度体系的实质就是某种价值体系的制度化。制度是价值体系的外在表现形式,价值观是制度内在的灵魂,制度与价值观的关系,就是“体”与“魂”的统一。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魂”,二者是“体、魂合一”的关系。其次从制度对价值观的作用上看。制度是承载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有效的载体。在制度的设计、运行、创新过程中,总是以一定的价值观为支撑。也就是说制度创置总是以制度价值、制度伦理为基础。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作为一种先进的伦理价值观,只有以体现社会结构的制度为保证,才能最大程度的织密价值之网,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
道德治理:道德治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道德治理是指公共权力机构联合各类社会组织及全体公民通过制定方案和采取有效措施对社会上出现的突出的负面道德问题加以遏制和消除的活动。当前在我国全面展开和推进道德治理,能起到抑恶扬善的作用,能促使全社会重新焕发道德风尚发展进步的生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有着重要的意义。道德治理不仅是对社会道德的阴暗面进行克服、对社会道德的负能量进行消除的活动过程,同时也是对社会道德的光明面进行激励、对社会道德的正能量进行补充的活动过程。通过道德治理能够有效传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内容的正确价值理念,并以这种理念凝聚人心,鼓励和引导人们求真向善,以实现全社会价值观的提升。
道德治理的过程同时也是将人们内化的道德观念转化为外在的道德实践活动的过程。原因就在于一方面,作为观念形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能自发地转化为人们的自觉实践,通过道德治理可以达到“熟稔于心、落实于行”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广泛的有效传播,全面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晓率和接受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途径,而道德治理的过程恰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过程。
经济基础: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根据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社会意识的“内核”,上层建筑的“轴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当代中国的经济结构,特别是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完善相一致,相契合。中共中央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指出:“要注重经济行为和价值导向有机统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实现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良性互动。”这就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必须要有相应的经济基础,否则,就可能会出现“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有可能出丑”的结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不只是空洞抽象的观念形态,它与人们的物质利益紧密相关,它与社会的经济发展相辅相成。
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已经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物质条件,同时人们在市场中的经济行为也必须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理规范和有效引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和规范市场经济活动,从而使经济活动和社会价值选择相互补益,这不仅有利于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同时更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发展。这种价值观念与经济基础的互动,如同“车之双轮,鸟之双翼,合则两美,离则两伤”。
社会共识:社会共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群众基础
实践表明,在所有社会中,一种价值观要发挥核心引领的作用都必须以社会主体的认同为重要基础,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也需要有广泛而牢固的群众基础。社会主体是指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及其群体,如阶级、阶层、集团、民族、国家等,包括社会中的全体国民,是一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支柱。只有社会主体从内心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认同,在全社会达到基本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够顺利形成和发展。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呈现出许多新的阶段性特征。特别是受经济方展方式、社会组织结构、利益群体多样等因素的影响,价值观多元化已经成为一个基本的“事实判断”。思想领域内,主流思想与非主流思想相互交流,传统文化与新潮文化相互交织,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相互交锋,正确观念与错误观念相互交战,这些既为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形成了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这种复杂的局面决定了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性,也说明在多元、多样、多变的各类社会思潮共存的环境中,形成一种被社会各界都认同的核心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
法治环境: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有利环境
依黑格尔之见,法律、道德是内在一致的,它们的统一表现在作为家庭、民族和国家的“伦理”实体之中。也就是说,法律与伦理“天性”一致,只不过是在运行方式、作用方式上不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道德价值观,它的形成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法治环境,而且“法治”本身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理念之一。十八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坚持依法治国,只有将依法治国、执政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为基本内容的法治观融入社会发展全过程,创建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发展的有利环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可能避免成为“沙滩上的城堡,美丽的空中楼阁”。因此,我们要注重营造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发展的法治环境。第一,要发挥法律法规在培育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面的规范、引导、保障和促进作用。第二,要强化法律意识,使之成为群众自觉遵守的规范。第三,要进一步落实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真正做到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第四,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具体的法律规定中去,把软性的价值观念变成硬性的规则约束。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发展受诸多要素影响,其中上述八大要素尤为重要。弄清楚这些要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作用机理,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一步凝练、提升;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发展中达到“知行合一”;有利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
(作者分别为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武汉市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编/王坤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