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立才,喻红阳,胡景容
(1.重庆市南川区乐村林场,重庆408400;2.重庆市南川区林业科技推广中心,重庆408400)
重庆市南川区地处四川盆地东南边缘与云贵高原过渡地带,地形以山为主,地势呈东南向西北倾斜,以湘渝公路为界,大体构成中山、低山两大地貌,湘渝公路以南属大娄山褶皱地带,呈中山地貌,以北呈丘陵低山地貌。区境山脉多为东北—西南走向。
南川位于重庆南部,地域在北纬28°46′~29°30′,东经106°54′~107°27′之间。东南与贵州接壤,东北与武隆为邻,北接涪陵,西连巴南、綦江和万盛,是渝南黔北的重要交通门户。全区幅员面积2 601.92km2,东西宽52.50km,辖3个街道、31个乡镇,68万人口。
南川处于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过渡地带,南部属大娄山褶皱喀斯特地貌,北部属川东平行岭低山谷区。地势自东南向西北倾斜,最高点为金佛山风吹岭(海拔高度为2 251m),最低点为骑龙乡柏林村的鱼跳(海拔高度340m),相对高差达1 911m。境内地形地貌特征:以石雷公路为界,东南属大娄山脉西北侧,山势高峻、切割强烈、多陡崖和峡谷,地形成层性明显,岩溶发育多溶洞,山顶多在海拔1 400m以上,为深切低中山地貌形态;西北部具有川东“红层”地貌特征,为海拔500~1 100m的浅切低山地貌形态;中部石雷公路沿线为海拔500~800m的低山槽坝,多溶蚀残丘阶地。根据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差,全区可划分为中山、低山、丘陵、平坝、台地等五个地貌类型。其中:中山面积为1 057.00 km2,占幅员面积的40.6%;低山915.00km2,占幅员面积的35.2%;丘陵168.00km2,占幅员面积的6.4%;平坝239.00km2,占幅员面积的9.2%;台地222.92km2,占幅员面积的8.6%。
南川地处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地质构造属新华夏构造,构造线以北、北东向明显,并有南北向、北、北西向及部分弧形构造线。境内出露地层均为沉积岩,除中间缺泥盆系和石炭系外,从寒武系清虚洞组至侏罗系蓬莱镇组均有出露,第四系沉积物零星分布于河床、洼地及陡岩山坡脚下。地质岩性多由寒武系、奥陶系、二迭系和三迭系灰岩、白云岩及志留系、侏罗系的泥页岩及砂岩组成。灰岩、白云岩在中山区面积约1 163.05km2,占幅员面积的44.7%;泥页岩及砂岩在低山区面积约840.42km2,占幅员面积的32.3%。
南川地带性土壤为亚热带黄壤,受多种成土因素影响,土壤类型多样,分布交错。全区土壤共有5个土类8个亚类21个土属、71个土种。各类土壤所占比例和分布情况是:紫色土92 380.6hm2,占全区土地总 面积的35.5%,主要分布在海拔500~900m的低山谷坝地带;黄壤土99 388.4hm2,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8.2%,主要分布在槽坝及东南部龙骨溪背斜的两翼;山地黄棕壤土68 423.0hm2,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26.3%,分布在东南部海拔1 000m以上的中山台地;冲积土面积较少,主要分布在凤咀江及大溪河两岸一、二级台地;水稻土范围极广,遍布全区,主要分布在紫色土区和黄壤土区的谷坝地带。
1.5.1 气候
全区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其特点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既无严寒又无酷暑,四季分明,霜寒稀少,低日照,多云雾,生长期长,随着地形高度的变化,气候垂直差异明显。
1.5.2 气温
据气象局统计资料,常年平均气温17℃,最高年达18℃、最低年达15℃,年际变化3℃,极端最高气温39.8℃,极端最低气温-5.3℃。高于10℃有效积温常年平均4 700℃。常年平均日照时数1 273h,最高年份达1 573h,最低年份达1 023h。年均辐射量79.67 kCal/cm2。常年平均无霜期292d,最多年为346d,最少年为245d,常年初霜在12月份中旬,终止于次年2月中旬。
1.5.3 降雨
