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时代 传播大爱
——全国新闻战线“好记者讲好故事”巡讲报告会纪实

2015-09-10 00:42
传媒 2015年1期

本刊记者 李 栋 高 方

记录时代 传播大爱
——全国新闻战线“好记者讲好故事”巡讲报告会纪实

本刊记者 李 栋 高 方

中国故事需要中国所有的人来讲,身处前方的记者是改革开放3 0多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参与者和记录者,也最应当是中国故事的讲述者和传播者。

由中宣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记协组织的全国新闻战线“好记者讲好故事”巡讲报告会于12月19日在北京启动,由30名“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优秀选手组成的全国巡讲团将北京作为第一站,兵分三路,分别在中国记协、北京市委、中国传媒大学开始他们的第一场巡讲报告会。《传媒》杂志的记者有幸作为巡讲活动的随团记者,见证了巡讲团接下来在全国的演讲实况。

从12月21日至27日,三路巡讲团分赴辽宁、陕西、河南、上海、浙江、江西、广东、广西和贵州等地为当地新闻单位的编辑记者和高校新闻院系的师生作巡回报告。包括北京在内,此次巡讲报告会共举行21场。10个省市区新闻单位的编辑记者参加了报告会,人数超过2300人;10所新闻院校的师生聆听了此次报告会,人数超过2500人;各地演讲完毕举行的座谈会达到10场,不少座谈会持续的时间甚至与报告会持平。短短10天的时间里,三路巡讲团似三路大军,他们带着领导的嘱托,带着新闻同行的寄托,带着自己对新闻理想、新闻事业的追求,在祖国各地唱响了一场又一场气势昂扬的“军歌”。

此次活动也进一步推动了当前全国新闻战线开展的“行进中国·精彩故事”大型主题报道活动。一路随行,一路感动。“新闻工作者上要对得起党和国家的重托,下要无负于父老乡亲的厚望。”正是这群优秀记者身上展现出的力量。在这个价值观略显缺失的时代,我们需要记者为我们传输真善美,讲述人性的光辉,讲述那些感动你我的人和事。

人民日报社记者焦翔在战地采访报道

新华社记者孙铁祥在“981”钻井平台海域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王茜婷在巴基斯坦采访巴前国家篮球队教练

民生如天 大爱无疆

对祖国的爱 激荡人心

如果不是出于对自己祖国的爱,他不会选择坚守战地1200天。来自《人民日报》的记者焦翔向人们讲述自己如何在战火纷飞的灾难面前,领悟到作为一名中国记者的责任。他说:“我要把中东战争的真相告诉世界!忽视自由与平等,忽视经济与民生,轻信西方的承诺,盲从舶来的民主,就是葬送自己的美好家园。”1200天的坚守,凝聚在他100万字的文稿、6万张图片和大量视频报道中。日复一日闻听轰炸枪击,焦翔的右耳被震坏了,因为没能第一时间回国治疗,医生说他可能永远都会失去四成听力。可是这些依然没有阻断他前行的脚步,越是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下,他越是能感悟到一股信念——“不能任由外部干涉实现政权更迭”,这是对国际法和国际秩序的捍卫,是大国的正义担当,更是对祖国的大爱。

2013年9月30日,中秋,这注定是一个难忘的中秋,因为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领海基线的声明》后,中国海监编队第一次在钓鱼岛海域度过中秋。夜色中,一艘中国籍商船正好经过钓鱼岛海域,商船上的人们没想到这有中国海监船,他们太兴奋了,他们大声对海监编队喊道:“中秋快乐!祖国万岁!”当来自新华社的记者孙铁翔认真讲述这一动情时刻时,相信所有听报告的人都会油然升起一股自豪感,一是为祖国的强大而自豪,二是为这群常年辛勤奋斗在一线的同志们自豪,他们看上去平凡,却从事着真正不平凡的工作。

驻站巴基斯坦3年,她曾经无数次与危险擦肩。来自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王茜婷对本刊记者讲述,当刚刚经过的检查站在十几分钟后就发生爆炸时,当最近的一次恐怖袭击距离记者站仅有数百米时,当只身前往连当地记者都不愿去的塔利班活跃的边境地区采访时,她也会像普通人一样后怕,甚至感到恐惧,可她却无法像普通人一样选择躲避,因为这是她作为记者的职责。她对自己的要求只有一个,那就是靠近些、再近些,看到它、记下它、感受它。王茜婷说,当她走在巴基斯坦的大街小巷和人们唠着家常的时候,真的能够感受到巴基斯坦人民对中国赤诚的友谊。当“他们得知我是来自中国的记者时,都会跑过来和我握手。”巴基斯坦的小学课本里就记录着“中巴友好”的文章。巴基斯坦的每一个人从小都会被告知——中国人民是他们最好的朋友。所以,当处在这种情景下去报道时,王茜婷不仅是要关注当地的恐怖袭击,她更要关注这种恐怖常态背后那些感人、温情的故事,她需要做的就是尽量全面地向世界介绍真实的巴基斯坦。

