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春林
【摘要】新时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要加强党内民主的改革,促进民主进程。中国共产党只有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才能带领全国人民继续朝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梦想迈进。文章研究党内民主的发展历程,对政治民主理论成果进行了剖析,挖掘出新时期党内民主理论发展的新方向、新内容,以期为日后党的民主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新时期 党内民主理论 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民主作为一个历史久远的话题,在社会主义中国更应予以充分重视。人民民主的和谐社会的建立离不开民主建设,中国的一党执政性质决定了共产党的特殊地位,它必须先党内充分实现民主,而后才能促成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从党内民主的长期建设历史来看,只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与党内民主实践相结合,……我们就能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①新时期民主理论应具备新的含义,同时它也是党建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对于民主理论新的发展方向研究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并已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建党以来的民主理论进程
任何事物的发展壮大都有其坎坷历程。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由原来的革命党到成为执政党,地位上的巨大转变使得全国局面也随之而变。中国共产党也开始更加积极地思考自身的何去何从,并逐步认识到民主理论对于特殊形势下的中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作会议就强调,党必须坚持集体领导的制度和原则,中共八大又进一步完善了民主理论体系。但,八大后到“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理论遭受到了重创,会议中许多正确的意见和路线没有在实践中坚持下去。改革开放前,受封建制度传统和小农经济的负面影响,加之党员自身民主观念缺乏,致使中共在科学民主的道路上艰难前进,民主理论的完善举步维艰。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反思历史,重新增强党员民主权利意识,并以健全的法制形式保障下来。历史的车轮发展到第三代领导人的时候,民主理论的建立、践行已经更加具体深化,新世纪以来,以民主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成果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有了空前的规模,民主建设正大踏步地向更好更全面方向发展。
实践探索中的不足及原因。20世纪50、60年代,中共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准备还不足,官僚主义作风相当严重,阶级斗争矛盾激烈,权力的过分集中使党内民主发展严重偏离了正确的轨道。列宁曾预见“社会主义必须实现‘充分的民主’,否则社会主义就会胜而转败,就会最终被消灭。”②中共曾经倡导的所谓的“大民主”实际上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是非理性、非制度化的。改革开放前,中国依然深受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是饱经革命斗争,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脱胎而来的。作为一个历史上专制色彩浓厚而缺少民主的国家来讲,虽然新中国已经成立,但就意识形态来说,封建专制传统的残余在上层建筑、政治思想領域并没有完全清除。
民主在摸索践行中的发展。在中共90多年的历程中,其实从未间断过对民主的发展和追求。回首几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党内民主理论的实践与探索过程,对其进行深入总结,会为党内民主的科学发展提供巨大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毛泽东就多次强调,民主对整个中国具有非凡意义,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就是充分调动全党以及全体华夏儿女的积极性。众所周知,要想发挥出这种积极性就必须首先实现共产党内生活的科学民主化。毛泽东还曾将党内民主和党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也就是只有我们努力做到党内民主并以此带动人民民主,让民主制在中国得以全面展开和实现,才会有真正达到无产阶级集中制的可能性。社会主义形态下经济的建立需要实现高度的集中化,而这种高度集中只有通过高度的民主才能得以实现。党内民主重要价值创造性的提出和目标的确定,抓住了党的建设本质,奠定了党内民主思想的良好基础。
