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康
在指导全局战略意义上来讲,“四个全面”显然是基于不同视角然后提高、形成的一个系统化的认识和设计框架。我认为如果从服务“四个全面”结合在一起的中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克服中等收入陷阱威胁进而对接中国梦这样一个通盘全局战略的要求来看,审计的切入点就是要通过自己有独立性的特定的审计权的运用,来摸清真实情况——这是非常关键的,学理上来说,这首先是减少所谓的信息不对称。在授权之后,审计的权力和接触一线真实信息的权能,比其他部门强大得多,可以在摸清真实情况方面做别人做不了的事情。
这样一个审计功能解决的是什么?就是我们所说的实事求是。首先要问真实情况到底怎么样,以求最大限度、最大可能性地接近真实的情况。这个角度切入之后,后面跟着的原因分析,就能合乎逻辑地引申出来。审计这个功能,必然引出对监督制约体系和科学决策体系的实际支撑作用。如果能够最大限度减少信息不对称,知道实际情况是怎么样的,后面自然跟着的是监督制约就出来了。在行使审计权、把情况摸清的情况下,首先是政权体系里的其他相关部门,一直到最高决策层,可以得到有力的科学决策支持,并可适当把信息向社会披露,促进规范的公共选择,使民众积极参与,使质询、监督、针对实际情况与问题去考虑改进形成递进关系。当然这里面首先是从最高决策层来说,在审计信息的支持之下,可以明显提高决策水平和领导效力。
再往下,通过审计配合“四个全面”,必然有重点。有重点地摸清真实情况,了解“是怎样”,再进一步考虑“应该怎样”之后,还有一个绩效取向的追求要匹配上来。实际的情况非常复杂,把具体情况摆出来以后,在应该怎么样方面,也是见仁见智。因此,应该综合形成一个以绩效为取向的提高总体科学决策水平的过程,而审计应该始终参与,即从“合规审计”上升为“绩效审计”。审计本来就在第一线了解情况,要利用自己的审计权,一直参与这个过程,从合规与否推到绩效如何的水平上。这个过程对于审计来说,比对于其他部门有更高层面的挑战和要求。
再往下,在中国社会转轨期,大家都在从“是怎样”到考虑“应该怎样”,而“应该怎样”问题更为综合、全面、复杂,包括解决绩效怎么样的问题。有一个始终存在的矛盾纠结,就是对“发展中规范”和“规范中发展”,到底怎么把握。从这个角度来说,可能有一个需在哲理上明确的命题:审计监督要始终把握好发展中规范和规范中发展这个复杂的矛盾关系。这在当下的改革上也十分明显。总得给改革应有的弹性的创新探索空间。如果审计系统在哲理上能够比较好地把握这个原则,具体事情不能说每个都做得特别精细到位,但是能够给出一个更好的、总体来说配合中国现代化过程的能动作用。相对看不太准的事情,要更多强调创新,即首先是强调发展中规范。比如互联网金融,对这个概念有很多争议,但我觉得第一个视角要给它一个发展空间,允许发展中规范;相对看准了的事情,则更强调规范中发展,是一个能动创新、互动结合的过程。在这样一个思维之下,我觉得应更强调审计部门的作用在已经有的体制框架之下,怎么样更好体现它应有的独立性,发挥在审计工作中间抓重点、推动全局这种支持的作用,以及催化各方面的互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