据南川气象局实测资料记载,全区常年平均降雨量1 183mm,最多可达1 400mm,最少1 000mm,降水量的年际变化400mm。降雨特点是从南到北逐渐减少。变幅约1.2倍,5~10月份降雨量占全年76%左右,尤以5、6月份降雨较为集中,降雨量占全年的32%,自7月份开始,降雨逐月减少,1、2月份降雨量30~40mm,占全年总量的3%,因而对地表径流和地下水补给量具有极大的影响。
南川有大小河流56条,均属长江水系,主要河流有26条,多发源于金佛山,河流成树枝状分布全境,河谷狭窄,沿途多险滩急流,水资源总量21.3亿m3,年地表产水量18.87亿m3。
本区矿藏资源种类繁多,分布广,现已探明的矿藏有:煤炭20 507.92万t,主要分布在石雷公路沿线,年开采量在168万t左右;已探明铝土矿储量2 601.21万t,主要分布在金佛山、柏枝山、鱼泉等地;硫铁矿储量10 357.7万t,主要分布在煤层顶底板,宜与煤结合开发;另外还有铁矿、石英砂、大理石、石灰石、含钾岩石、耐火粘土、锂、镓、铀、锗、水晶石等以及稀土元素和零星矿产。
南川区全区岩溶面积1 226.04km2,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47.1%。其中石漠化面积170.03km2,占岩溶面积的13.9%;潜在石漠化面积739.21km2,占岩溶面积的60.3%;非石漠化面积316.8km2,占岩溶面积的25.8%。
南川区石漠化土地中,轻度石漠化面积45.89km2,占石漠化面积的26.9%;中度石漠化面积119.42km2,占70.2%;重度石漠化面积4.63km2,占2.9%。按土地利用类型划分,耕地108.29km2,占石漠化面积的63.8%;林地57.77km2,占33.9%;未利用地3.97km2,占2.3%。
受全区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的影响,南川岩溶地区石漠化主要集中分布在湘渝公路两侧以及南部中山区域,涉及东城、西城、南城等街道办事处,南平、水江、三泉、金山、山王坪、头渡等镇。总体看来,南川石漠化土地分布相对集中,连片发展,尤其在中山地貌区域表现尤为突出,是重庆渝东南低中山石漠化区的典型代表。
3.1.1 地质构造
南川区地处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碳酸盐岩广泛出露,受气温雨量、流水的冲蚀、潜蚀和崩塌等气候和地质作用,由喀斯特作用造成地貌发育。这是南川岩溶地区易石漠化的背景和基本原因之一。
3.1.2 地形地貌
南川地形以山为主,中山区域接近全区一半面积,形成谷、坝、沟、岭交错地形,背向斜成山,两翼较弱成谷,岭谷相间,由于山高坡陡、地表破碎,加之溪河密布,有利于喀斯特发育。
3.1.3 气候条件
南川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其特点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既无严寒又无酷暑,低日照,多云雾,随着地形高度的变化,气候垂直差异明显。由于温暖湿润的季风气候,加速了喀斯特发育,为石漠化的形成提供了侵蚀动力。
3.1.4 自然灾害
由于南川区降雨充沛,时空分布不均,降雨集中且强度大,常年平均降雨量1 183mm;5~10月降雨量占全年的76%;5、6月降雨更为集中,占全年雨量的32%,径流冲刷地面土壤,加剧了岩溶地区水土流失,也促使石漠化的发生发展。
3.2.1 陡坡开垦
受地形地貌的限制,与全区丘陵地带比较,岩溶地区耕地资源匮乏,人地矛盾突出,当地群众长期开垦陡坡耕地,顺坡耕种,重用轻养,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是形成石漠化的主要原因。
3.2.2 不合理开发建设
南川矿藏资源丰富,尤其以煤炭、铝土矿最为突出,由于盲目采矿等生产活动,破坏林草植被,引起岩石裸露和强烈的水土流失,导致土地石漠化。
3.2.3 过度樵采
岩溶地区薪柴使用比重高,樵采使植物群落退化,生态系统脆弱,土壤侵蚀加快,植被恢复难度逐年增大,进一步加剧了石漠化。
石漠化最直接的后果是造成土地资源的损失与破坏,由于水土流失,大量的地表土被侵蚀、剥离、冲刷和移走,致使土层变薄,土壤养分含量降低,有机质含量减少,物理性状恶化,质地变粗,熟土变生土,厚土变薄土,薄土变成光石板,逐步由壤土向砾质土演化,土壤质量和潜在生产能力下降,土地面积逐年减少,必然导致农作物减产减收。
