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踩踏事件”留给我们什么?

2015-09-10 07:22张立栋
中国民商 2015年8期
关键词:次贷失灵信心

张立栋

若干年后,A股市场今夏的“踩踏事件”或许会被人当作“奇闻”而津津乐道。但现在不行——对大多数投资者而言,这次痛苦的体验还没有结束,目睹账户里真金白银迅速“蒸发”的同时,伴随他们的是焦灼的等待和无奈的叹息。

在A股二十年历史上,暴跌常有,但市场从未如此“反常”——千股涨停继而千股跌停;千股停牌让指数下跌不到三个点就平躺在跌停线上;三周时间,上市公司市值缩水3万亿美元??

当人们逐步走出“踩踏事件”阴影,平复心情的时候,很有必要回头看看,那些天市场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需要反思,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变化?

复盘那18天的A股,其意义应当超越股市本身。

首先,我们要思考传统监管智慧为何失灵?

可以说,这场“踩踏”事故中,监管部门一直在努力。他们尝试了各种手段,极端的说法是:“就差立法规定股票只能上涨不能下跌”。

但是,以往立竿见影的措施似乎在一夜之间失灵了。先是有降息和降准,此后放话引导社保基金入市、放松保证金交易限制、降低交易费等,市场还是纹丝不动。此后祭出“叫停IPO”、号召基金买入股票、央行承诺向中证金融公司提供无上限流动性支持这样超常规手段也无济于事。

市场不买账是为什么?

有人说是技术原因,认为是交易体制“漏洞”让惩罚场外配资的行为与期货、现货市场出现互为呼应的连锁抛售。

在我看来,制度设计可以解释部分抛售行为,但市场整体恐慌究其根本还在于信心与预期管理的缺失。

人们再次领悟到什么叫“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预期是影响资本定价的重要因素,股票行情与人们的预期有密切关系。而预期管理其实就是信心管理,它需要包括监管部门在内的各方共同努力。要想扭转预期,那么管理层的前后政策就必须保持一致性,相关部门之间的政策就必须做到明确而协调。此番市场之所以不买账,就在于在“救市”这个问题上相关部门态度摇摆,步调不一。在危机时刻,预期管理失去了应有的效力。

明确目标和路径,让人们知道政府的决心和目标并辅以坚定的行动才能够让市场恢复信心,保持活力。

美国政府应对次贷危机殷鉴不远。若美国政府在次贷危机一露头时就启动有力度的买断措施,而非一次投入少量资金的犹豫踯躅,就不会让小问题蔓延至不可收拾。

当然,我们也深知“救市”本身充满争议,其引发的道德风险不可小觑。但历史经验表明,巨大的系统性风险来临之时,一味让“市场自己做主”往往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这次A股“踩踏事件”留给我们的反思有很多,尤其重要的是,它发生在金融、资本市场改革“临门一脚”之时,更让我们认识到市场的脆弱性与监管制度的不足。市场各方需要拿出更多时间去复盘和反思,认真吸取经验教训,才没有白上这堂代价巨大的风险教育课。

猜你喜欢
次贷失灵信心
失灵的指南针
2020年一汽奔腾T99智能钥匙失灵
信心和山
Study Of ShiJie Control Thought
恢复信心比给猪刷脸更重要
“幸运拍”失灵了
KX5的耐心与信心
浅论固体废弃物治理的政府失灵
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蔓延和教训
透过金融危机看衍生品发展与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