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浩
记者:石主任,您好!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以此为契机,学界迎来了一个深化抗战史研究的热潮。我们注意到,近来网络上关于抗战史出现了一些不同于主流观点的声音,比如对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有网民对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地位和作用提出了质疑,过于夸大国民党和蒋介石的作用。您对此怎么看?今天我们究竟该如何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胜利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石仲泉:有不同看法不足为怪。但历史终归是历史,要实事求是。对过去不实事求是的,比如对国民党和蒋介石的作用肯定的不够,要纠正。这些年已经在不断做这方面的工作。但是,在纠正一种偏向时也不能走向另一种偏向。对国民党的抗战要有一个实事求是的定位;同样地,对中国共产党的抗战也要有一个实事求是的定位。在这里就如何对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历史定位,谈点个人新的看法。
为了使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作用有更清晰的概念,在我看来,可采用1937年8月洛川会议通过的《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中的说法。洛川会议决定指出:今天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是使抗战发展为全民族的抗战。只有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胜利。“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民众和武装力量,应该最积极的站在斗争的最前线,应该把自己成为全国抗战的核心,应该用极大力量发展抗日的群众运动。”纵观全民族抗战历史全局,中国共产党践行了这个诺言,成为全民族抗战的实际核心。
记者:如何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成为全民族抗战的“实际核心”呢?
石仲泉:对此,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先来说第一个方面,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旗,对凝聚民族精神、实行全民族抗战起了独一无二的指导作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内政治关系发生巨大变化。中国共产党顺应全国人民的愿望,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凝聚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实行全民族抗战起了本应当由国民党中央政府所起的但没有起的指导作用。这具体表现在:
其一,艰难形成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实行全民族抗战的政治基础。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后,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多次发表宣言,冀以民族革命战争抗击日本侵略军;并且号召全国人民弘扬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积极投入到伟大的抗日斗争中来。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讨论党的政治路线的转变,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毛泽东提出:“共产党和红军不但现在充当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起人,而且将来的抗日政府和抗日军队中必然要成为坚强的台柱子”,发挥“共产党和红军在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领导作用”。1936年3月,《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布告》指出:日本帝国主义横行华北,全国丧亡迫在眼前。它乃我中华最大之敌人。在1937年七七事变后的次日,中国共产党迅即通电全国,指出只有实行全民族抗战,才是中国出路,号召全国人民、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本侵略。相比之下,蒋介石国民政府却继续奉行“攘外必先安内”方针,仍集中数十万军队继续“围剿”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企图一举消灭而后快。只是在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在全国上下都强烈要求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巨大压力下,蒋介石才不得不同意合作抗日。
