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凯
【摘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想真正保持竞争力,一定要坚持原创,做出深度、独特的报道。而卧底报道,已被公认为深度、独特报道的典型代表。可相比较其它报道,卧底报道很少见且写作难度大。在此,笔者剖析了《新安晚报》2013年经典的卧底传销报道案例,试图分析卧底报道的技巧和效果。
【关键词】记者卧底平面媒体隐性采访
一、维护公众利益是记者卧底的前提
卧底采访报道属于隐性采访范畴。所谓隐性采访,一般指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的身份,以体验的方式或者其他方式,不公开猎取已经发生或者正在发生又不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方式。《新安晚报》2013年卧底传销报道,其影响力一直持续至今,其成为安徽卧底采访的一个经典案例。
笔者认为,在卧底采访开展之前,研究其动机至关重要。
2013年4月份,一名爆料者专门从南京来到了新安晚报,请求记者帮忙解救他的爱人。爆料者的爱人被一个号称是“富人俱乐部”的组织骗到了安徽合肥,该组织声称是在搞“资本运作”,爆料者爱人深陷其中,不想回家。爆料者认为,通过他初步观察,这个组织和传销很类似。
按照国家关于传销的定义,是指组织者或者经营者发展人员,通过对被发展人员以其直接或者间接发展的人员数量或者销售业绩为依据计算和给付报酬,或者要求被发展人员以交纳一定费用为条件取得加入资格等方式牟取非法利益。国家关于传销的定义中,传销一般是实物传销。可在和爆料者的交流中,记者发现,他说的传销已经“变异”了,该组织进行的是虚拟的资本运作。而该组织不接纳外人,靠亲戚推荐,所以如果按照平常的方式采访,很难弄清其本质。
因为传销扰乱经济秩序,影响社会的稳定,一直为市民所深恶痛绝。弄清爆料者描述的组织是否是传销,这种卧底方式是维护公共利益的。于是,在当年4月份,记者进行了卧底。
二、卧底前记者要和爆料人精心沟通
“富人俱乐部”组织仍然像传销组织一样,靠发展熟人下线的方式拉人进入。爆料者决定,先进入组织,再拉记者进入。爆料人进入疑似传销组织后,就毫无音讯。
爆料人身临险境无法联系,记者不能闲着。在这期间,记者查阅了关于传销的各种材料,想以一个工厂员工的身份进入传销窝点。在一周之后,爆料人给记者发了一个简单的短信,让记者装成马鞍山一家液压扳手厂的工人,经过他的介绍,要来合肥考察“富人俱乐部”。于是,记者连夜查阅了爆料人所提供的液压扳手厂的材料,细致到该厂的每个员工姓名。
第二日,记者来到了约定的接头地点,爆料人事先通气——他在向该组织汇报基本信息时,汇报了记者的真名。事先的通气让记者知道一个危险的存在,该组织只要输入真名,就有认出记者身份的可能。于是,经过事先沟通,爆料人一口咬定,记者是其工友,在液压扳手厂已经工作5年了。在前去组织的路上,记者将家乡的一些风俗,告诉了爆料人。
事先的沟通有了效果,进入这一组织之后,一连两天该组织头目一直在盘问记者的信息。记者靠着一口家乡话,证明自己不是合肥人,再加上爆料人的帮衬,终于避过了层层的盘问。这一阶段的成功,为揭示该组织的本质,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在保护自己的前提下尽量采集证据
卧底的两个难题,就是保护自己以及采集证据。
在非法行业中,卧底记者一旦被对方识破真实的身份和目的,必然会引起一场风波。同时,非法行业的证据一般很隐蔽,较难采集到。以《城市信报》为例,该报卧底记者在回忆各自卧底经历时,其无一例外都表示,暗访的高风险,暗访技巧成为卧底报道的一个关键部分。“几乎每一个支持隐身报道的人都同意这一技巧需要有安全措施配合,而且它应当只是调查的一个组成部分。”
新安晚报记者进入该组织之后,发现该组织会带着新人,到不同的小区居室内听课。在授课时,记者身边都有1—2个人监视着,想现场采集证据,是很难的。并且,现场培训人在讲完课之后,会谨慎地将讲课笔记毁灭掉,现场不会留一丝一毫的证据。一般卧底记者采集证据,会采用摄像、录音等器材,可是在对方严密监控下,这些器材容易暴露。
如何在保护自己的前提下采集好证据?记者想了一个办法:起初,记者在监控人的陪伴下,不采集任何证据。和监控人相处熟悉后,其的监视行为放松了。记者将录音笔放在鞋子里面,这样授课人完整的授课内容,都被采集到了。随后,因为监控人与记者相处融洽了,其允许记者在听课间隙上卫生间。这样,记者能将授课人现场写的笔记带到卫生间“温习”,并用手机拍摄下来。
四、耐心卧底终于揭示非法组织本质
有些暗访记者到一些非法组织内呆的时间较短就离开,那样卧底报道的力量无形中会打折扣。
因此,卧底报道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卧底记者要有充分的耐心。如果记者在爆料人所描述的“富人俱乐部”里呆一两天就想撤出,那就很难揭示出这个组织究竟是不是“进化”的传销组织。于是,记者耐心地在该组织内卧底了5天,完整地听取了该组织的各种培训课程。