解放军报社西藏站记者郭丰宽采访途中遇上风雪,在用手挖雪。

新疆电视台记者海米提·买买提在现场连线

大连广播电视台记者卢建伟在建筑工地采访

“那次离开吴恩泽后我常想,当年进军西藏的18军将士创造的‘老西藏精神’,为什么能够代代相传?见到坚守海拔5300多米的岗巴宗山观察哨哨长徐国江时,我找到了答案。”说这席话的是《解放军报》西藏站记者郭丰宽,他说,采访那天刚下车,头上戴的帽子“呼”地一下就被风给“抢”走了。“四季不长草,风吹石头跑”,“这么恶劣的环境,你有什么打算?”郭丰宽问徐国江,没想到徐国江说:“只要组织需要,我愿在这里坚守一生。”徐国江平淡的语言,让郭丰宽看到了西藏军人崇高的思想光芒:他们在氧气“吃不饱”的“生命禁区”,像大昭寺广场的信徒对宗教的虔诚一样,不含任何杂念地落实习主席提出的“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方针,以及“坚守底线、坚决斗争,着眼大局、管控风险,长期周旋、积极应对”的24字边防斗争方略。中印至今没划边界线,而西藏军人,就是敌人挪不动的界碑。他们,在郭丰宽心中筑起一片精神的高地。这种对家国的大爱,体现在解放军战士刚毅卓绝的无私奉献当中,又一次让人们理解到“有国才有家”的大爱情怀。

对人民的爱 感动你我

如果不是出于对人民的爱,来自新疆电视台的海米提·买买提就讲不出“我讲述的是我采访的新疆人的故事,就是这些新疆人教会了我如何成为一名真正的记者”这样的话。对于恐怖主义和暴恐分子,似乎成了内地人对新疆最讳莫如深的话题。但是我们是否曾想过,对于暴恐分子,新疆人是最直接的受害者,没有谁比新疆人更恨他们。海米提曾在现场演讲过程中数次动情而又坚定地表示,“你们爱的,就是我们爱的,你们恨的,我们同样也恨,因为我们是同胞!”本刊记者认为这还不够,我们不只是同胞,我们本就是一家人。正如白岩松在2014年6月14日在《新闻周刊》中的《全民的反恐》中说得那样:“其实,我们正在面对的暴力恐怖,是世界日益猖狂的恐怖活动链条当中的一环。它就是恐怖主义,不是民族问题,也不是宗教问题。我们除了要增强安全意识,配合相关工作之外,还得做到,依然、甚至更加爱新疆,爱维吾尔族同胞,爱所有的新疆人。遇到他们,我一定会展现笑容。这笑容多了,是沟通,更是大的安全所在。”

如果不是出于对人民的爱,卢建伟也不可能指着工地负责人的鼻子,愤怒地说,“你出来看看他们是怎么过的,如果他们是你的兄弟你也会这么忍心吗?” 2006年12月中旬,大连电视台派卢建伟去关注一起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事儿。工地在山上,那天下着雨,当卢建伟找到农民工时,看见他们蜷缩在一个塑料布搭建的小棚子里,他们在等待发工钱回家过年,可包工头却携款跑了。34个农民工,有条件的下山投亲靠友,没有出路的,被撵出工棚,一天只吃一顿饭。其中一个姓谷的农民工感冒发高烧,连买药的钱都拿不出来。卢建伟开车下山买了感冒药和两箱方便面,帮助农民工找干柴、烧开水,让他们吃上热饭。然后,他敲开了工地的大门……那个负责人却对卢建伟说:“你要是想管闲事,那就是找死。”卢建伟没有惧怕,随即开车去找当地区政府、找劳动监察大队、找发包单位,到第二天下午3点,34名农民工拿到了自己辛苦一年赚来的血汗钱。农民工们齐刷刷地给卢建伟跪下,卢建伟泪流满面地跪下抱住农民工,说:“别这样,我是你们的兄弟。”