其二,提出的持久战理论是全民族抗战的理论基础。全民族抗战爆发后,认为中日战争会是持久的,这不是共产党的独家认识,但提出持久战理论却是共产党的独家创造。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总结抗战以来的经验,提出持久战理论,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战的战略方针和争取抗战胜利的正确道路。这个持久战理论不仅对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起了战略指导作用,而且对于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也有重大影响。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第五战区代理司令长官白崇禧对持久战理论深为赞赏,认为这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经蒋介石同意,由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战的战略指导思想。
其三,促进民族觉醒、振奋民族精神,是坚持全民族抗战的群众基础。中国共产党一直努力激发民族意识,促进民族觉醒,昂扬民族精神,掀起全民族的抗战热潮。华北危机加深之际,共产党员作家和作曲家就创作了后来成为新中国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全面抗战爆发后,各种形式的抗日救亡团体纷纷成立;支援前线,参军参战的热潮蓬勃兴起。在日本侵略军对南京城残酷地屠杀血洗后,武汉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政治中心。中共中央派出代表团到此会商国共合作具体事宜,并领导进步文化人士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工作。武汉抗战宣传是全国抗战宣传的缩影。
记者:目前国内学界对于这方面历史的认识,近来争议比较大的是集中在抗日战场上的贡献大小。您认为应该如何科学认识抗战中我们党在军事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石仲泉:这也就是我要谈的“实际核心”的第二个方面,用一句概括的话来说,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武装力量开辟敌后战场进行人民战争,对打击日本侵略者夺取抗战胜利起了举足轻重的中坚作用。不是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吗?怎么认识?这就既要从微观把握,也要从宏观把握。具体来说,就是共产党在抗战路线和军事战略上有三大法宝,对打击日本侵略者起了巨大的中坚作用。
第一大法宝是始终坚持全面抗战路线进行人民战争。第二次国共合作后,两党的抗战立场一致了,但两党的抗战路线却相反。中国共产党主张全民总动员,广泛发动和武装群众,实行全体人民参加战争、支援战争的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国民党由于阶级立场使然,表现出鲜明的两面性:一方面有比较积极的抗战表现,打了像血战台儿庄那样著名的战役;另一方面,又只主张实行单纯政府和军队的抗战,反对武装民众,十分害怕人民抗日力量发展壮大。国民党军队虽然打了很多大仗,但有些仗打得不好,军队损失很大;而且到抗战中后期,正面战场还出现大溃败。这除了有战略部署不当等原因外,不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得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充分配合和支持,也是重要原因。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始终坚持全面抗战路线。他们深入敌后,广泛发动群众,将一切青壮年男女组织在自卫军中。其精干力量组织成民兵,逐渐形成地方部队。他们同主力部队一起,分别在所属战区参加作战,对国民党军队予以积极配合;抓住有利战机,独立自主地进行作战。到抗战中后期,尽管日军占领了大片中国领土,但侵略者及其培植的汉奸政权只能控制一些大中城市和主要交通线附近地区,广大农村则始终掌握在以八路军、新四军为主的中国军队手中。正因为如此,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展的形势下,党领导解放区军民最后承担了开展对日全面反攻作战的任务。
第二大法宝是始终实行“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军事战略方针。全民族抗战开始后,中共中央从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的实际战斗力出发,从人民战争路线的要求出发,强调游击战争在抗日战争中的战略地位。毛泽东说:“不要看轻这‘游击战争四个字,这是我们十八年艰苦奋斗中得来的法宝。”在华北地区正面战场的作战基本结束后,八路军实行大幅度分兵,向华北广大敌后区域发展游击战争。随着游击战争的普遍展开和党领导的根据地的不断扩大,游击战争就在战略上造成对日、伪重点占领的城市和交通线的反包围态势。从抗战全局看,它构成了与正面战场相呼应,在战略上互相支持、互相策应的敌后战场。这个敌后战场,不仅配合国民党军队正面战场作战,直接给予日本侵略者以有力打击,而且钳制大量日军,迫使日军将原先用于进攻的兵力转用于防守占领区,从而对停止日军的战略进攻起了重要作用。敌后游击战争成为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基本形态。
记者:对于我们党的“游击战争”战略,国民党曾污蔑说共产党“游而不击”,这种论调至今还有人“重弹”。那么,究竟该怎么正确认识我们党的“游击战争”战略?
