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K
是摘星大厨侯布匈(Joël Robuchon)吗?话说他主理的餐厅摘星已经超过28颗。
是美食爱好者么?吃货美女肖莹莹,吃过的米其林餐厅星星数已破百,一吃之下还与朋友合著了本《吃了几颗星:欧洲米其林餐厅之旅》。
是狂热的摘星迷詹益昌么?专业吃“星”19年,成为人们口中的“台湾米其林星星王子”着迷到开了个“异数风格旅行社”,自己组团带团友前往各地品尝美食,“每次三四个米其林餐厅的量。”
是米其林美食指南的评委们。
试想想,一年里有9个月(一般是1-9月份,因为10-12月份会进行最终评选和讨论,以及校对印刷)都在不同的餐厅里进行品尝和测评,大约是250个餐厅,每天一家。他们不仅局限于美国五个城市,还可能去日本的六七个城市,还有港澳地区,以及根据地欧洲一大拨国家。光是一个可能获得米其林美食指南三星推荐的餐厅,评委们前往试餐测评的数量就有15次(而据说这次的香港四季酒店中餐厅龙景轩就被试餐17次)。
这恐怕不只是一个数学问题,而且还是拉仇恨的伪命题。每天造访不同餐厅,吃吃喝喝,拍拍照写下感受,就能品尝到美味佳肴,关键是签单一刻还是“刷我滴卡”。这似乎是天底下最讨好的工作,没有之一。
然而这个差事好当么?
就拿刚公布的《米其林指南 香港 澳门2015》来说,房间又有一堆人替香港半岛酒店打抱不平—都多少年了,整7年了,这个“犯太岁”的厄运还没完!
是的,作为香港传奇地标以及上流人群的聚集地,香港半岛酒店旗下的包括中餐厅嘉麟楼、欧陆餐厅Felix在内的任何一家餐厅至今也没有获得过一星或以上推荐。
这又让人不由得质疑起米其林美食指南的公允性。
坊间传闻,有一部分卧底评委对嘉麟楼非常失望,认为香港半岛酒店的气氛已多于美食,有喧宾夺主的态势,这同样也发生在Gaddi’s和Felix身上—你可以感受到装修设计上的出彩,但同时也让人分散了对美食本身的关注。美食专栏作者经文婷曾透露,“实际上我第一次去Felix餐厅完全就是因为菲利普·斯塔克(Philipe Starck)在设计上的名气,吃了什么,完全没留意。”当然她也不否定Felix主厨Yoshiharu Kaji对于色彩运用和摆盘的独具心思,“但我觉得没有太大突破,也许在我心目中需要‘突破’到配得上菲利普·斯塔克的设计,才算是真正成功吧。”
听到问题,半岛酒店集团市场推广部副总裁郑兆伟反问我:“东京半岛酒店的起风台不也获得米其林一星么?一星两星的最好了,压力没那么大。再说,我们平常心对待,全球又不只得一本美食指南。”
事实上,无论是《时代》对匿名评委的采访,或是《米其林指南》国际总监米高·艾利斯(Michael Ellis)在采访中,也不约而同指出过,《米其林指南》的评价系统更像是一套严谨的科学分析方法,“创新固然重要,但这种创新是否能够在菜品中得到平衡体现,会不会过度夸大,都是我们考虑的问题,而不仅仅是像普通吃客光凭直观口感而断定‘好不好吃’,这点在评价体系里是不存在的。”米高·艾利斯补充,“我们强调需要有尝一口就知道原料新鲜程度的天才,而非一个吃货。”
这就是被誉为“美食圣经”的《米其林指南》,任人吐槽任人分享,依旧执拗地做着法国人才有的浪漫(和散漫)之事,诞生95年来,它在24个国家发布美食指南,售出200万本,而这个数字仅是全部米其林旗下指南书籍的1/15。趁着《中国自驾旅游指南》在2014年的发布,久未发声的米其林有松口的迹象,大有进入中国美食市场的野心和势头。按照米其林中国区总裁万能毅(Philippe Verneuil)的话说,就是“时机快要到了。”
所以进入咱们家了,不妨扪心自问,够格儿做美食评委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