2003年,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给了陈南这名退伍战士展示自己的平台。脱去戎装,端起相机,陈南干上了自己梦寐以求的职业,倍感神圣和自豪。在过去的10年里,不管是寒风暴雪,还是冰冷雨夜,只要有新闻,他就会勇往直前。可如果不是出于对人民的爱,陈南也不可能放下手中神圣的相机,去涉险救助失足掉进冰窟窿里的老人。陈南在救人前将父亲10多年前送给他的钢笔交给同事并叮嘱对方,“如果我回不来,将钢笔交给我的父亲。”接着他就冲向冰面,在上面匍匐前进了40多分钟来到了距离被困老人10多米的地方,凭借当兵时锻炼出的顽强毅力,他将冰面踹碎后游向被困老人,最后协同民警一同将老人救上岸。陈南对本刊记者说:“在那个现场,我没有拍摄到惊心动魄救援场面留有遗憾,但不后悔;因为在那个瞬间,我选着了尊重生命,因为生命是无价的。”是的,就像陈南说的那样,在任何现场,他是一名记者,更是一名战士,他也在战斗。

对于大部分患者可采用腰硬联合麻醉,相较于全麻,腰麻术后恢复快,术后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情况少,尤其对于老年患者,术后很少出现谵妄情况。对于有腰椎间盘突出、脊柱侧弯患者,可行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患者取仰卧位,跖屈踝关节,使手术视野更广,便于术者术中操作。

如果不是对人民的爱,贵州省黔南州敦操乡的“背篼干部”也不会为一包盐、一把面条常年累月地走四、五个小时的山路到集镇去买。这是来自贵阳广播电视台的陈春晓为我们讲述的她在“走基层”道路上的见闻,为了让百姓们少受累,敦操乡干部在每个星期三走访的时候帮着百姓们送生活用品,并且还形成了制度。每次送东西,一个干部背的东西都将近25公斤重,由于路远难行,有些干部双肩都脱了皮。长期相处,陈春晓才了解到,背东西只是当地干部的一项工作。在东部地区的乡干部忙招商、建项目时,而敦操乡的干部不得不背起背篼,从捎带一袋盐、一瓶酱油、一把面条开始。这些事情看起来小,但很实用,这样才能逐步搭建起干部和百姓相互信任的桥梁。当陈春晓一行快结束采访时,中央专门支持贵州发展的文件来了,里面专门提到了扶持这一地区的政策,村干部笑得格外开心。那天晚上,村干部胡荣忠戴上了老婆买的方格围巾,给陈春晓一行唱了他最拿手的歌《为了谁》,陈春晓对本刊记者说,“看到他边唱,眼里边盈满了泪水。那一刻我觉得我能读懂他眼里的泪水,艰难前行,创造未来。而‘你是谁、为了谁’对我们同样适用,因为它能够让我们明确为何出去,找准我们的位置应该是——在路上、在基层、在现场,因为在路上,心里才会有时代,在基层心里才会有群众,在现场才有感动。”

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记者陈南在火灾现场

贵阳广播电视台记者陈春晓和贵州山区的留守儿童在一起

赤峰日报社记者王玉清在采访小学生唱红色歌谣活动

对职业的爱 激励同行

要说对记者这个职业的热爱,来自《赤峰日报》的王玉清带给本刊记者更多的感动。38年了,他说,爱新闻这一行,就像谈恋爱一样,没有它就感到不行,离开它就觉得难受。王玉清策划的活动、撰写的稿件被中央级媒体转发,一些报道也引起了中宣部领导的重视,他采访的对象也上了《焦点访谈》,他说,不敢想像自己做的事情能得到这么多的关注,他说这就是他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想把它们做好。2003年冬季,他听说孤山子村有一位农家女竟然让聋哑儿开口说了话。这聋哑儿真的能说话?王玉清决定刨根问底。可是,这个村并不归元宝山区管辖,而且,还要跑几十公里的路。他想,要“圆梦”就得奉献。于是,他骑上自行车就去采访了(由于条件所限,骑车几十公里去采访在当时当地来说比较普遍)……王玉清对本刊记者说,他当过兵,在乡镇和区委宣传部做过外宣工作。有人说,他是内蒙古最基层的一个“草根”通讯员。做了37年的基层通讯员之后,2013年年底,王玉清终于正式成为《赤峰日报》驻元宝山区记者站记者,“38年终圆记者梦”,这不是传说,也不是奇迹,这是一份对记者这份职业炽热的爱。