通过卧底,记者发现,该组织因为不进行实物传销,而且不是强制人员进入,所以其一直辩称不是“传销”,而是“自愿连锁经营”的“国家重点项目”,其经营的是“资本运作”。可是通过卧底,这个组织的本质被揭露了出来:该组织以“连锁营销”、“纯资本运作”的模式,不断发展亲戚朋友为下线,每个下线都要缴纳69800元费用。当亲友被骗到组织内,就会接受连续上课,让其误认为该组织是能“赚大钱”的。通过系列的洗脑课程,接受培训的人很快会接受该组织的暗示,即投资69800元。他们不断发展下线,通过“五级三阶制”,很快就会成为该组织内的“老总”,最后赚1040万,成为高级商人。在后期课程里,授课人会带着下线参观很多建筑,他们介绍这些建筑有很多隐喻,表明政府在暗中支持这个行业。最后,该组织内的一些老总会开着豪车,穿金戴银地约见下线,下线看到老总的样子,一般会心甘情愿地入会。这一完整的洗脑课程显示,这一组织真是变异了的传销组织。
在卧底过程中,记者发现,这一组织在合肥已经非常普遍,其以独特的方式吸纳了大学生、公务员等各种社会阶层人员参加。如果不尽快将其真面目公之于众,其危害性会更大。
五、卧底报道一定要保证爆料人安全
卧底报道,一般都有爆料人爆料。例如轰动一时的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事件,就是福喜公司一名前员工爆料给上海电视台SMG电视新闻中心的。这名爆料人在给电视台爆料之前,曾经单独给该公司上级主管举报过公司肉质的问题,其反而被辞退了。很多爆料人信息泄露后所受的遭遇可以看出,在卧底报道中,一旦爆料信息被泄露,爆料人的事业和人身安全将受到极大影响。因此,如何保护爆料人的信息,这一点,无论从伦理还是从法律角度,对一个成熟的卧底记者来说,均非常重要。
通过5天的卧底,记者掌握了传销组织非法运作的证据链,开始谋划着要逃离该组织。可是,将记者介绍进传销的爆料人由于妻子及其家人都在传销组织内,他没法离开。如果在其离开之前,卧底报道就刊发出来,那爆料人的人身安全都没法保证了。
因此,记者以回家取钱为借口,逃离了传销组织。爆料人以寻找记者为由,劝服该组织头目,让其带着妻子家人安全离开。记者将爆料人一家送回老家后,才着手梳理卧底材料进行写作。
六、报道揭露出不为人知的社会现象
2013年4月25日,新安晚报以7个半版的篇幅,重磅推出《卧底传销五天四夜》,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顺应着广大读者所想知道的问题,该报陆续刊发《记者助“引路人”逃出传销魔窟》、《三小区驱散2500多传销人员》等连续报道,满足读者们的知情欲。不仅如此,通过卧底报道,政府部门发现,记者卧底的传销组织是一种新型的传销形式,该组织不再是国家传销法规内规定的实物传销组织,其内部组织以及传销形式,都刻意回避着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由于这种组织能规避国家法律法规,因此公安等部门在清查这种变异的传销组织,碰到了取证难、打击难等难题,这导致这种传销组织在合肥迅速发展。
本报卧底报道刊发后,合肥市展开传销组织大排查,据官方公布,一个惊人的社会现象浮现出来:合肥已经成为了全国传销的重灾区,合肥被国家工商总局、公安部确定为全国35个重点整治城市之一。2013年公安部公布的6大传销案件中,有5个均指向合肥。
七、卧底报道催生了打击传销制度创新
《卧底传销五天四夜》刊发之后,新安晚报刊发了一系列的追踪报道,一场规模空前的打击传销行动在全安徽省开展,合肥挨个清理传销窝点。仅一年的时间,合肥就清理了6111个传销窝点。安徽省领导也多次强调,要在全省范围内严厉打击传销。
政府部门不但重拳打击传销活动,而且推出了一系列的创新制度,从根本上治理传销。例如合肥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打击传销工作的意见》,在该《意见》中,合肥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将打击传销效果与政绩挂钩,其将打击传销工作纳入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目标体系,由市综治办牵头负责落实和考核,对领导不力、打击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实行“一票否决”。不但如此,该意见还完善了打击传销的长效机制,其明确房产部门要在全合肥市大力推进房屋备案登记制度,不给传销分子在住房上钻空子等等。
2013年新安晚报推出这篇卧底报道后,直至目前,打击传销仍然是媒体和市民关注的热点,其引出了上下一心的打击传销氛围,也推进了政府制度的建立、完善。康德曾经定义过一个“绝对律令”,它表明一个人应当按照你希望成为普遍原则的方式来行事。这要求一件事物的正当性,应以该事物能否普遍化为标准。而一篇严密、旨在揭露非法组织本质的卧底报道,其能反映百姓的普遍心声,因此其能产生很大的力量,推动政府制度的变革,甚至建立一个全新的制度。
参考文献
①邓晓旭,《从伦理学视角看新闻暗访的合理性》[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②李凯,《谈如何规避隐性采访的侵权“雷区”》[J].《新闻世界》,2011(6)
③乔新生,《记者能否卧底采访》[J].《青年记者》,2009(6)
(作者单位:新安晚报采访中心)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