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们这些就职于非跨国公司的外国人来说,二次创业的可能性已经越来越小了。
从身着便服坐在办公桌前,到西装革履出现在绿色幕布前,最近我尝试了一个新的工作角色——全媒体视频节目《老外聊两会》的主持人。我们与外国嘉宾一起讨论今年全国两会的热点话题,聊聊他们的中国故事。
“中国足球”那一集,我采访了英国资深球迷丹尼斯。录完之后,我把现场工作照拿给我的美国妻子看。绿色的幕布显得格外耀眼,她的第一反应是“哇,好酷”。我微微一笑,一如往常的淡定。但当我提笔写这篇文章时,才发觉这的确是一次很酷的上镜。当然,我没法跟美国电视新闻界大咖汤姆·布罗考相比,但我可以聊聊我的“中国机遇”。
20多岁的时候,我在韩国住了六年,工作是英语外教,当时许多外国人都做这一行。后来,我对这个行业开始厌倦了。我尝试找其他的工作,但发现非常困难。韩国人对外国人有很强的排斥心理,他们生怕工作机会被外国人抢走。
后来,基于对写作的热爱,我决定投身新闻行业。以前从来没想过会做传媒,大学期间,我学的都是“实用功利”的商业学科,完全忽视了笔杆子。当我做出这一决定时,我来到了中国。我有机会来到清华大学读新闻专业研究生(中国正积极推进来华留学生教育),毕业后,又来到一家媒体单位工作(外语媒体多是有官方背景的)。由此,在30岁出头的年纪,我在中国实现了自己的传媒梦想。
我的妻子也有类似的成长经历,但她的故事要精彩得多。她的专业是政治学(拉美研究方向)和西班牙语,初来中国时,发觉没有什么用武之地。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幼儿园的英语教师。之后,她发现自己对教育行业有浓厚的兴趣。她开始慢慢参与课程设计。现在,我的妻子已经是一家在线教育机构的高层管理人员。
不过,现在,想要在中国闯出一片天,并不太容易,竞争压力甚至要比原来大得多:一些外国年轻人来华工作,不看重薪水,只是为了增加自己的阅历;许多华裔美国人或者“海归”的中文水平好,语言成为他们的优势;中国政府鼓励年轻人创业,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如果你想找一家外国公司历练自己,提升自身价值,也不太容易,因为现在的公司看重中国的消费潜力,他们在华注重的是销售,而不是研发。
这些新情况反映了中国的就业市场正在发生变化。对于我们这些就职于非跨国公司的外国人来说,二次创业的可能性已经越来越小了。这或许意味着我在中国的职业生涯已接近尾声,但是生活就是这样。在亚洲生活了十多年之后,我的生活应该翻开新的一页。
初来中国时我是稚嫩的,有些不知所措。当要离开时,我已不再年轻,多了几分睿智,知道自己的热情和理想。那时的我,不知是否会在新闻行业有所建树,但心里已种下梦想的种子。旅程的真正意义在于享受其过程,而不是到达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