步入崭新的21世纪,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互动发展,党内民主被突出其战略地位。中共领导集体在坚持前人正确观点基础上,更加明确了认知民主的重要性,并提出一系列科学的命题,毫无疑问,党对民主的地位又有了一种全新的表达。党内民主价值在充分表现的同时,包括无产阶级建设的经验积累及详细阐述,也表明了新时期创新精神成为共产党建设的推动力量。党内民主是关乎国家未来方向和命运的大事,面对新情况,共产党注重制度上的创新,明确了具体的发展思路,要求不断拓宽党内民主渠道,从机制上保证和促进民主发展。十六大报告中,指导思想要求我们首先保证党员的民主利益,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要坚持不断健全党的代表大会制度;要不断完善委员会制度,以保证决策的科学民主化;还要健全党内外的监督制度,使各种监督体系有机结合,逐步构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监督系统。值得注意的是,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在发展中是互动共进的,在共产党执政过程中它们从来也没有截然分开过,二者在互相推动中共同发展。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表明要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放弃创新改革的精神,全力发展党内民主。刘少奇曾指出“要发挥全党的积极性,就必须实现党内生活的民主化”。③身为拥有八千万党员的大党,民主建设最后会通过执政能力来体现,执政能力并不是虚无缥缈的概念,而是通过科学、民主和依法执政体现出来的。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党员主体”概念被提了出来,党员主体地位得到尊重,民主权利得到保障是此时期党的民主理论取得的新成就。党内民主意识增强的关键在于尊重并坚持党员主体地位,只有营造出党内和谐的工作环境才能进一步推动民主发展。
民主理论的研究现状和背景。当前提出和形成的民主建设理论与实践具备一定的科学性及创新性,受到了国内外专业人士的高度关注。相关内容的学术研究成果较为丰硕,其中很多还提出了科学的民主政治理论,非常值得业界人员的学习借鉴。虽然现有的研究已经为党内民主建设提供了很多有益经验,但是总的来看,学术界的这些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共产党党内民主的研究大多都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和深度。与党内建设的历史贡献和重视程度相比,这些研究成果明显显得不足。
新时期党内民主理论的发展方向探索
面对新世纪新阶段,所处的环境与之前的历史状态相比完全不同,社会文明的进步使得人们对党内民主发展提出了更高质量的要求。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应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注重于新的发展和创造性的实践。一个民族或社会要想不断发展进步,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要素便是思想理论的前进。怎样才能更好地推进党内民主理论的发展,以便更深层次地在实践中指导党的行动,是目前和未来一个时期内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所要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和挑战。
注重党员的民主素质。共产党的党内民主理论是紧跟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而进行拓展、丰富及完善的。在党内民主理论的发展中,党员身为党的主体,一定是推进共产党民主历程的主要载体。共产党的党内民主理论虽然在改革开放之后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党员的整体民主素质呈现出一片良好的发展态势,但这仍与其党内民主发展的要求存在着很大差距,总的来说,党员们的民主素质还较低。所以,为了更好地健全执政党内关于民主的理论体系,为了培养党内民主理论发展的主体力量,首要任务就是将党员民主素质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这将会是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进行民主前景展望的主攻方向。
其一要使党员民主权利得到良好保障。一方面,经过学习后的党员民主素质必然会得以明显提高,积极性被调到起来;另一方面,如果想让他们真正地成为推动党内民主理论发展的主体,就应该使党员的民主权利得以保障和实现。中共十七大报告强调“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充分发挥党员在党内民主生活中的主体作用”,④又强调了要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和主体地位。由此可以看出,党员民主权利和主体地位的保障是由党的任务、性质和宗旨确定的,也是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
第一,要使党员的主体地位得以尊重。激发党员的主人翁意识,不断加强其主体意识教育,进行多层次的民主意识和素养培养,使党员以主人翁的身份积极参与到党内各项事务中去,让共产党员真正成为促进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发展的主体力量。
第二,完善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规章制度。各地应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修改没有真正保卫民主权利的条文规定,加紧制定新的规章条例。
第三,增大党务的公开范围,创造出积极讨论民主的优良气氛。除却涉及党和国家的重大机密,最大限度地将党务公开,充分实现党员的知情权。创新党务公开的形式,提高其灵活性,鼓励各级党组织主动提出意见,保持消息畅通,实现党内和谐带动社会和谐。
第四,健全和创新党内选举、监督制度。为使真正代表群众利益的候选人被选到党的队伍中来,应不断完善后选人提名方式,逐渐实行公开推荐的方法。此外还应加大对侵犯党员民主权利案件的惩罚力度。
其二要利用多种方式提高党员民主素质。首先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民主观学习,它是高素质党员必备的理论基础,真正领会这一精神实质才能深入学习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消除各种影响党内民主发展的思想。其次,需按照民主原则不断加强和巩固党员的民主意识,甚至能够使其主动监督领导干部的言行,敢于同一切腐败现象做斗争。再者,要引导众多党员积极参与党内的民主实践活动,踊跃参与民主生活,学会用民主的方式处理问题。