在丘陵山区,水土流失所产生的泥沙随地表径流流入溪沟、河道、塘库、渠堰和其他水利工程,并产生大量泥沙淤积,不仅减少了水利工程的容量和溪河泄洪断面,降低调洪能力,影响其效益,还将缩短工程寿命。
石漠化导致土壤养分流失,土层变薄,岩石逐渐裸露,使耕地资源逐年减少,加剧生态环境恶化趋势,降低了土地人口承载能力。
石漠化引起更严重的水土流失,降低植被覆盖率,成为洪灾、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频发的诱因之一。
由于土地贫瘠,土地产出率低下,石漠化已成为南川岩溶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南川区岩溶地分布广泛,石漠化现象十分严重。2012年重庆市发改委批准南川区启动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获批试点区县后,全区按照国家有关部委和市级相关部门的安排,成立了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并在区发改委牵头下,林业局、水务局、农委等部门通力协作配合,组织林业、农业、水利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深入治理区现场指导,按照“防、治、保”的治理思路,先后在石钟溪、九龙沟、木渡河、福南桥等小流域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全面实施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小型水利水保等综合措施,并落实到山头地块,实现彻底治理、一次完成、永久受益。通过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全区目前治理岩溶面积4 294hm2。同时,南川区强调统筹安排,多管齐下,近几年来,在岩溶地区同步实施天保、退耕还林、小流域治理、水土保持等各类生态工程,造林绿化速度进一步加快,森林资源特别是天然林资源得到了很好的保护,石漠化土地恶化趋势得到遏止,水土流失大大减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由于采取综合措施,石漠化综合治理效益凸显。通过种植防护林、经济林,项目区流域内年增产值200多万元,石漠化地区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通过坡改梯、新建田间生产道路等工程的实施,提高了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亩可增产80kg,农民增产增收效果显著;通过山坪塘整治、排灌沟渠、蓄水池等水利工程的实施,让项目区群众直接参与工程建设,增加农民就业,获取劳务报酬,增加了收入。在石漠化治理工程中,针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通过不断摸索和尝试,逐步总结出先进的治理模式,为今后大面积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肖杰易,申明亮,易思荣.重庆南川石漠化山地现状调查与防治对策[J].安微农业科学,2009,37(1):357~358.
[2]龙永光,宋 林.黔东南石漠化治理主要植物种选择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7):330~332.
[3]郑红雷,谢世友,夏 凯.重庆南川石漠化及对策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5(1):197~201.
[4]吴协保,孙继霖,林 琼.我国西南岩溶石漠化土地生态建设分区治理思路与途径探讨[J].中国岩溶,2009,28(4):391~396.
[5]解 天.从广西土地石漠化成因谈防治对策[D].武汉:中国地质大学,2007:33~34,43.
[6]袁 春,周常萍,童立强.贵州土地石漠化的形成原因及其治理对策[J].现代地质,2003,17(2):181~185.
[7]游 群.石漠化恢复生态学研究进展[J].湖南林业科技,2006,33(1):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