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翘楚陈萍

2015-09-10 07:22魏承思
南方人物周刊 2015年35期
关键词:浙商义乌市曙光

魏承思

从上海虹桥机场坐车去市区,离机场不远处可以看到一座高耸入云的双子塔建筑。只是最近才知道这座“东银中心”的主人是我的朋友陈萍。改革开放以来,浙商的足迹不但遍布全国,而且走向世界各地,成为当仁不让的华夏第一商帮,在欧洲则有“东方犹太人”之称。尽管陈萍不像马云、鲁冠球、宗庆后那样有名,但绝对是浙商中的翘楚。

初识陈萍是世纪初在上海长发花园南怀瑾先生的饭桌上。那天见到一位身材高大的客人,虽年过花甲,仍身姿挺拔,穿一身白色真丝中装,温文尔雅,看上去像个学者,怀师却介绍说是东银集团老板。他问我有没有听说过义乌的故事。我当然知道,浙江义乌的小商品行销全球,是联合国和世界银行认定的世界最大的小商品交易中心。义乌商人以“一分钱利润”的精神发家,创造了世界奇迹。怀师说,这位陈先生就是义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后来陆陆续续听陈萍讲述当年创业的故事,怀师还鼓励我说,写下来就是一部“浙江模式”的发展史。

作者(中)与陈萍(左)

陈萍是农家子弟,但自幼勤奋好学,1960年代初考入江西工业劳动大学地质系。临近毕业时因自然灾害学校停办而回到义乌老家务农。义乌三面群山环抱,土地贫瘠,以往一直是浙江的贫困地区。1977年,陈萍所在村的支部书记想办企业帮助村民脱贫。陈萍是当地惟一的大学生,书记就请他出山主其事,但当时有的只是一枚图章和80元资金。陈萍就这样办起了“曙光综合厂”。他告诉我:当时无资金、无厂房、无人才、无供销渠道,眼前一片漆黑。黑暗中的人最需要的是光明,就起名为“曙光”,因为什么都生产不了,就取个什么都能生产的厂名叫“综合厂”。接到什么订单就做什么活,哪怕只有一分钱的利润也要做。陈萍克服千难万险,使这家微不足道的村办厂3年后就成为全市最大的乡镇企业,产值超千万、超两千万、超亿元,连续13年缴税占义乌市财政收入的1/60,出口创汇占义乌市的50%以上,并培养大批技术和经商人才,被当地人称为义乌乡镇企业的“黄埔军校”。1990年陈萍开始第二次创业,到深圳投资80万元人民币创办威达服装公司,从内销发展到外销;从单一的服装生产,发展到进出口贸易;公司从义乌拓展到上海、深圳、香港和美国。第二年就创汇几千万美元,成为深圳市创汇大户和财政支柱企业。

到了2000年,丝绸行业不景气,义乌市领导见陈萍的企业逐步陷入困境,打算安排他出任“义乌小商品城”总经理,回报他多年来对当地发展的贡献。可是陈萍婉拒了市领导的好意,实行企业改制,只身来到上海经营房地产,创立东银集团。他对我说,“东银”是英文Dawning的译音,中文意思就是“曙光”。“第三次创业,我依然满怀信心,看到成功的曙光。”10年来,他以优质的产品和良好的信誉拿下了一个个房地产项目,业务范围逐步扩展到物业管理、金融投资、创新能源和教育网络公共平台等,企业资产达数十亿元。陈萍成为上海知名的民营企业家、义乌浙商的领军人物。

不久前,在东银中心和陈萍喝酒聊天。和他相识十多年,这还是第一次。在富丽堂皇的大堂里,一副对联格外引人注目。上联“億则屡中”出自《论语》,是孔子对弟子子贡的评语,意思是说他每次都能把握商机而取得成功。这不正是陈萍的自我写照吗?他三次创业几乎都是白手起家,都富有传奇色彩,而且都取得巨大成功。创业路上,虽然面临种种困境,甚至濒临绝境,但“筚路蓝缕,天道能酬勤”,陈萍依靠自身的智慧、勤奋以及诚信,化险为夷,可以说是每一步都踏准了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节奏,确实当得起“億则屡中”。下联 “利用厚生”是怀师替他从《尚书·大禹谟》里择取的,意思是赚钱难,花钱更难,要把赚到的钱好好利用,这样的企业家才是真正成功的企业家。

陈萍成功后,对家乡的公益事业、基础教育、造桥铺路、寺庙修缮、救助孤寡以及各地的救灾解困都慷慨解囊。近年还在上海海洋大学设立东银教育发展基金,鼓励品学兼优的大学生;支持上海理工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所的运行。夜阑酒酣,他放了亲自作词的《东银之歌》:“扬帆万里商海冲浪,聚财行善再创辉煌。”我期待著陈萍兄再创新的辉煌。

猜你喜欢
浙商义乌市曙光
曙光
义乌市廿三里街道社区学院
浙商理念挖掘开发晋商资源
杨曙光作品
曙光
充电桩行业扭亏曙光初现?
从新闻报道看“浙商”——《当代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研究》评读
新时代浙商走向新天地
义乌市教师优秀作品选登
义乌市美术教师新作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