石仲泉:诚然,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也进行过像百团大战那样大规模的战役,并取得了辉煌战果,消灭了日军两万多人。蒋介石政府还颁发了嘉奖令。但是,就整个抗日战争来讲,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主要是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以分散游击方式,在广大地区内进行无数次小的战斗,即打麻雀战、地雷战、地道战,组织武工队、铁道游击队等多种形式进行战斗。到1943年,党领导的解放区军民抗击着侵华日军的64%和伪军的95%。至抗战结束,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对日作战12.5万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人,其中日军52.7万人。这怎么能说是“游而不击”呢!这里讲的作战次数和消灭日、伪军的人数不是抗战后讲的,而是在抗战时期就报告国民党中央政府了的。
记者:请继续谈谈共产党发挥中坚作用的第三大法宝。
石仲泉:第三大法宝是领导人民军队开辟敌后根据地作为坚持人民战争的基地。早在洛川会议上,对我军参加抗战规定的五条基本任务的第一条就是创造根据地。在山西抗战期间和其后,八路军各师主力实行战略展开,在华北广大敌后区域发展游击战争同时开辟根据地。到1938年底,八路军各部先后在日伪军占领的广大地区开辟了晋察冀、晋西北和大青山、晋冀豫、晋西南、山东等抗日根据地。华中的新四军在组建后进入长江南北敌后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在皖南、苏南等地为建立抗日根据地打下了基础。1940年底,华北各地的抗日根据地迅猛发展,并开始同华中根据地连接起来。华南抗日游击队也创建和发展了琼崖等游击根据地。这些根据地的发展,成为广泛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日本侵略者的重要依托。1944年,党领导的敌后军民在华北、华中、华南地区,对日、伪军普遍发起局部反攻,部分沦陷区还变成了根据地。在国民党军队正面战场遭遇1944年豫湘桂战役的溃败后,党领导的敌后军民抗战的战略作用更加凸显。各抗日根据地不仅得到完全恢复和巩固,而且开辟了新的解放区。到1945年春,包括原有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在内,全国解放区总面积近10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人民军队发展到近100万,民兵220万。这为对日全面反攻、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重要条件。
记者:长期以来有一种论调称:中国共产党打着抗日的旗号“坐大”。您认为应该怎样回答这个问题?
石仲泉:说中国共产党打着抗日的旗号“坐大”,这是个伪命题。首先,并不是中国共产党打着抗日的旗号,共产党是实实在在的到前方抗日,这个前方就是国民党军队没有保住的国土,也就是敌后。前面介绍的进行了12.5万次大小战斗,消灭了52.7万日军,还有120多万伪军,这是打旗号吗?!再则所谓“坐大”,是蒋介石政府指挥的一些仗没打好,丧失了许多国土,共产党到那里去进行敌后抗战,打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这是收复国土。怎么叫“坐大”呢?在抗战开始的防御阶段,日本侵略军来势凶猛,丢失一些国土,这是任何战争都难以避免的。德国法西斯进攻苏联,最初苏联也丧失了大片国土,但经过两年人家就开始反攻,陆续收复了。中国抗战有特殊国情,不能与苏联简单类比,但共产党收复政府军丧失的国土,无论如何不能叫“坐大”呀!共产党开辟的根据地都是在日伪军占领的敌占区、沦陷区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丝毫没去抢夺国民党统治区的地盘。说共产党“坐大”,反过来看,只能证明丢失国土者的无能。抗战既然是两党共同抗日,谁收复当然就归谁所有。两党既有合作抗日的共同利益,又有各自所代表阶级的不同利益。由于后者,两党曾经血战10年。这时合作抗日,既为民族的共同利益而战,也为在这个大前提下的各自阶级利益而战。对于共产党来说,这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只有迂夫子才会将收复的失地拱手让给曾经血战过自己并且还在制造磨擦、蚕食根据地,将来还会血战自己的对方。因此,这种言论至少是不懂历史、不懂政治的幼稚病。
记者:抗日战争时期的确是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和在思想上政治上走向成熟的历史阶段。那么,究竟该如何正确认识党的发展壮大同抗战的关系呢?
石仲泉: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关系的正确把握中来理解。这也就是我要重点阐述的党在抗战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第三个方面。抗日战争不是孤零零的中日两国双方的战争,而牵涉到多国关系和多方利益。随着抗战深入展开,中国的抗战形势越来越错综复杂。如果说日本政府是企图吞并中国的疯狂侵略者,那么国民党顽固派则可称为国共两党关系紧张局势的麻烦制造者。处理不好这内外多方关系,中国抗战随时都有中途妥协乃至失败和重新爆发内战的危险。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根据不断变化的国际和国内形势,特别是两国三方关系的特殊格局,适时调整政策和策略,正确把握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关系,才使国共两党坚持合作抗战到底,从而对夺取中国抗战胜利起了具有决定意义的主导作用。
记者:能否详细谈一谈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正确处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