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建筑装饰对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影响

2015-09-10 07:22吴洋
经济师 2015年7期
关键词:古建筑结构经济

摘 要:文章对中国古建筑的诞生与发展、审美理念、结构形式、装饰文化及其在经济与文化发展中的影响进行探讨,从而更有利于理解和持续性发展中国古建筑的价值。

关键词:古建筑 结构 文化 经济

中图分类号:F0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7-030-02

一、中国古建筑诞生与发展

中华大地,古建筑历史文化悠久,经久不衰,源远流长,由于原始人的不断进化,使其对房屋的需求成为一种刚性需求。在有实物可考的建筑发展史中,中国建筑的正式出现,可追溯的史前社会,距今已有8000年以上的历史,古建筑的发展历经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根据古代建筑痕迹的发现,原始人群是依赖自然的洞穴为躲避自然灾害作为居住场所,或木构为巢;利用黄土层和草泥混合型材料建造出简单的巢居或房屋,由巢居到穴居的逐步演变与发展到地面上。自此,木构建筑展现出中国古建筑独特的体系,延续了极强的生命力、适应性(见图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开始步入封建社会时期,此时期由于青铜器的出炉,标志着生产力的革新,建筑方面出现了宫殿、都城、佛塔、寺庙、陵墓、凉亭等建筑。秦汉时期,木构架结构技术已经日趋完善,穿斗式和抬梁式建筑结构已日趋走向成熟,开启了中国古建筑体系发展时期。隋唐时期,由于经济的高度发达,开始进入中国古建筑体系的成熟时期,城市建筑出现了多种形式的殿阁楼台,建筑风格气魄恢弘、规模宏大、绚烂多姿而富于变化。元明清是中国古建筑体系高度成熟的时期,建筑装饰都已定形化,由于砖瓦的生产、彩色琉璃工艺的出现,宫廷建筑、普通民用建筑开始广泛使用砖瓦。由此可见,中国古建筑是一部集合政治、经济、文化、宗教、艺术、社会、审美于一身的大百科全书。

二、古建筑的主要特点

1.中国古建筑的结构方式。中国古建筑的结构方式,最主要的有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三种结构。建筑中的梁柱体系主要以木质构件生产制成,各构件之间的结点是以榫卯的方式相互吻合,构成富有弹性力度的物体。抬梁式的构架特点是在柱顶或柱网上的水平铺作层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数层叠架的梁,梁逐层缩短,层间垫短柱或木块,最上层梁中间立小柱或三角撑,形成三角形屋架。此构造使用范围广,在汉族宫殿、庙宇、寺院等大型建筑中普遍采用,更为皇家建筑群所选,是汉族木构架建筑的代表。穿斗式的构架特点是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檀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当柱上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于斗拱上。井干式的构架特点是以圆木或矩形、六角形木料平行向上层层叠置,在转角处木料端部交叉咬合,建成房屋四壁,再在左右两侧壁上立矮柱承脊檩构成房屋。古建筑的特殊构造中还有两种结构为斗拱和雀替,斗拱是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组成(见图2)。斗拱由于建筑构造的特性,其形态给人产生一种神秘莫测的奇妙感觉。从艺术形体或技术构造的角度来看,斗拱都足以成为中华古典的建筑精神和气质的首席代表。斗拱的塑造在建筑中具有着极强装饰作用。雀替,由拱形替日演变而来,置于额枋下与柱相交处,以加强额枋和减少跨越。雀替的结构性作用几乎让位于美学作用,其上似乎加斗,大意承重于屋檐。所雕动物、人物不知其所本,似乎比较随意,是否有地域性规律。

2.中国古人对建筑的审美观念。原始人最早出现的文明发现,始于土陶器物上所出现的以表达自然界万物的图腾纹样,几何线条纹样,甲骨文展现的象形文字,以及龙凤纹样;青铜器物上雕刻的神兽纹样。图形纹样和象形文字的信息传递,也直接的反映出古人在思想、意识形态和审美观念中体现出一种天神合一的审美观念,而非古代西方文明中所展现的以人体美为审美标准的意识形态。这样的观念同样影响了建筑工艺的延续以及世代官商百姓的住房思想。例如,太原晋祠圣母殿的檐柱就附有雕刻的盘龙作为装饰构件(见图2)。这样的建筑装饰不仅仅是对神权的一种崇拜,更加展现出装饰的美观。

3.中国古建筑的修饰。中国古建筑的修飾在建筑特征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筑工匠师门利用木构建筑体系的特点,创造出了庑殿、歇山、硬山、攒尖等形式,又在屋顶部位塑造出滴水、勾头、鸱吻、宝顶、走兽等独特的艺术形象随着建筑材料的演变,在色彩的装饰上,工匠们利用建筑材料的本色美和人工色彩的结合手法,特别利用琉璃、油漆、砖石等不同的材料,创造了古建筑中极具鲜明的色彩环境。建筑装饰的创造,使得古建筑形体凸现出艺术美的外观形象,在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4.中国古建筑的环境。古建筑物是为人们提供居住、工商业、政府事务、社交等活动的场所,因此内部的空间利用、心理需求、环境艺术要相互协调,而且建筑周围环境要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中国古建筑设计工匠们,对于整体的设计可谓深思熟虑,力求建筑布局与环境相适应,从而构成一个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双重需求的理想空间。