梳理党内权力关系。按照马克思主义党内民主理论的精神指示,党的权力机关是党代会,执行机关是党的中央委员会和各级委员会,党的代表大会实行年会制的形式。新时期以来,对党代会年会制和常任制实行的呼声越来越高,并在中共十六大以后积极地扩大展开试验点。将党内的权力关系理顺,首先要实现党代会常任制的实行。共产党以前的执政历史中没能保持党代会的年会制制度,虽然曾经提出过但后来中断了。如今,党代会常任制已经进行了多年的试点试验,其实施范围也到了应被适当进行扩大的阶段。这样的制度要求纪律检查委员和党委会每年都向党代会汇报工作,接受批评,这样纪委的监督力度才能更加有效。其次,进行职权代理方面的改革。代行职权问题所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代行者的权威被弱化,现阶段应该明确各部门的职责界限,消除代行职权的现象。最后,要实行开会办法的改革。党委会及党代会会议的组织安排应当设立专门的机构进行负责,会议的材料和议题必须提前送到委员手中,会议的表决要建立在对议题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表决应当公正公开,结果现场宣布,整个过程也应当具有一定的公开性。
创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路径。“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为党内民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是党内民主探索实践的一条基本经验。”⑤近年来,党内民主理论创新的突出特点就在于,通过实践经验的概括形成新的理论,并用此来指导党内民主实践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使民主的进步发展取得了累累硕果。新形势下,我们要更加积极思索创新理论与实践的多种结合方式,使其能适应社会发展,在新的历史阶段发挥出更好的作用。在共产党党内民主的前进过程中,就有干部由党员直选的成功案例,事实也证明,直选的干部更关心人民群众利益,更关注民生。中共十七大关于党章的修改,就拓宽了我们选人用人的视野。在基层党组织选举中普遍实现了群众、党员及上级推荐相结合的方法,这就使得领导班子候选人的提名方式民主化,加强了领导班子的建设,也有利于为基层领导选举的民主化探索留出足够的发展空间。中共十七大也曾明确提出推行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实行票决制的要求,各地区为贯彻中央精神,在十七大后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推行票决制的具体条例规定。各种创新实践本身证明,离开党的正确理论推动和指导,离开广泛参与的民主思想基础,没有科学的研究方法,势必不会产生任何有价值的成果。同样,理论若是离开了科学的实践内容,也只会是纸上谈兵,社会文明毫无进展。随着党内民主的不断完善和实现,“家长制”、“一言堂”的做派现象必将逐渐和全部的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人民的创新精神和党内民主制度的施行。
思索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关联。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党内民主的正确实施无疑会带动人民民主的发展。反过来我们应当思索,人民民主如果能够得到良好的实现,对党内民主是否会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呢,答案是肯定的。首先我们应当完善党的纯洁性,改进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引导和保障人民依法有序地行使权力。以党的民主理论建设带动人民民主发展,并最终实现互动和推进作用。我们应该正视二者的关系并大力推进民主进程的统一。坚持理论武装工作,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始终坚定依法治国,以此来提供坚强、有力、可靠和良好的思想作风及制度保障。
结语
历经90多年的实践历程,党内民主理论的重要性在党的领导集体的意识形态中,占据越来越高的地位。党内民主作为党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利于不断调动党员投身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又是增强党内活力的必然要求,有其存在的历史必然性。今后既要努力坚持党的一系列科学民主理论,又要根据时代的发展态势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形成更为系统的理论体系;要分析目前民主现状,探寻其不足的形成原因,不断总结各阶段民主发展的历史经验与不足,并提出一些新时期党内民主发展的对策和研究方法,从而不断推进党内民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发展和完善。
(作者为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本文系泰州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度科研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TZYKY-15-22)
【注释】
①王习贤:“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建设的基本经验”,《湖南行政学院学报》(双月刊),2011年第6期,第73~75页。
②熊光清:“列寧对社会主义民主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3年第2期,第9~13页。
③石劲松,张保和:“论刘少奇的党内民主理论”,《学术论坛》,2011年第34期,第9~12页。
④胡锦涛:“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9年9月15日。
⑤崔凤山:“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建设的历史回顾与前景展望”,《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1年27期,第15~19页。
责编/张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