如果不是怀着对职业的赤诚的爱,来自湖北省广播电台的记者简然就不会一句话坚持话说了21年——“各位听友,晚上好!我是你的朋友——简然。”也是从21年前那天起,湖北的夜空中开始回荡起普通人的声音,无论你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如何,只要你打电话到湖北人民广播电台,你就能通过电波让公众知道你的存在,有人倾听你的悲喜、关注你的命运。这档倾听普通人命运的节目的名字叫《今夜不寂寞》。简然说,这句话她说了21年,也在深夜听了21年的故事。21年,7000多个夜晚……简然一边听着故事,一边不知不觉成为故事中的人物,成为影响故事发生、发展的人。

10多年前,简然外出采访时认识了一位从小被父母抛弃的孤残孩子,简然带她去吃麦当劳,女孩小声对简然说她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也可以去麦当劳,因为那是有爸爸妈妈领着的孩子才会去的地方,可能是她太不好了,不配有爸爸妈妈吧。这个自卑的女孩儿名叫江福英。简然说,10多年间,她与江福英解下不解的情缘,也在简然的倡导呼吁下,身为孤儿的江福英在众多“妈妈”们不舍不弃的心灵沟通与爱的鼓舞下,成为优秀运动员。2008年,江福英在北京残奥会上勇夺50米蝶泳冠军,为祖国争得了荣誉。2013年,在江福英的婚礼上,简然作为妈妈致辞。这一天,江福英终于相信了:就算是一名孤残孩子,也会拥有幸福!2014年,湖北广播电视台“简然爱基金”宣告成立。简然的行动告诉我们,作为媒体人的我们不仅要倾听故事、报道故事、追踪故事,更要参与故事,缔造美丽的梦想。“不做旁观者,我是建设者!”这是发端于湖北媒体人的庄重誓言。

如果不是怀着对这份职业炽热的爱,来自《光明日报》的记者郑晋鸣不可能说出:“半辈子写好人,还是没有写完;立志一辈子做好记者,但依然在路上。”他说,正是记者的这份职业,让他更加真切地认识到了那些感动他的鲜活跳动的生命。8年前汶川大地震,郑晋鸣在都江堰虹口区九年制学校见到一位父亲,他被通知来认领遇难的女儿。这位父亲俯下身,在女儿额头上亲了一下,两行热泪滴在女儿脸上,他用右边的袖口抹着泪,用左边的袖口轻轻地擦去滴在女儿脸上的泪珠。没有痛哭,也没有责怪,他把女儿的尸体绑在带来的木板上,背上肩就走,40分钟的车程,这位父亲竟然足足走了13个小时,走走停停,哭哭笑笑,他对郑晋鸣说,这孩子没感受过母爱,出生时她母亲就难产死了,他一直在西藏打工,也很少与孩子交流。他要把一肚子的酸甜苦辣讲给女儿听。望着父女俩的背影,看着山路弯弯,郑晋鸣心里不是滋味。

郑晋鸣说,回想这一辈子,每个人都会有很多遗憾。父亲去世时,他在全国“两会”采访,回去时父亲的坟头已长出青青小草。他的第一个孩子在新疆意外死亡,当时他随部队在海南采访,没能送他最后一程。后来上天眷顾,给了他第二个孩子,但郑晋鸣见孩子第一面时,他已经会叫爸爸了。

“天地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郑晋鸣用话剧《立秋》中的台词总结抑或是激励着自己的记者生涯,他表示,自己虽然不再年轻,但他的事业正年轻着。

湖北省广播电视台记者简然在基层采访,和小女孩在一起

光明日报社记者郑晋鸣在延安走基层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吴喆华在芦山地震现场使用卫星电话连线

如果不是怀着对这份职业炽热的爱,来自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吴喆华不会说出:“我刚工作不久,我可以没有爱情,但不能没有真相。”吴喆华冒着极大的风险,乔装打扮,混过5道安检,深入富士康工厂一线,查明富士康山东烟台工厂确实存在违法使用童工的情况,而且达500名之多。稿件播出后,国内外媒体纷纷转载。台湾富士康总部的行政主管着急火燎地飞到烟台,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出了这样的事,我该被砍头!”他向吴喆华鞠了一躬,说:“记者同志,求求你,稿子能不能别播了!”吴喆华平静地对这位主管说抱歉。然后,用了一句“中国之声”最常用的稿件结尾告诉他——“中国之声”将持续关注。