三、古建装饰对文化的影响

中国古建筑历经上千年的风雨,沉淀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以及建造工艺技术的精髓,它代表着中国的古老文明。如今,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人们开始追求满足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双重需求。为此,对古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再创造,不仅有助于经济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会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1.古建筑的修复与保护。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进程中,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成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建筑装饰文化中,古建筑的保护与修复已经对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和人类精神文明遗产的探索与发现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古建中建筑与装饰是古代文化的遗产,具有深远的文化传承意义,它体现某一种文化精神,是中国古代文化、古代文明的标志和象征。无论群体建筑还是单体建筑,都折射出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科技、艺术等产物,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结晶。它凝聚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创造才能,它的修建或修复会使人们对于中国古建筑文化精髓的认识得到提高。如今,我国对宫殿、庙宇、阁楼的保护等就是最好的实例。

2.古建筑的复建。古建筑的复建,是将古代中国的建筑重现,是将历朝历代著名的古典建筑进行重现,通过对群体建筑的修建,让人能感觉到古建筑所蕴涵的那种人文气息,给人们一种步入古人生活的感触,古建筑的复建使民族文化得以传承,让一种历史人文的情怀展现给世代人去顿悟其中的精华所在。如五台山的宗教建筑、西藏的皇家建筑布达拉宫的重建等工程。

3.仿古建筑的修建。仿古建筑的修建,是人们在满足了物质文明的基础后,开始向往古色古香古典文化生活情感的一种表现,它体现着人们精神追求的提高与改善(见图3)。古建筑的重现,在现代社会文化建设中的意义是深远的,它使得古代文明得以保留和传承,既可以是商业楼宇的开发,也可以是村镇旅游的风景点;可以通过开发建造古朴典雅的檐顶、敦实耸立的木柱、庄严稳重的石材雕刻、美妙富丽的彩画,带动一批经济产业的发展。仿古建筑有着独特的造型和庄重大气的布局,如城市公交站台、商业街区、旅游景点等。

四、古建筑装饰对经济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人对于生活质量的提高尤为重视,人们的需求已不再是解决了温饱即可,而是追逐精神层面的高质量享受。完成这些诉求的工作,对目前的建筑师、规划师、室内设计师、景观设计师以及营销团队来说,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1.古建装饰在居住中的应用。在中国,住房的投资仍是全民的第一战略投资,在对花高价钱买来的生活居室中,人们开始要求每一个角落都要体现出一定的艺术效果,人们的目的就在于希望享受生活中增添出那一份古韵的生活气息,以此表达出人们对古代建筑文化的品质追求。中国古代所生产的家具、门窗、瓷器等有其历史意义和使用意义的商品被再一次的融入经济发展的高速公路里来,它被人们所喜爱、推崇、收藏、交易等等,含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家庭生活空间中陈设一些古代盆景、古玩等能反映出一个人的修养和内涵,布置一些古代家具,如桌、椅、凳、柜、案、屏风、鼎、香炉等,体现出居住的装饰文化和身后的民族文化底蕴。

2.古建装饰在公共空间的应用。公共空间向来是人们活动的主要空间,被赋予特殊意义的空间。如在商业中心为了吸引更多的顾客或吸引到更多的外商投资,会修建具有古建筑特色的建筑,这样在迎合经济的发展的同时还可促进文化的交流。在游人经常出没的地方,将客栈、宾館、商铺建造成古建筑形式,展现古香古色的气氛,使人们感到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风格独具一格,鉴于其经济的影响,应当大力发展建设力度。

3.古建装饰在风景区的运用。对于风景区的开发和利用,要充分考虑所处地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如江南的民居和一些园林、寺观,以洁白的粉墙、青灰瓦顶掩映在丛林翠竹、青山绿水之间,显得清新秀丽。北方山区民居的土墙、青瓦或石板瓦也都使人有恬静安适之感。甚至有一些皇家建筑也在着意追求这种朴素淡雅的山林趣味,清康熙、乾隆时期经营的承德避暑山庄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4.古建筑在民居中的运用。古建装饰已出现众多经典的案例,在现代的民居建筑装饰设计中,很多设计风格都是借鉴古人的设计理念来完成的创作,南北方均有不少成功之作实例。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则是人们对各方面需求综合体现的结果,古建装饰中的构建所展现出的形态、颜色、材质等元素,在别墅设计的框架体量运用后,诉说出一种豁达、庄严的人文需求。

五、结语

目前,建筑的整体发展方向是生态建筑、节能环保建筑、超高层建筑的合体,以满足人们对生活空间的需求。人口的不断增加使得地球上可利用的空间越来越少。规划设计被赋予了极高的专业使命。对于古建筑装饰来说,打造企业文化建设有其丰富的科学内涵,发展与时俱进的产业项目,将提升自身的品牌的建设,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建筑文化的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综合新型城建项目,可以提高城市品位为出发点,以超前、合理、科学为前提,打造现代化文明城市为总体目标。今后,对于发展生态城市、花园城市的理念以及空间的合理利用与开发将逐步越来越重要。

参考文献:

[1] 刘敦桢.中国古建筑史[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2] 刘致平.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3] 陈六汀.景观艺术设计[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4] 王彦辉.走向新社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山西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太原 030006)

(作者简介:吴洋,男(1982—),汉族,山西太原人,山西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古建筑装饰文化与艺术)

(责编:若佳)

猜你喜欢
古建筑结构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古建筑取名有什么讲究
中国古建筑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山西古建筑修葺与保护
论《日出》的结构
普陀山古建筑之美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