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勇
摘 要: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近些年来发生了很大改变,随着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融合,课堂变得越来越生动,也越来越自主,随着课堂教学模式越来越多样化,教师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能力。
关键词:新课改;农村高中;课堂教学模式;“3+1”适性课堂;多元智能;因材施教
随着课改的推进和深化,我校在原有的“分层教学管理细则”与“九点补充意见”的基础上,在“适性发展、和而不同”的办学理念指导下,为了体现“做·学合一,技·能合一”的双合一特色目标,进一步明确“适性课堂”教学要求,始终从学生的终身发展需要出发,教师的教育教学要能适合、适应学生的特点、特质的需求,要因人而异,让学生各有所得、各成其才,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讲堂变学堂,让教育回归生本,从“知识传授型课堂”向“自主合作探究型课堂”转变。教师积极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3+1”适性课堂教学模式。
一、“3+1”适性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探讨
1.在新课改背景下解读“3+1”适性课堂教学模式
“3+1”适性课堂模式是指从学习者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认识规律出发,在教师的有限指导下,学生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它包括:
(1)“3”个“三”:
①三自:自主预习、自主参与、自主反思。主要从学生层面提出要求,体现自主性。由于分层导学案的设计和实施,学生的预习是自主的,自主选择预习内容和层次;由于课堂主要以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的形式开展小组活动、讨论、评价或操作,学生的课堂参与是自主的,自主选择参与方式;由于课堂强调学生利用10分钟的留白进行整理、消化当堂所学内容,学生的反思是自主的,自主选择分层练习和评价。
②三多:多维导学、多元活动、多层作业,主要从教师层面提出要求,体现多样性。以学生为中心,拟定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学习期望,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资源、情境、工具、支架等,引发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反应的多维导学。重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向交流”,帮助学生在发散思维的过程中不仅关注流畅性,还关注变通性、独创性,也倡导运用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开展学习,尊重多元学习风格和潜能,设计多元的学习活动,同时也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对学习内容进行讨论。
③三环:导·学、做·议、理·悟,主要从上课环节层面提出要求,体现操作性。
导·学: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设置适合学生的学习目标,生成本课题的重、难点,由目标导入和任务驱动。教师自编导学案,紧扣目标任务,科学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对学习内容进行讨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做·议:以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的形式,针对导学案中的学习内容开展小组活动、讨论、评价或操作。理科以试卷、练习的形式检测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文科以口头表达或书面表达形式进行练习。
理·悟:利用10分钟的留白,学生整理、消化当堂所学内容,教师随时答疑,师生共解疑难,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感悟的提炼,逐步建构知识体系。
(2)“1”个“一”:
一评:从以下“九度”开展多维的效度评价,体现针对性。
①针对学生的“三自”:从学生学习参与度、学习方式自主度和合作学习有效度三个维度进行评价。
②针对教师的“三多”:从师生关系融洽度、学情掌握准确度和体系构建清晰度三个维度进行评价。
③针对课堂的“三环”:从学习目标适切度、练习设计层级度和拓展延伸合适度三个维度进行评价。
2.“3+1”适性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1)多元智能理论:学校在发展学生各方面智能的同时,必须留意每个学生某些方面的智能特别突出;而当学生未能在其他方面追上进度时,要引导学生运用其强项学习,而不是让学生因此受到责罚。
(2)因材施教原则:所谓因材施教,是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获得最佳的发展。
二、“3+1”适性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
1.“自主预习”环节
在这一环节,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设置适合学生的学习目标,生成本课题的重、难点,由目标导入和任务驱动。教师自编导学案,紧扣目标任务,科学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由于分层导学案的设计和实施,学生的预习是自主的,体现自主性。
2.“交流探究”环节
在这一环节,学生提出观点与困惑,提出异议和可能解决困惑的方法,教师作方法和知识能力迁移方面的指导。
3.“规律小结”环节
通过探究交流合作,小结出本堂课所形成的物理规律或方法。并将其纳入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去,对知识进行补充建构。
综上所述,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应该多方位改革、创新。在经验教训中总结,不断发展教育上的创新精神,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将现代教育理念与科学技术相结合,以充分调动老师和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在学习的基础之上,培养各种探索精神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徐志长.高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2(06).
[2][美]希尔伯曼.积极学习101种有效教学策略[J].陆怡如,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