吴喆华对本刊记者说,如果没有点追问的精神,如果没有持续关注的勇气,舆论监督仅仅停留于政府表态,公平与正义就要被掩盖。调查报道工作很危险,“你打翻别人的饭碗,别人就可能要你的命。”可他从来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们“中国之声”特别报道部的全体同事,人人都有着一颗追问真相的勇敢之心、执着之心。他们渴望在追逐“中国梦”的时代,用真相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充满阳光。一年365天,365天,他们至少挖掘365个真相,每一个真相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藏着一份追求。人们肯定会问,真相为什么这么重要?诗人说,因为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所以眼中常含泪水。吴喆华说,因为对社会的真相爱得彻底,所以心中热血沸腾。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对记者来说,真相即是信仰。

讲好中国故事 共筑中国梦

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是他对媒体人的殷切期待,是记者的光荣职责。他同时强调,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此次全国新闻战线“好记者讲好故事”巡讲活动不正是对习总书记“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落实吗?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于2014 年11月7日会见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第十三届长江韬奋奖获奖代表时讲话,并强调当代中国新闻工作者最重要的责任,就是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声音。他同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重要的是解决好讲什么、怎么讲和怎样讲好的问题。讲什么,就是要把握时代脉搏、关注发展大势,聚焦“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主流展示好,把中国人民蓬勃向上的风貌展示好。怎么讲,就是要真实、生动、鲜活地讲,真实的故事最精彩,百姓的故事最生动,要坚持实事求是,不断改进创新,努力出新出彩,做到见人见事见思想见精神。怎样讲好,就是要走出办公室、走出高楼大厦,在路上心中才会有时代,在基层心中才会有群众,在现场心中才会有感动,要深化“走转改”,多到基层一线,采写接地气、有温度的好新闻。此次全国新闻战线“好记者讲好故事”不正是对讲好中国故事、深化“走转改”精神的展示吗?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宣传部部长刘奇葆也在2013年的“8·19”讲话中总结道,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强意识形态的引导和管理,巩固发展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稳妥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推动文化走出去、提高文化软实力,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要有守有为、敢于担当、改革创新、虚功实做、建强队伍,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开创工作新局面。此次全国新闻战线“好记者讲好故事”不正是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有力践行吗?

结语

作为随团记者,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有着很多的“不清楚”,不清楚为什么已经听过好多遍的故事还是会一次又一次地触动人心,不清楚现场的记者抑或是学子们情不自禁地潸然后究竟想到的是什么,不清楚与会的领导为什么听到动情处居然也会像学子们一样,忘记擦干眼角的泪痕。

新华社的孙铁翔对我们说:“4个省市、4场座谈、7场演讲、10天行程、4000多公里路……这只是“好记者讲好故事”全国巡讲团第一组的数字,本以为会天天奔波在路上,无暇思考,结果每天都被感动着推着往前走,无时无刻。因为在路上遇到一群有梦的记者。她(简然)烧至肺炎却一直没有掉队,他(郭丰宽)感冒几天吸着氧也要毅然回到高原,他(陈南)全程照顾身体不便的队友出行,她(中国记协陈鑫)嗓子失声还照顾大家出行,他(海米提·买买提)无论在哪都在讲述新疆故事,与台里连线向更多人讲述所见所感……”这些温暖的瞬间实实在在出现在了我们的身边。

一路随行,一路感动。我们被这些演讲者的故事感动着,被各地领导们热情的接待感动着,被学生们的眼泪感动着,被记者诚恳的提问感动着,被身边的工作人员感动着……

这些天来困扰我们的“不清楚”也终于在巡讲结束后找到了答案,抑或可以用曾经感动过你我的这些文字来总结:没有什么能把人轻易打动,除了真实;没有什么能把人轻易打动,除了正义的号角;没有什么能把人轻易打动,除了前进的脚步;没有什么能把人轻易打动,除了内心的爱。

托尔斯泰说过,“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是因为可爱而美丽。”1951年,魏巍先生曾写下长篇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歌颂热血奋斗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人民子弟兵,他们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燃烧着青春、奉献着生命,他们视死如归,他们永垂不朽。今天,奋斗在各条战线上的的记者同志们,他们同样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塑造着作为记者的新闻理想与职业追求,用自己的信念与激情谱写着“中国梦”的篇章,他们是一群怀抱责任与使命的记者,他们笔下的好人需要被记住,他们自己同样需要被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