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的菊花

2015-09-10 13:05渊默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2015年7期
关键词:叶公好龙屈子缅怀

渊默

陶渊明不可复制。人们对陶渊明的憧憬也好,喜爱也好,不过是叶公好龙。陶渊明的生活,只是看起来很美而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每每读到这两句诗,人们自然会有一种心醉神迷的感觉,但生活却有另一面,那就是陶渊明满腿是泥巴的一面。归园的生活,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美好。陶渊明是因为贫穷而去做官的。但他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毅然选择归隐,那就只有把贫穷这顶帽子,再一次戴在自己头上。读《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我们就会发现,陶渊明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有多么艰辛:“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他无法摆脱田家的苦难,因为这是他自己的选择。因为是自己的选择,所以就无怨无悔。这就是他自己在诗中所写的,“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苦中作乐,陶渊明是继承了颜回的遗风的。每每读到陶渊明的《乞食》,心中就有一种无尽的酸楚:“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好在地方风俗淳厚,陶渊明在贫寒中,还能感受到一种温暖的人情。这温暖的人情,化成墟里的炊烟,在他的心间袅动,水草一样袅动。若在今日,贫寒如斯的陶渊明,大约只能遭到人们的白眼,更不用提酌酒给你喝了。

所以我说,人们热爱陶渊明,只是叶公好龙而已。人人都羡慕陶渊明的自在,但人人都不会去过陶渊明那样的日子。陶渊明是绝版的。因为舍弃,他得到了我们无法得到的东西。我们因为患得患失,永远只能仰望陶渊明,而不可能走近他。陶渊明就是那座青葱的南山,或者就是庐山吧,我们只能在那山脚下徘徊而已,我们永远无法攀上那云烟缭绕的美丽山巅。因为我们不配。

好心的邻人,携着酒壶,来劝说陶渊明,你是一个读书人,怎么能和我们这些泥腿子搅在一起?你现在住在低矮的茅檐下,这难道是你的栖息之地?整个世界都是一片浑浊,你难道不可以同流合污吗?在《饮酒》中,这个意思是这样表达的:“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陶渊明是这样回答他的乡亲的:“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意思是,同流合污自然是可以学习的,而且的确可以得到很多好处,但是,这违背我的本性,我实在学不来。这一段对话,仿佛是很多很多年以前,一个叫屈子的诗人与渔父的对话的翻版。屈子和陶渊明,都是爱花的诗人,因为爱花,所以就有了洁癖,灵魂中不能有一点灰尘。这样决绝的生活态度,我们是学不来的。这样决绝的生活态度,导致的后果,一个是葬身鱼腹,一个是终生受穷,这都不是聪明的现代人所愿意仿效的。我们不愿仿效,所以无论屈子,还是陶渊明,都是绝版的。

绝版的陶渊明成了我们精神仰望的高峰。当我们在城市的噪音和汽车尾气中憋闷得如同涸辙之鲋时,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仰起脸,想看见那一座青葱的南山,想看见南山上那流动的紫色云气,想看见南山下那一朵朵裛露的菊花。蒙尘的内心,会在那紫色云气的涤荡下,变得清洁;麻木的内心,会在一缕菊香中骤然苏醒,像受到一次灵魂的电击。陶渊明在我们的仰望中成为一种理想,成为我们孤寂的人生之旅中渴望邂逅的对象。我们需要这样的邂逅,就像我们需要睡眠一样。

翻开《陶渊明集》,一股清新的泥土气息扑面而来。我们在工业化的时代里缅怀田园,缅怀那些飞鸟、流云、晚霞,缅怀炊烟、鸡鸣和犬吠,缅怀春天的紫云英,金黄的油菜花,燕子和蝴蝶,缅怀倒映水面的满树梨花。我们住在坚硬的水泥盒子里,缅怀松软的泥土,泥土里的蚯蚓和蚂蚁,缅怀西红柿叶片上美丽的金龟子,缅怀停在竹篱笆上的紫红的蜻蜓,缅怀夏夜低空盘绕的蝙蝠,缅怀闪闪发亮的萤火虫,缅怀纺织娘在葡萄藤下细细的长吟,缅怀风送荷花带来的一缕花香。我们多么渴望,像当年的陶渊明一样,过一种融入泥土的自然的生活。“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带着一身的露水回家,带着一身的泥土气息回家,带着旷野的风、田野的花香回家,带着一路的蝉声鸟声流水声牛鸣声回家,那是多么美好的事情。然而,我们只能想想而已。

远离了泥土,我们的身上,只能散发出都市中人普遍的欲望的气息,炽烈的欲望的气息。植根泥土,遥远的那个陶渊明,是大地上生长起来的一株袅着淡淡清香的布衣的菊花。

而人淡如菊。

(编辑 之之   图/魏清河)

猜你喜欢
叶公好龙屈子缅怀
天马寨两咏
叶公好龙
叶公好龙
秋月登岳阳楼悼屈原
与屈原对话
缅怀历史,开创未来
迷失记忆
叶公好龙
愚人节缅怀革命先烈
缅怀谢晋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