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太奇
2010年,由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院长裴端卿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提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细胞)形成是由间质-上皮细胞转换(MET)来启动的假说。该假说的证实论文发表在《Cell Stem Cell》杂志上,并被《科技日报》评为我国“2010年十大科技新闻”之一。后该研究团队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将从人体尿液中提取的iPS细胞植入实验小鼠体内,成功诱导生长出一颗牙齿。利用这第一颗iPS细胞生长出的牙齿,研究其规律,或许可以指导科学家用iPS细胞诱导生长出其他的人类组织与器官。
究竟是什么让这支研究团队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研究成果呢?裴端卿坦言是“有趣”。因为有趣,他选择了将生命科学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因为有趣,他打造了一个有着共同理想和目标的科研团队;因为有趣,他和他的团队把看似废物的尿液变成了传说中的“不老泉”……
科学研究就是对常识的不断冲击、突破和超越,站得高一点,就会看得更远一些。而科研工作就像是马拉松比赛,终点就是要到达的目标;科研工作还像是接力赛,每一棒的表现虽然只是科研过程中取得的小小成绩,却对赢得接力赛至关重要。马拉松也好,接力赛也罢,都是精彩的竞技,就好比科研中一流的课题,吸引精英们蜂拥而至,“兴之所至,趣之所向”。
一流的课题就像海上的灯塔,是航行的目标;一流的课题就像山巅的美景,引无数人竞折腰。但是,一流的课题往往需要耐得住寂寞的心态和不抛弃、不放弃的坚守精神。我们自认为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其实,我们对生命的了解仅仅是一知半解。生命科学就像一棵大树,其中的一片叶子、一根树枝就足够人类研究数十年。裴端卿教授因为对生命科学的兴趣,从此傍上了这棵大树,并选择了将生命科学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霍金因为对天体物理的兴趣,一生遨游于宇宙和时间的海洋里;约翰·纳什因为对博弈的兴趣,哪怕处在精神分裂的痛苦中还做着现实与虚幻的博弈选择。
纵观历史和现在,一流的课题不胜枚举,如曼哈顿计划、星球大战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大脑计划等,这些一流课题的研究成果已经并将继续为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做出不朽的贡献。
科研工作要有突破和成就,光有一流的课题还不够,还必须要有实施课题的人,否则就会像画布上的美味大饼,虽秀色却不可餐。
“一群优秀的人组成的团队是拥有最强生命力和竞争力的团队。而支撑团队每个成员的巨大力量,便是可贵的团队精神,一种深入灵魂,指引心灵,激人奋进的精神”,裴端卿教授说,“科学已经不是一个人单枪匹马就能够完成的事业,我们必须凝聚团队的力量。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继承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也要汲取和借鉴世界先进经验,以开放的态度打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国团队’。”
的确,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当今的科研工作已经远离闭门造车的个人奋斗,需要开放、包容、团结合作团队的集体公关。在国际上,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到SARS冠状病毒的研究,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到国际空间站的研究,从全球气候变化到人与生物圈计划等;在国内,从“两弹一星”到航空航天,从“龙芯”到“天河”,从蛋白质、量子、纳米到大脑计划再到干细胞研究,哪一项重大科学研究的背后没有一个个优秀的团队在精诚合作、废寝忘食呢?他们就像“革命的螺丝钉”,在自己专长的领域里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科学和研究,课题与团队,有了彼此,才能助推科研的马拉松胜利到达终点,才能衔接科研接力赛的每一棒,最终奔向胜利。