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民钢
以科技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加强国防,改善人民生活,是我国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基本目标。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为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领头羊,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认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研发创新中心,首先应该确立明确的目标,并以政府文件的形式广为宣传,使其成为全体市民的共同认识和共同意志。
政府文件,是统一全民意志的重要手段。从目前世界上最为成熟的科技创新型国家——美国的发展形成来看,通过公布政府的政策文件,向国民宣示和宣传国家的科技创新方针和措施,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手段。
上世纪40年代,美国在二次大战结束时,马上由总统适时提出了科学在未来发展中的作用的问题,由此产生了著名的《科学永无止境(Science The Endless Frontier)》的报告,向全社会阐释了科学在美国未来发展中的作用,在精英层统一了思想和认识。
上世纪70年代末,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日本商品依仗其物美价廉的巨大优势大量替代了美国本土商品成为美国人心中的选择目标,对美国市场形成了强烈冲击。在不到十年时间内美国在世界制造业的份额由60%降至40%,消费类电子企业几乎失去了整个市场。高新技术产业如此,传统产业也如此。纺织业在1963年进口只占2%,到80年代末占50%。1955年在美国进口车只占总销售额的1%,1987年升至31%。一直雄踞世界工业之首的美国汽车工业受到日本廉价车和欧洲高档车的严重挑战,降至排行第三。钢铁、机床、化学制品、民用飞机等其他工业也都处于类似的境地。美国政府和学界检讨了当时美国的处境,政府适时发表了国情研究报告《美国制造》(Made in America),提出了美国必须不断发展高技术和技术创新来提高美国产业的国家竞争力,通过发展新兴行业来增加就业机会,对凝聚美国社会的共识,引领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上世纪80年代,面对日本和欧洲经济的发展和美国制造业的低落,美国将创新放在了振兴经济最根本的基础的地位。90年代克林顿政府成立后不久,第一次通过多个政府正式文件,包括《科学与国家利益》,对国家创新政策作了系统的说明。
上述这些都说明,政府对政策的宣示,在统一认识、认清目标、制定法规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上海建设中国未来最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之一,到目前为止,虽然2003年12月上海市委发布过《科教兴市行动纲领》,2006年发布过《上海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上海市人大2012年6月发布过《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发布关于促进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决定》,但对上海的建设目标的宣示显然不够具体明确,宣传显然不够广泛,上海市民对科技在上海发展中的作用,对上海的城市未来,都缺乏具体清晰认识,尚未形成全体市民的共同认知和共同意志。因此我们建议:
由上海市政府(具体由发改委和科委)牵头,组织研究科技创新在上海未来城市发展中的作用、科技推动上海发展的远期目标,根据上海新的科技发展战略目标,对原有的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进行重新梳理和调整,清晰表达上海未来的建设目标,对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过程中和最终达成目标时的上海城市形态有一个具体的、明确的设想:不仅有数值化的指标,更有切实具体的内容,包括拟在哪些科学研究或技术创新领域准备有重点的突破,形成什么样的科技发展结构,科技创新中心建成之时上海将成为怎样的一个城市,科技创新的发展达到什么样的高度,提出简单具体的口号,描绘大致清晰的图景,重新发布,并广加宣传,提升和统一全市上下对科学技术在未来中国发展中的作用和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义的认识,使之成为全民的共同意志和奋斗目标。 (作者系市人大代表,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