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岩
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
厉以宁:经济发展靠大众创新驱动
中国经济虽然面临下行压力,但总的来说发展平稳,稳中有进。“稳”的主要标志是,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增速稳,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3.6万亿元,比上一年增长7.4%,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所以我们依然要有信心。经济发展不要忘记经济学规律,基数越大,增长越难。过去我们习惯靠数量规模的扩大和投资的驱动,而新常态下需要靠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的配合。今后经济增长靠什么?要靠广大人民的创新精神、创业活动。因此,今后经济发展的动力来自人民的创造力。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
林毅夫:发挥出中国经济8%的潜力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下行,过去令中国快速增长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会逐渐失去比较优势。不过,从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的后发优势来看,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仍有8%的增长潜力,要发挥出增长潜力,需要有好的外部和内部条件。外部经济发展得比较好,出口会增加得比较快,经济增长就会比较接近8%。而内部要把8%的潜力发挥出来,就需要投资和新兴产业拉动。经济发展的关键是有一个有效的市场和一个有作为的政府,如果这两只手都能发挥好作用,我国在8%的增长潜力下,完全有可能实现7%左右的增长。
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
辜胜阻:“双引擎”推动中国经济列车稳步前行
中国的经济要从高速度的增长转向中高速的增长,与此相适应的就是我们的经济结构也要发生变化,我们的产业发展水平要从低端走向中高端,要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提高GDP的质量,提高我们的效益。另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双引擎”,一方面要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另一方面要通过创业和创新打造一个新的引擎。传统引擎和新引擎两个引擎,推动整个中国经济列车稳步前行,通过这两个引擎让我们对中国经济的未来有信心。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
陈锡文:“三农”问题的突出挑战
当前的农业农村,最突出的就是三个问题:第一,农业的生产成本不断上升,价格不断上升。第二,主要大宗农产品价格现在已经高于国际市场。第三,长期以来,人多地少,为了吃饱饭不得不追求粮食产量,对于农业资源造成太大压力,各种各样的农产品对农村环境又造成了问题。解决这三个问题才能保持农村农业发展,所以必须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具体来讲就是要实现三个更加,即农业要更强,农民要更富,农村要更美。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党组书记
李毅中:工业面临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
整体上看,我国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工业面临着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问题。“中国制造2025”是升级版的“中国制造”,一是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二是由低成本竞争优势向质量效益竞争优势转变,三是由资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的粗放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四是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关键是靠科技、产品、管理、产业组织、商业模式等方面的创新。通过创新使制造业智能化、数字化,从而提高生产工具的效率和效能。同时,工业界要进一步节能减排,调整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把欠的账补上。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银监会特邀顾问,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
杨凯生:中国银行业有能力抵御新风险
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比例是1.25%,而一些世界级大银行的平均不良率是3.96%。目前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确实比过去有所上升,但是相对于银行的整体资产来说,不良率还是比较低的,同时它们抵御未来可能出现新的风险的能力还是强的。和国际同行业相比,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质量水平仍然是良好的。更重要的是,中国资本充足,核心资本比率是超过10%的,这在国际同行中又是领先的。在这样的情况下,看空中国银行业似乎不必要,唱空中国银行业更没有什么道理。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副院长
谢克昌:占领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制高点
建设全面的能源安全保障,要经过长期努力,近期需要把能源环境安全放到更重要的地位,着重解决能源清洁化问题,保证合理的能源需求增长。要把解决能源开发利用造成的生态问题提升到战略高度,从科技、政策、体制等几方面推进可再生能源(含水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垃圾资源化利用、地热、海洋能)和核电等非化石能源的稳步发展,显著增加它们在我国一次能源中的比重,占领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制高点。这是我国能源长远竞争力的核心,也是我国能源安全的长远大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