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市海保护区现状及评价分析

2015-09-10 04:31和亚萍黄丽春李智宏
绿色科技 2015年8期
关键词:保护区高原监测

和亚萍,黄丽春,李智宏

(丽江拉市海高原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云南 丽江674107)

1 拉市海保护区概况

云南拉市海高原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于1998年,保护区总面积6 523.0hm2,由天然高原湖泊拉市海、文海、文笔水库和吉子水库四片组成,其范围在行政上属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的拉市、白沙、黄山、太安四个乡(镇)6个行政村所辖。

拉市海保护区原为滇西北大地槽的一部分,在中生代燕山运动时期由褶皱隆起成陆,后受东西方向的强烈应力挤压,沿南北方向产生了一些大的断层,形成南北向的横断山脉。

2 保护评价分析

2.1 保护区性质与主要保护对象

根据《自然保护区类型与划分级别原则》(GB\T 14529—93),拉市海高原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归属于“自然生态系统类别”中的“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的小型保护区。

拉市海是典型的以森林为依托的内陆高原湖泊湿地。以高原湖泊、季节性湖泊,黑鹳、黑颈鹤、中华秋沙鸭、海菜花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

2.2 保护价值评价

2.2.1 典型性

拉市海湿地地处横断山系高山峡谷区的三江并流地区及生物多样性三大中心之一的横断山系生物地理区域。其低纬度高原地貌和气候,以及完整的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在云南高原以及西南高原湿地类型保护区中具有典型性,是我国重要的迁徙水禽鸟类越冬地之一。

2.2.2 稀有性

拉市海高原湿地自然保护区拥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2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有7种:黑鹳(Ciconia nigra)、中华秋沙鸭 (Mergussquamatus)、白尾海雕(Haliaeetusalbicilla)、金鵰(Aquilachrysaetos)、林雕(Ictinaetusmalayensis)、黑颈鹤(Grusnigricollis)、白头鹤(Grusmanacha)。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有29种:灰鹤(Grusgrus)、大天鹅(Cygnuscygnus)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两栖爬行类1种,为红瘰疣螈,哺乳类2种,分别为猕猴、小灵猫。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物179种。

3 存在的问题

3.1 保护管理机构有待完善,人员有待补充

保护区总面积6 523.0hm2,由天然高原湖泊拉市海、文海、文笔水库和吉子水库四片组成,地块分散,保护区内社区人口众多,管理难度大。目前,拉市海保护区管理体系只有管理局一级机构,人员20人,承担保护管理、科研监测管理、鸟类环志、宣教、财务、机构运转等日常工作,任务繁重;拉市海保护区实行分片区管理,4个片区,尤其面山巡护人员缺乏,人手明显不足。应增设二级机构,补充人员。

3.2 保护管理机构人员业务能力有待提高

拉市海保护区管理局人员缺乏有效的培训机制,专业人员业务能力有待提高。目前管理局还未形成有效的培训和激励制度。提高现有人员的业务素质是提升保护区管理机构能力和管理效率的关键,对实现保护区的科学、规范管理至关重要。

3.3 保护区资源本底有待进一步摸清

拉市海保护区建立之初,曾组织开展了湿地植物、陆生植物、鸟类、鱼类、两栖爬行动物、浮游生物、社区情况等的资源本底调查。调查还不全面,深度也还不足,信息管理系统和基础数据库还未建立;保护区还未开展综合科考工作。十多年来,拉市海保护区已发生较大变化,上述资源本底有必要更新,进一步摸清。

3.4 民族聚集区,贫困面大,生活水平低,生产生活方式落后

拉市海保护区只有1 002hm2水域面积为国有,其余土地(包括林地和农田)权属为集体所有。保护区社区民生及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自然资源的原始利用,上山采摘菌类、挖野菜,下湖捕鱼、采海菜花,湿地草甸随意放牧牲畜等活动,特别是以传统农耕业、渔业和林果业为主的地方经济发展活动对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威胁较大。

4 对策建议

4.1 建立健全保护区管理机构,加强队伍建设

增设二级机构管理站,建立健全保护区管理局—管理站的保护区管理机构,理顺管理体制。落实管理站管理人员,合理安排人员,充实基层巡护人员,使人才结构合理化。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明确管理职能和责任,实现管理的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在充实保护区人员编制的同时,结合保护区岗位结构和现有人员,制订合理的人才引进和培训计划。

4.2 建立有效的科研监测体系,加强科研监测管理

根据保护区科研监测工作的实际需要,培养具有专业技术水平的科研骨干,合理配备人员结构,建立有效的科研监测体系,构建科研监测及管理队伍。根据保护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监测项目,特别是候鸟监测、湿地植物生态系统研究;启动保护区综合科考工作;建立生物多样性数据库,推动保护区信息化建设,实现资源信息共享;为保护区开展动态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4.3 建立长效宣教体系

与社区协调配合,建立专业宣教队伍,配备专业宣教设备,采取各类宣教形式,制定长期宣教计划,通过各类媒体,加强对保护区周边社区群众和利益相关者的宣传教育,使他们懂得保护与生态相辅相成、保护是社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命脉、保护区的法律地位、破坏保护区资源的法律后果,以及保护自然与人类生存的关系等。让他们充分了解保护区在改善生态环境以及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4.4 引导和促进社区产业结构调整,增强社区发展能力

结合当地扶贫、环保、农业和林业等产业项目规划,在保护好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水资源和景观资源,进行适度开发。引导、促进、扶持有利于自然资源保护的经济产业,例如由第一产业转向轻污染的有机农业、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服务等第三产业;推进政府实行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积极探索增加群众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途径,从根本上解决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的矛盾。同时,加强与周边社区的协调配合,通过建立各类社区共管组织,协调管理周边社区的生产生活,让社区群众主动自觉参与保护区的自然资源保护。

[1]国家林业局野生动物保护司.自然保护区现代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2]陈克林.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3]孙翠玲,姜永诰.滨州市湿地保护现状与对策探讨[J].中国环境管理,2003,22(4).

猜你喜欢
保护区高原监测
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与分布
特色“三四五六”返贫监测帮扶做实做细
高原往事
迸射
高原往事
高原往事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2月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1月
学习监测手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