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玉凯
“四个全面”的提出表明,党和国家领导人决心通过“二次改革”打造现代化国家和现代化政府,进而先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建成中等发达国家的目标。
“四个全面”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的高度而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明确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也是现阶段各项事业改革发展的基本遵循。
“四个全面”的形成轨迹
从《人民日报》2月25日起四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到今年全国两会热议、学习“四个全面”,“四个全面”无疑是当前政治生活中的最热词汇。
从时间轴来看,“四个全面”是在不同高层会议场合逐步提出的。2012年11月,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2014年10月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2014年10月8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提出全面推进从严治党。
2014年11月,习近平到福建考察调研时提出了“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三个全面”。2014年12月在江苏调研时则将“三个全面”上升到了“四个全面”,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新增了“全面从严治党”。
这是在公开报道中,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把“四个全面”并提。由此,“三个全面”进一步上升成了“四个全面”。所以,虽然此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就这“四个全面”作出过一系列的重要论述,但第一次将“四个全面”并提,意义深远。
必须进行“二次改革”
1978年改革开放到十八大召开前的30多年里,中国经济的平均增速达到9.8%。如果说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是“一次改革”,那么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全面深化改革可以称之为“二次改革”。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走完了发达国家100多年的进程,其发展速度、成就都是举世瞩目的,但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负面问题也越来越明显。
从经济发展模式的大背景来看,低成本出口战略,以金融危机爆发为标志,难以为继;低端产业主导的经济结构难以为继;资源和环境的传统使用方式难以为继;社会分配不公引发的问题使社会稳定的大局难以为继。因此,必须要进行“二次改革”。
从“二次改革”的内容来看,主要是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六个方面。尽管在整体布局上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但如果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是实现不了的。要实现创新社会,就需要政治体制的高端改革和下端改革并举,同时还要创新社会治理模式。
实现改革目标的保障
“二次改革”的最大特点就是改革进入深水区,改革要啃硬骨头,要涉险滩。在距离十八大提出的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仅有五年的情况下,“四个全面”的提出不仅为“第一个一百年”目标(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提供了支持,也将对“第二个一百年”目标(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现发挥作用。
中国在“二次改革”中的目标很清楚,就是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动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一目标的实现具体包括五块体系和五种能力的现代化。五块体系分别是法治体系、国家制度体系、国家组织体系、国家政策体系以及价值体系的现代化;五种能力则是指决策能力、执行能力、驾驭市场经济能力、应对危机能力和行政能力。
“四个全面”的提出表明,党和国家领导人决心通过“二次改革”打造现代化国家和现代化政府,进而先后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建成中等发达国家的目标。而“一次改革”与“二次改革”的最大区别,也就在于前者以经济体制改革为轴,后者除了注重经济体制改革,也要注重政治体制改革。
目前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放在行政体制改革上,除此之外,政治体制改革还应包括“政治体制的高端改革”,建立宪法的权威,完善政党政治,构建社会主义民主,构建社会主义法治。从政治体制的上端进行相应的改革措施,才能避免行政体制下端改革措施进行到一定程度后难以继续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